2017年,扶貧工作也搭上“互聯網+”的快車,金融對扶貧工作的支持,可以點對點打造“脫貧快車道”,更利于精準扶貧。本期,PPmoney萬惠集團執行副總裁胡新,將為我們講一講,互聯網金融公司們,是如何在扶貧道路上趟出一條新路子。
扶貧,從來都是一場“攻堅戰”。
《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深入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今年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以上”。
但解決貧困問題,不僅需要政府、當地居民和社會力量共同努力,更少不了金融支持。
大數據為貧困者“畫像”
“沒有資金,什么都不敢干”是很多貧困地區群眾的心聲。因此,對這些地區來說,金融支持顯得尤為重要。
但據中國社科院2016年8月發布的《“三農”互聯網金融藍皮書》顯示,自2014年起,我國“三農”金融缺口達3.05萬億元。而出現這一缺口的原因,既有農業本身經營分散、周期長、回報率低的現實困境,也有農戶征信普遍缺失、抵押物匱乏等歷史問題。
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綜合運用多方手段。《政府工作報告》表示,要推進貧困縣涉農資金整合,強化資金和項目監管。創新扶貧協作機制,支持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扶貧。
在這一點上,互聯網金融公司擁有自身的優勢。
首先,互聯網金融能夠有效對接資金與需求,通過互聯網線上籌集資金,快速通過線下平臺實現精準放貸,能滿足貧困地區 “短、小、頻、急”的需求。其次,互聯網金融機制靈活,相較傳統金融較高的網點、人員費用,成本更低,并可以根據農戶需求定制產品。
值得指出的是,互聯網金融具備數據優勢。依托大數據進行分析,為貧困者“畫像”,尋找合適的扶貧對象,實現精準扶貧。同時,互聯網金融公司也可以通過大數據在貸前快速識別農戶風險,合理確定信貸額度;貸中、貸后密切監管,確保資金安全。
點對點打造“脫貧快車道”
扶貧,從來不是一個簡單的“輸血”過程,更重要的是如何“造血”。
目前,互聯網金融已經“在路上”。比如,阿里巴巴集團深耕普惠金融領域,在貧困地區探索電子支付、網絡保險、網絡貸款等新模式。京東則通過其自身打造的物流系統打通農村電商環節,并通過免息貸款、生產培訓、商品銷售等方式形成閉環,助力貧困戶增收。
而PPmoney萬惠集團也不甘落后。目前,PPmone萬惠集團旗下的“萬惠三農”項目開創性地采取“現金回報+實物獎勵”模式,選擇特色農產品項目,入駐平臺籌集資金,在合作周期結束后,以“現金利息+農產品”的方式回饋投資者。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在扶貧中,要“加強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革命老區、邊疆和民族地區開發,改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推動特色產業發展、勞務輸出、教育和健康扶貧。”為了尋找合適的合作農產品,我們公司負責人專程奔赴貴州,并考察了江縣、臺江縣、息烽縣溫泉鎮三交村、修文縣谷堡鄉、清鎮市王莊鄉等地,探索扶貧新方式。
2015年11月,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召開,指出要做好金融扶貧這篇文章,加快農村金融改革創新步伐。
而互聯網金融公司們,正在從自身出發積極探索,為金融扶貧、精準扶貧“趟出一條新路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