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四川安岳上大佛摩崖造像調查簡報

2017-09-06 18:09:59
敦煌研究 2017年4期
關鍵詞:價值

內容摘要:上大佛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安岳縣清流鄉長新村,現存20龕,年代涉及唐、北宋、明,各期皆有年代明確的造像記。龕像時代特征明顯,個別龕像獨具特色,尤其北宋初期造像,多數有造像名稱和造像紀年。題材豐富、時間集中,可補充安岳北宋時期造像序列,各類題材和組合顯現出信仰體系和佛教造像的民間化。該造像點為研究安岳乃至四川地區摩崖造像發展演變和宗教信仰變化提供了新的重要實物材料。

關鍵詞:上大佛;摩崖造像;年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K879.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7)04-0001-13

A Brief Report on Shangdafo Cliff Sculpture in Anyue County,Sichuan Province

Department of Archaeology in Sichuan University1

Archaeological Science Center in Sichuan University2

Institute of Chengdu Cultural Heritage and Archaeology3

Cultural Relic Bureau of Anyue County4

(1. Chengdu, Sichuan 610064; 2. Chengdu, Sichuan 610207;

3. Chengdu, Sichuan 610072; 4. Anyue, Sichuan 642350)

Abstract: The Shangdafo Cliff Sculpture site is located at Changxing Village in Qingliu Township, Anyue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There are now 20 surviving niches that date back to the Tang, early Northern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The images take on obvious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some of which are very unique; many of the early Song Dynasty images in particular contain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name of the image and the date of creation. The rich themes of a certain short period can supplement the creation sequence of the Northern Song sculptures in Anyue, and the themes and combinations of images further reflect the secularization of the regional belief system and Buddhist sculptures. These cliff engravings have provided important new physical material for study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cliff sculpture and religious beliefs in Anyue and Sichuan.

Keywords: Shangdafo; cliff sculpture; date; value

一 概 況

上大佛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清流鄉長新村二組,西北距清流鄉約2 Km,2007年被公布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圖1)。關于其內容,20世紀90年代曾有簡要介紹。龕窟數量說法不一,有20[1]、18[2]、17龕[3][4]三種說法。2009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登記為18龕。2015年6月,四川大學考古學系、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岳縣文物局聯合組成調查隊,對該造像點進行了詳細調查和記錄。上大佛摩崖造像現存20龕,開在寬約50、高約2—10m的崖面上。造像分三層開鑿,自南向北,上層開第11、13、18-1龕,下層開第16、18龕,其余皆開在中層(圖2)。其中第16-1、18-1龕為此次調查新編號{1}。

二 各龕介紹

1. 第1龕 外方內圓拱形雙層龕。外龕右壁僅存下部,平面呈橫長方形,龕底被泥土掩埋約20cm,寬175、高140、深140cm。內龕平面呈弧形,寬115、高120、深60cm,雕出兩側龕面及尖拱形龕楣,內飾團花。龕向245°{2}。造像局部殘損嚴重。

內龕通壁起倒凹形低壇,壇上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中央佛,結跏趺坐于臺座上,像連座高92、像高59cm。有內橢圓外尖桃形素面頭光,肉髻,著雙領下垂式袈裟,雙手置腹前。二弟子跣足立于臺座上,風化嚴重,有雙層圓形素面頭光。左側弟子像高63cm{3},雙手似置腹前;右側弟子像高63cm。二菩薩跣足立于仰蓮圓臺上,有內橢圓外尖桃形素面頭光,頭挽髻,繒帶垂至肘側,發辮披肩,著長裙,披披帛;戴項圈,兩側各垂下一道瓔珞于腹前相交呈X形后垂至膝前折向身后。左側菩薩像高68cm,左手置左肩前,右手握物垂體側;右側菩薩像高70cm,左臂垂體側,右臂置右肩前。主尊左右側上方雕天龍八部像,僅雕出上半身,左右側各四身。

內龕龕口兩側各雕一身力士,跣足而立,向龕外扭腰。外龕左壁雕二身像,跣足立于臺座上。左側像僅存輪廓,像殘高100cm。右側像高110cm;有雙層圓形頭光,光頭,著雙領下垂式袈裟,胸前垂菱形飾物。左手托物于胸前,右手垂體側。

2. 第2龕 單層方形龕,平面呈橫長方形,寬150、現高100、深30cm。龕向250°。龕頂及右壁均不存,左壁僅存下部,龕底被埋約15cm。造像風化殘損。龕內正壁前雕二主尊四脅侍,中央二主尊似結跏趺坐于臺座上,左側像高62cm,右側像高70cm。四脅侍對稱立于主尊兩側的臺座上。左壁下部存一身力士像的下半身。

3. 第3龕 雙層方形龕,平頂,內、外龕共用一個龕頂,龕底局部埋于土中,外龕四壁殘。內、外龕平面皆呈橫長方形,外龕寬326、現高188、殘深286cm,內龕寬310、現高221、深201cm,上部通壁浮雕一周帷幔。龕向265°。造像局部風化殘損,殘損處大部分有榫孔,局部有雨浸、綠苔(圖3)。

內龕雕阿彌陀佛與五十二菩薩。正壁中央高浮雕一佛二菩薩。中央佛,結跏趺坐于仰蓮方臺上,頭部不存,像連座殘高170、像殘高137cm;頭頂上方雕華蓋,有內橢圓外尖桃形頭光和橢圓形身光,頭光外層飾卷草紋;著袈裟,雙手置胸前。蓮臺左右各雕一棵菩提樹,樹冠伸于頭光及華蓋之后,其頂各有一身人首鳥身像相向而立,分別吹奏橫笛、胡笙。二菩薩立于臺座上,有尖桃形頭光,內飾卷草紋。左側一身,像殘高146cm,雙手似置胸前;右側一身,像殘高131cm。二菩薩頭光外側各雕一人首鳥身像立于祥云上,執物殘。

二菩薩外側至兩側壁雕上下四排菩薩像,共50身,左側第一、四排各雕7身,第二、三排各雕6身;右側第一、二排各雕5身,第三、四排各雕8、6身。菩薩或坐或跪于蓮臺上,像連座均高54cm,像均高43cm。每個蓮臺下皆由龕底向上伸出的蓮莖相連,蓮莖于蓮臺左右又各伸出一枝蓮葉和蓮蕾。菩薩皆束髻,長發披肩,面相圓潤,跣足,戴項圈和手鐲,多側身朝向中央主尊。衣著有戴花冠、披絡腋著長裙,著僧祇支、長裙,著袈裟等;坐姿有結跏趺、半跏趺、游戲坐、胡跪等;雙手姿勢有雙手于身前托物、雙手抱膝、雙臂相交于胸前、雙手上舉于頭頂托物、一手撫肩或腰一手支頭,有手執蓮葉、蓮蕾者,有一手置肩前一手撫腿等。身姿各異,有呈思考狀、悠閑游戲狀等。第一排左右內側三身菩薩身旁各雕一身童子像(圖4),均高20—23cm。多赤身、戴手鐲和足釧,有的戴披肩或頭頂蓮葉,倒立或單腿立于蓮臺上嬉戲。

內龕左右壁近龕口處各雕三身像。左側三身分別位于第一至三排菩薩像外側,皆有內橢圓外尖桃形頭光。第一身,立于蓮臺上,僅存輪廓,頭頂有圓髻,右手似置胸前,右肩側斜置錫杖。第二身,結跏趺坐于蓮臺上,著袈裟,雙手似置腹前。第三身,倚坐于方臺上,似有肉髻,著袈裟,雙手置腹前托物。右側三身像,分別位于第一、二、四排菩薩像外側,僅存輪廓。第一身,立于蓮臺上,有內橢圓外尖桃形頭光,著袈裟,雙手似置胸前。第二身,似結跏趺坐于蓮臺上,有圓形頭光。第三身,存尖桃形頭光。

外龕左右壁各雕一身力士,向龕內扭腰,頭朝向龕外。

4. 第4龕 現為單層方形龕,四壁殘,左壁與龕頂轉折處垮塌,正壁左側有一橫向風化帶延伸至左壁中部。平面呈橫長方形,寬195、高223、殘深125cm。龕向280°。造像風化殘損嚴重,大部分僅存輪廓(圖5)。

龕底環壁起倒凹形低臺,正壁前起壇,高80cm。壇上方開一個圓拱形淺龕,寬193、高113、深31cm。龕內左右側各雕一主尊四脅侍。二主尊坐于圓臺上,有尖桃形頭光;四脅侍對稱立于二主尊兩側。左側主尊結跏趺坐,像連座高80、像殘高67cm。內側二脅侍為弟子,右側一身著交領袈裟,跣足,雙手攏于袖中置胸前。外側二脅侍,披帛垂體側,右側一身有尖桃形頭光。右側主尊似盤坐,像連座殘高84、像殘高66cm。內側二脅侍,束圓發髻,著交領廣袖長袍,足穿云頭鞋,雙手置胸前。外側二脅侍,有尖桃形頭光,雙手似置胸前,右側一身著長袍,足穿云頭鞋。主尊與脅侍身后雕八身半身像,殘損嚴重。

高壇前雕七身坐像。龕左右壁上部各開一圓拱形小龕,龕內雕一身立像。小龕下方各雕一身力士,立于方臺上,方臺前部各雕一小龕,龕內雕一身像。

5. 第5龕 外方內圓拱形雙層龕。外龕平面呈橫長方形,寬125、高125、深105cm。內龕平面呈圓弧形,寬96、高80、深35cm,雕出龕面及尖拱形龕楣,內飾卷草紋。龕向295°。外龕左壁垮塌不存。造像身前局部殘損脫落,有綠苔。

內龕環壁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中央佛結跏趺坐于仰蓮方臺上,像連座高70、像高52cm。頭頂上方雕圓形華蓋,頭后有內橢圓外尖桃形頭光,外層飾卷草紋。佛有肉髻,雙耳碩大。蓮臺左右各雕一樹伸至華蓋。內側二弟子跣足立于覆蓮圓臺上,有圓形頭光。從左至右像殘高分別為45、47cm。外側二菩薩跣足立于圓臺上,從左至右像殘高分別為50、48cm。

內龕龕口兩側各雕一身力士像,立于方臺上,向龕外扭腰。龕底前方中央一凸起處,左右各雕一只獸, 相向而臥。外龕右壁下部開一淺龕,龕內雕一身立像,殘不可識。

6. 第6龕 現為單層方形龕,四壁殘,龕頂及左壁垮塌不存,殘寬216、高234、深102cm。龕向260°。造像風化脫落嚴重,雨浸部分長綠苔,左側大面積生黑色霉斑,局部殘存妝彩痕(圖6)。

龕底環壁為倒凹形低臺。龕內雕涅槃變,正壁上下兩組像,中央由一條橫長方形條帶相隔,帶上由陰刻線隔出方框,框內分別雕菱形花、團花、卷草紋等。

上組造像所在崖面高96cm,可見中央雕一個橫長方形臺,臺前左右各有凸起處,殘不可識。方臺下雕橫長方形覆蓮臺。方臺后雕兩排像,上排雕三身天龍八部,僅雕出上半身。左起第三身,束圓髻,著交領衣,雙手置胸前,頭頂盤一龍,龍頭朝向右側,龍嘴前方伸出一朵祥云飄向龕右側。下排雕六身立像,中間二身為弟子,余為菩薩。左起第一、二身右前方有一圓形物置于方臺上。第四身立于圓臺上,微向左側身。第五身,跣足立于覆蓮圓臺上,有雙層橢圓形頭光,外層飾卷草紋。第六身,跣足立于祥云上,著袈裟,雙手似置胸前;右腿前雕一獅朝右側俯沖。第五、六身菩薩像下方雕一身像,頭朝左側左脅而臥,束圓髻,著短褲,腰束帶,飄帶經頭后繞腋下折向身后;左手撫腹前,右手五指分開伸體側,雙腳蹬方形臺。方臺右側凸起處,殘不可識。

下組造像所在崖面高114cm,正壁中央有個橫向凸起,呈不規則橫長方形,凸起下方有一橫長方形臺。凸起上方中央雕一佛二脅侍。方臺右側雕三排立像,左側對稱位置有凸起,不可識。中央佛,結跏趺坐于橫長方形臺座上,像連座殘高51、像殘高31cm。頭頂雕圓形華蓋,有圓髻,身體兩側各有一棵樹。二脅侍朝向主尊而立,雙手置胸前。三排立像共12身,從上至下第一排5身,雕出上半身。左起第一身,頭戴盔,左手置腰側,右手握長柄狀物于肩側;第二、三身,頭頂有圓髻,著交領衣,雙手置胸前;第四身,束髻,著長袍,雙手舉于胸前執長方形物,側身朝向中央;第五身,頭頂有尖狀凸起,左手置身側,右手置胸前。第二排4身,皆著袈裟,雙手置胸前;第四身前方有凸起,不可識。第三排3身,可辨第二身為菩薩;第三身為力士,朝向左側跣足而立,腰右扭。

右壁上部雕兩排像。上排殘存二身立像,內側一身,著戰甲,肩系巾,戴手鐲;左手于胸前握長棍狀物,右手五指并攏撫腰部。外側一身為菩薩,僅存局部,有橢圓形頭光,頭光左上角殘存一身像,僅見左手微曲置身前。下排雕一身力士像,跣足立于山形臺座上。力士下方磨平崖面,刻題記一則(圖7),外側損毀,有字格,刻有“天寶十四載”、“兩仕家造涅槃變一龕”等字樣。

7. 第7龕 現為方形大龕,龕內上下兩層龕,系在上層原外方內圓拱形龕的基礎上,打破龕底外側向內、并沿外龕左右壁向下又開龕。龕頂部左側、左壁大部分垮塌。大龕通寬236、通高300cm。龕向260°(圖8)。

上層龕內風化,左側雨浸嚴重。外龕平面呈橫長方形,寬300、高164、深149cm。內龕平面呈淺弧形,寬200、高150、深54cm,雕出龕面及尖拱形龕楣,內飾卷草紋。造像部分風化殘損,局部經后代改刻,殘存妝彩痕。

內龕環壁起壇,壇上左側雕一主尊二弟子二菩薩,右側雕一主尊三脅侍,皆經后代改刻。二主尊結跏趺坐于方臺上,頭頂上方有圓形華蓋,頭后有尖桃形頭光。左側主尊,像連座高110、像高75cm。頭頂有圓形突起,著袈裟,左手撫左膝,右手豎掌置胸前。二弟子雙手置胸前,二菩薩結跏趺坐于束腰圓臺上。左側菩薩,左手撫膝,右手置腹前。右側不空■索觀音,臺座前兩只跣足朝向龕外。主尊及脅侍頭后存三身天龍八部。

右側主尊為六臂觀音,像連座高100、像高75cm。六臂觀音兩側分別雕一、二身菩薩,均結跏趺坐于束腰臺座上。左側菩薩,左手置腹前托圓形物,右手置胸前。右側靠內一身,左手置腹前,右手置右胸前執曲莖蓮葉。外側一身,左手置腹前托圓珠狀物,右手置膝上。

內龕龕口兩側各雕一身力士,跣足立于方臺上,方臺前各刻一則題記,右側題記寬28、高28cm,刻字7行{1}:

至道三年歲次丁酉/正月八日弟子王義友/男王康壽新婦□氏王度/欽王度□王□□女孫大/娘子二娘子同發心鐫造/一佛二菩薩長壽王共一/龕/

外龕右壁開兩個淺龕,右壁不存。上部淺龕編號7-(1),單層方形龕,正壁雕三身菩薩,跣足立于蓮臺上。下部淺龕編號7-(2)(圖9)。單層方形龕,左上角有三角形弧撐,殘寬95、高85、深26cm。正壁雕一佛二菩薩長壽王。中央佛,結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蓮圓臺上,像高47cm;有內圓外尖桃形頭光和橢圓形身光,外層飾火焰紋;螺發肉髻,著雙領下垂式袈裟,內著僧祇支;左手撫膝,右手置右胸前。二菩薩,跣足立于仰蓮方臺上,左側菩薩,像高63cm;束髻戴卷草紋花冠,花冠上層中央雕一身坐佛;左手置腹前捧圓珠形物,右手置胸前。右側菩薩,像殘高60cm;左手置腹前,右手置胸前。長壽王立于右側,僅存胸部以下左側,披帛垂身側。

下層龕編號7-(3)。左壁殘,橫長方形龕,平面近梳背形,寬250、高112、深173cm。正壁中央起壇,壇上雕一佛四菩薩,壇兩側起高臺,各雕二天王,造像局部風化殘損。高臺前分別刻題記一則,左側題記寬40、高32cm,存字9行:

重鐫粧一佛二菩薩/文殊普賢并四天王共/□龕永為福祈/……張(?)宮馮規/……鎬(?)文鍵/……新婦王氏/……娘子七娘子/……阿雷/……令琰秦在信

右側題記寬40、高36cm,殘存10行:

清信弟子曹定(?)鎬文鐘等奉為/亡母白氏重鐫粧一件功德伏愿/亡母白氏承茲善力早讬凈□/永(?)□五□之身得悟三空之理/□后□眷愛咸保人安遠祖/炅靈俱□/正(?)齋(?)時以/皇宋淳化元年太歲/□申朔二十□日戊辰□/亡母白氏忌日設齋表慶訖

左壁雕像,僅存膝部。右壁雕一佛二菩薩像。

8. 第8龕 現為方形大龕,頂及左右壁殘,龕內為上、下兩層龕,系在上層原外方內圓拱形龕的基礎上,打破龕底并向內鑿開龕,龕底低于現地面41cm,通寬232、通高340cm。龕向287°(圖10)。

上層龕為外方內圓拱形龕,左右壁上部殘,龕底前方不存,外龕平面近橫長方形,殘寬232、高153、殘深194cm。內龕平面呈弧形,龕寬217、高161、深85cm,雕出龕面及龕楣,內飾卷草紋。龕內風化殘損,局部殘存妝彩痕,正壁中央及龕面造像經后代改刻。

內龕雕千佛。正壁中央開一圓拱形小龕,內雕一主尊四脅侍。中央主尊,結跏趺坐于蓮臺上,有雙層頭光和身光,外層飾火焰紋;四脅侍對稱立于主尊兩側。小龕上部通壁雕三排坐佛,多風化。從上至下每排分別存20、21、22身,均結跏趺坐于蓮臺上,像均高18cm。可辨識的坐佛,著通肩式袈裟,手勢有雙手置腹前、雙手置胸前、左手置胸前右手置腹前、雙手攏袖中置腹前等。小龕左側雕上下兩個橫長方形龕,左側有后代改刻痕。上層小龕雕四身像,各像間有龕柱隔開。從內至外第一至三身有圓形舉身光。第一身,僅存輪廓;余三身皆菩薩裝扮,倚坐于方臺上,雙足各踏小蓮臺。第二身,左手置腹前、右手置右胸前執一枝長莖蓮葉;第三身,著袈裟,跣足,雙手于身前執瓶;第四身,雙手于身前執帶柄豎長方形物。下層小龕內雕七身佛,均結跏趺坐于蓮臺上,每身右側雕豎長方形榜題框,內有題刻。像連座均高20、像均高14cm。從左至右第一至第三身有肉髻,頭前有髻珠,著通肩式袈裟;第四至第七身,僅存輪廓。第五身題刻較完整:“敬造千佛一身□王/氏供□。”小龕左下方刻兩則題記。外側一則寬32、高28cm,刻字9行:

敬造長壽王菩薩一身/白衣觀世音菩薩一身/弟子地主□□□□□發/心鐫造愿合家清泰女弟/子李氏□女十二娘十六/娘十九娘南承簡承璪承/□□□超□□□永為供/養以端拱元年歲次戊子/二月二十一日記

圓拱形小龕右側雕四排佛像,每排7身,多風化,均結跏趺坐于仰蓮臺上,部分可見著袈裟,像連座均高19、像均高15cm。每身像左側雕出豎長方形榜題框,內刻某某供養等內容。外龕左右壁上部各雕四排供養人像,每排存2—4身不等,皆朝龕內胡跪。

左壁供養人下開兩個豎長方形龕,自上而下分別編號8-(1)、(2)。皆上兩角有三角形弧撐,龕內各雕一身菩薩,跣足倚坐于方臺上,雙足各踏仰蓮圓臺。第8-(2)龕寬28、高45、深8cm。龕內雕一身白衣觀音,束髻戴花冠,長發披肩,著通肩式袈裟,戴耳環、項圈,胸、腿前垂飾瓔珞。左手置胸側,右手置右膝捧圓形物(圖11)。龕面刻題記一則,刻字3行:

弟子何彥超夫婦為長女何氏鐫造白衣/觀音一身供養愿保安泰清吉以端拱元年/歲次戊子二月二十五日母女弟子孫氏

右壁供養人下方開一豎長方形小龕,編號8-(3)。龕形同第8-(2)龕,正壁雕一身菩薩像倚坐于須彌座上,雙手執蓮蓬。龕外右下方有至道三年(997)的鐫妝記。

第8-(3)龕下開一個圓拱形龕,編號8-(4)。龕寬82、高82、深20cm,正壁雕二身像倚坐于方臺上,頭部不存,雙足各踏仰蓮圓臺上。左側者,著雙領下垂式袈裟,袈裟一角系于左肩垂下之鉤鈕,內著僧祇支,下著長裙,跣足,飾項圈和手鐲,左手置腹前托圓形物,右手撫物。龕底浮雕蓮莖、蓮葉與蓮臺相接。蓮臺左側雕一只獸,朝向龕外而臥。右側者,身體右側脫落,似戴風帽,左手置腹前似托物,余同左側像。龕外右上部刻兩則題記,下方一則有“地藏菩薩”、“一龕”等字樣。

下層龕編號8-(5),左側打破第8-(7)龕右壁,橫長方形龕,平面近梳背形,寬221、高144、深186cm。造像略扁,所在崖面內凹,局部分布鑿痕。

正壁及轉角處起壇,高31、深25cm,壇上左側雕藥師經變,右側雕千手觀音。左側藥師佛立于蓮臺上,僅存輪廓,像連座殘高77、像殘高63cm,有尖桃形頭光和橢圓形身光殘痕,雙手似置胸前,右肩前斜置錫杖。藥師佛兩則各雕三排立像。左側從上至下第一、二排各雕四身神王,皆武將形象,從內至外第一身僅存輪廓,余皆頭戴盔,身著甲,腰束帶,飄帶于腹前橫過兩道后垂體側,雙手于身前執物。第三排雕五身像,上身皆殘,內側三身為菩薩;余二身為神王,足登靴,余裝扮同第一排神王。右側第一排雕二身神王像,第二排雕三身菩薩像,第三排雕四身菩薩像,皆僅存輪廓。

千手觀音倚坐于方臺上,局部殘,像連座高105、像高75cm,戴耳環和手鐲,上二臂屈肘舉于頭頂托化佛。身體左側殘存五只手,皆執帶柄器。右側殘存四只手,從上至下依次執戟、劍、長條形物、弓箭。龕右壁內側雕一身觀音,倚坐于方臺上,左手置腹前似托物,右手似置右膝。方臺左側存二身像輪廓。觀音左側崖面有端拱元年(988年)的題記。

龕左壁中部開一龕,編號8-(6)。龕內雕二身菩薩。左側菩薩,左舒相坐于方臺上,雙手置胸前,左足踏仰蓮圓臺;右側菩薩,倚坐于方臺上,左手置腹前,右手似置右胸側,足踏蓮臺。

左壁近龕口處雕兩排像,上排編號8-(7),龕內雕一身結跏趺坐像,身前密布鑿痕。下排開一個豎長方形小龕,編號8-(8),右壁被第8-(5)龕打破,龕內雕一身像倚坐于方臺上。右壁外側開一個圓拱形龕,編號8-(9),龕內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

9. 第9龕 現為方形大龕,龕內分上下兩層,上層原為一個外方內圓拱形龕,后被破壞原龕底,并沿外龕左右壁向下開龕,形成現在的大龕。寬220、高263cm。龕向265°(圖12)。

上層龕外方內圓拱形,外龕龕底不存,寬220、高145、深176cm。內龕平面呈弧形,寬192、高129、深100cm。雕出龕面及尖拱形龕楣,分兩層,內層飾卷草紋,外層素面。外龕左右壁原造像被鑿去,內龕中央主尊有后代補塑、現代妝彩,余殘存后代妝彩痕,二弟子有后代改刻痕。

內龕正壁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中央佛結跏趺坐于束腰仰蓮方臺上,像連座高114、像高70cm;有內橢圓外尖桃形頭光和雙層橢圓形身光,皆外層飾火焰紋,頭光中層飾團花;螺發肉髻,著雙領下垂式袈裟,袈裟一角系于左肩前之鉤鈕;左手似撫左膝,右手置胸前。二弟子跣足立于圓臺上,雙手置胸前。左側弟子,像高57cm,頭光同中央佛,頸部筋骨突出;右側弟子,像殘高62cm,面部略圓。二菩薩跣足立于仰覆蓮圓臺上,左側一身,像殘高64cm,雙手置腹前捧物;右側一身,像殘高67cm,雙手置腹前托圓球狀物。

左右壁分兩排共雕七身佛像,左壁三身,右壁四身。佛像有內橢圓外尖桃形頭光,雙層橢圓形身光,外層飾火焰紋,有肉髻,中央有髻珠,著交領袈裟。左壁上排內側一身,結跏趺坐于仰覆蓮方臺上,頭部脫落,左手置腹側握一個圓球狀物,右手豎掌置胸前。外側浮雕一方形碑,碑文多漫漶剝落。下排內側一身,倚坐于方臺上,左手置腹前,右手撫膝,臺座下有祥云承托。外側一身,結跏趺坐于圓臺上,雙手于腹前施彌陀印;臺下有覆蓮臺。右壁四身結跏趺坐于方臺上,臺下為覆蓮方臺。上排二身蓮臺下有祥云承托。內側一身,雙手置胸前;外側一身,雙手相疊于腹前托摩尼寶珠。下排內側一身,左手于腹前托缽,右手置胸前;外側一身,左手撫左膝,右手置腹前托圓珠狀物。

內龕右側龕面下方刻有成化十九年(1483)妝彩記一則。

下層龕編號9-(1),橫長方形,龕頂極窄,平面呈梳背形,轉角明顯,寬220、高99、深125cm,龕壁前起通壁高壇。壇上雕四身主尊;左起第一身引路王菩薩,立于圓臺上,風化嚴重,像高46cm;挽高發髻,繒帶垂至肩側,著長裙,披帛垂體側,戴耳環;左手似置左胸前執物,右手置腹前執長幡,上身微右傾(圖13)。菩薩右側雕四身立像,僅存輪廓,左起第一、二身較矮,頭似束發髻,微側身朝向主尊;第三身,著長袍,雙手置腹前側身朝向右側主尊;第四身,頭戴方帽,雙手置胸前,左側身回首視右側主尊。第二身藥師佛(?),右舒相坐于方臺上,像殘高35cm;著袈裟,左手置腹前,右手似執錫杖。左側雕一身弟子像,雙手置胸前朝向主尊。第三身不空■索觀音,結跏趺坐于圓臺上,像殘高35cm;上二臂舉于頭側執物,中二臂置腹前,下二臂伸向兩側分別執繩索、寶劍。第四身地藏,坐于圓臺上,像殘高34cm;似戴風帽,著袈裟,左手置腹前,右手置胸側似執錫杖。左右各雕一身立像:左側一身,雙手似置胸前朝向龕外;右側為弟子,雙手置胸前朝向主尊。

左右壁內側各雕一身力士,跣足立于山形臺座上。右側力士右上方開小龕,編號9-(2)。龕內雕一身菩薩,立于覆蓮圓臺上,左手曲肘置身側,右手似于右胸前執柳枝。右側龕柱刻題記一則,寬6、高35cm,刻字2行:

為男(?)波孫鐫造保祈壽命長遠/咸平五年壬寅歲弟子□□□夫婦

右壁外側開單層方形龕,編號9-(3),上方有三角形斜撐。龕內雕一身菩薩,倚坐于方臺上,左手置腹前,頭右側豎一枝卷曲蓮葉。

10. 第10龕 外方內圓拱形雙層龕。外龕平面呈橫長方形,寬157、高195、深187cm。內龕平面呈淺弧形,寬130、高132、深42cm,雕出龕面及尖拱形龕楣,內飾卷草紋。龕楣兩側各開一個小龕,龕內各雕一身結跏趺坐佛。龕下部雨浸,局部煙熏。部分造像經后代改刻、補塑、妝彩。龕向263°。

內龕環壁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中央佛結跏趺坐于束腰仰蓮方臺上,面部、雙手、腿部、臺座前部經后代補塑,像連座高115、像高70cm。頭頂上方雕八角形華蓋,有內橢圓外尖桃形頭光、雙層橢圓形身光,皆外層飾火焰紋。螺發肉髻,頭前有髻珠,著袒右式袈裟,一衣角系于左肩前之鉤鈕,右肩、肘覆袈裟。左手撫左膝,右手置胸前。二弟子跣足立于覆蓮圓臺上:左側弟子老者形象,像高75cm,雙手似置胸前;右側弟子青年形象,像高75cm,雙手胸前合十。二菩薩跣足立于圓臺上:左側菩薩像高82cm,面部經后代改刻,左手置胸前,右手似垂體側;右側菩薩像高84cm,雙手執長柄蓮蓬。龕口兩側各雕一身力士,跣足立于山形臺座上。龕底兩側各雕一獅相向蹲踞于方臺上。

外龕左壁自上而下開兩個小龕。上層編號為10-(1)(圖14),單層圓拱形龕,寬92、高82、深13cm。正壁雕三身坐像。中央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蓮方臺上,像連座高67、像高40cm;有內橢圓外尖桃形頭光和雙層橢圓形身光,外層飾火焰紋;螺發肉髻,有髻珠;著雙領下垂式袈裟,內著僧祇支;左手撫左膝,右手置胸前,拇指、食指伸出,余三指握于掌心。左側阿彌陀佛,結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蓮圓臺上。像連座高65、像高36cm;有內橢圓外尖桃形頭光和雙層橢圓形身光,皆內層素面外層飾火焰紋;螺發肉髻,著通肩式袈裟,雙手于腹前施彌陀印。右側觀音菩薩,左舒相坐于方臺上;像連座高60、像高40cm;頭束髻,戴花冠、耳環、項圈,繒帶垂至肘側,長發披肩,著通肩式袈裟,下著長裙,兩腿間伸出一衣帶垂至臺基,跣足;左手于腹前握蓮蕾,右手豎掌于胸前撫蓮蕾。臺座右側向上伸出長竹,延伸至頭頂。臺座下方向左右各伸出一枝帶莖蓮臺,蓮臺有祥云承托,祥云下有兩層山形臺基。

龕外左側崖面磨平,刻題記一則,寬7、高51cm,刻字2行:

□□□□為亡母白氏□釋迦佛一身白□□觀音菩薩一身□奉為亡□羅氏造阿彌陀/佛一身……音菩薩……太平興國八年歲次癸未正月十五日……

下層龕編號10-(2),單層方形龕,寬86、高84、深17cm,正壁起高臺,臺上雕日、月光菩薩倚坐于方臺上,雙足各踏一個圓形臺座。左側一身,像殘高66cm;雙手置胸前似執一物,頭頂上方左右各浮雕一個圓餅狀物,其下有祥云。右側一身,像殘高60cm;左手置腹前托物,右手置胸前。二菩薩之間刻題記一則,寬4、高38cm,刻字2行:

弟子王珣渥鐫造日月光菩薩一身雍熙三/年十月八日因生晨本命慶贊訖丙戌歲

外龕右壁上部開四排小龕。從上至下第一排開三個方形小龕,龕內各雕一身像。左起第一龕,雕一身男供養人像朝左胡跪。余二龕同龕楣兩側小龕。第二排開兩個小龕,左側小龕編號為10-(3),刀形龕,右側存三身,像結跏趺坐于圓臺上。右側小龕同龕楣兩側小龕,已風化。第三排開一個橫長方形龕,編號10-(4),龕內浮雕二碑,左側碑破壞第10-(5)小龕頂部。第四排左側浮雕一塊方形碑,底部飾一層覆蓮,碑右側被第10-(5)龕破壞。右側開一個外方內圓拱形雙層龕,編號10-(5),內龕雕一身菩薩倚坐于方臺上,左手置腹前托缽,右手置右胸前似執長柄形物。

11. 第11龕 單層圓拱形龕,平面呈橫長方形,寬64、高78、深20cm。龕向260°。龕內正壁雕兩身菩薩,均立于圓形蓮臺上,局部風化殘損;著長裙,腰束帶,衣帶自腹前垂于兩腿間,披披帛,戴項圈,胸前及兩膝下飾瓔珞。左側菩薩,像高67cm;戴冠,左手于體側似持橢圓形物,右手置右胸前。右側菩薩,像高66cm;斜披絡腋,雙手姿勢同左側菩薩。

12. 第12龕 外方內圓拱形龕,外龕左右壁殘,平面呈橫長方形,寬141、高119、殘深87cm。內龕平面呈弧形,寬96、高95、深53cm,雕出龕面及龕楣,內飾卷草紋。龕向280°。造像局部殘,中央主尊有現代妝彩,余殘存后代妝彩痕(圖15)。

內龕環壁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中央佛,結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蓮臺上,右手殘,像連座高82、像高49cm;有內橢圓外尖桃形頭光,外層飾火焰紋;螺發肉髻,有髻珠,著袒右式袈裟,袈裟一角系于左肩前之鉤鈕,右肩及肘覆袈裟;左手撫左膝,右手置胸前。二弟子立于山形臺座上,光頭,著袒右式袈裟,內著交領直袖衣,足穿鞋。左側弟子老者形象,像高57cm,雙手拱胸前。右側弟子青年形象,像高56cm;雙手拱胸前。二菩薩跣足立于仰蓮圓臺上,頭束高髻,長發披肩,戴卷草紋花冠,繒帶垂于肩前,著長裙,衣帶自腹部前垂至兩足間;戴項圈,瓔珞于腹前相交呈X形后,繞膝前折向身后,披披帛。左側菩薩像高70cm;著僧祇支,雙手于胸前托橢圓形盤,盤上置橫長方形物。右側菩薩像高70cm;斜披絡腋,雙手于身前執蓮蓬。

內龕龕面下方各有一小龕,造像不存。左側小龕上方刻嘉慶十六年(1811)妝彩記一則。外龕左右壁各開一淺龕,龕內各雕一座碑。

13. 第13龕 單層方形龕,平面呈橫長方形,寬128、高145、殘深90cm。龕向280°。龕頂大部分垮塌,右壁上部殘,造像風化雨浸,局部殘,殘存妝彩痕。

正壁起通壁高壇,壇上部圓拱形淺龕,寬127、高77、深10cm。淺龕內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中央佛,結跏趺坐于仰蓮方臺上,像連座殘高68、像殘高53cm;有內橢圓外尖桃形頭光和橢圓形身光,有肉髻,有著雙領下垂式袈裟,內著僧祇支,雙手似置膝上。二弟子立于覆蓮圓臺上,有圓形素面頭光。左側一身殘高50cm,雙手攏袖中置身前。右側一身高49cm,雙手置胸前。二菩薩跣足立于覆蓮圓臺上,有尖桃形頭光,長發披肩,披披帛,戴項圈。左側菩薩殘高54cm,左手垂體側似提橢圓形物,右手置右胸前執柳枝。右側菩薩殘高53cm;著長裙,戴腕釧和臂釧,左手提瓶置體側,右手執柳枝置于右胸側。主尊臺座左右各雕一獅相向而立。

龕左右壁各雕兩排像。上排開圓拱形小龕,內雕一身結跏趺坐像,風化嚴重。下排各雕一身力士立于山形臺座上,腰扭向龕內。

14. 第14龕 單層方形龕,寬65、高110、深23cm。龕向292°。左側龕頂及龕壁上部不存。龕內正壁高浮雕一座螭首碑,寬40、通高108cm,有碑首、碑身和碑座。碑首呈圓拱形,高40cm,下部中央雕圓拱形小龕,龕內雕一身像結跏趺坐。碑身堅長方形,高68cm,字跡無存。碑座僅見半圓形突起。

15. 第15龕 外方內圓拱形雙層龕。內、外龕左上角及外龕左壁均不存。外龕平面橫長方形,寬210、高170、深120cm。內龕平面呈弧形,寬150、高130、深40cm,雕出龕面及龕楣,內飾團花。龕向270°。造像殘損嚴重,有煙熏和妝彩殘痕。

內龕現存二主尊六脅侍。正壁左右側各雕主尊坐像,頭部不存。左側主尊似結跏趺坐于臺座上,像連座殘高60cm,兩側分別雕二身立像。右側靠外一身有頭光,右肩側可見繒帶。右側主尊似盤坐于方形臺座上,像連座殘高70、像殘高45cm,有尖桃形頭光。兩側各雕一、二身立像。左側一身,似戴冠,雙手拱胸前。右側靠內一身,有圓形頭光,雙手拱胸前,外側一身立于仰蓮臺上,有內橢圓外尖桃形頭光,腰束帶,足穿鞋,披披帛,雙手置身前。主尊身后淺浮雕四身立像,殘不可識。

內龕龕口兩側各雕一身力士。外龕右壁開拱形龕,龕內雕一身像立于蓮臺上。

16. 第16龕 外方內圓拱形雙層龕。外龕殘寬149、現高91、深105cm。內龕殘寬119、現高83、深41cm,雕出龕面及龕楣,內飾卷草紋。龕向275°。龕右上角不存,底被埋,外龕左壁殘。造像大部分存輪廓。

內龕殘存一佛五脅侍。佛結跏趺坐,現高65cm。有內橢圓外尖桃形頭光,外層飾卷草紋。佛左、右側分別雕三、二身脅侍,脅侍身后存五身天龍八部。外龕左壁上方開小龕,龕內雕一身像,風化不識。

17. 第16-1龕 位于第16龕右上方。單層方形龕,龕頂及下部脫落,左右壁殘,寬70、殘高55、深10cm。龕向310°。龕內存一座碑,風化殘損,有碑首和碑身。碑首圓拱形,寬50、殘高30cm。碑身豎長方形,下部殘,寬33、殘高25cm,字跡無存。

18. 第17龕 盝形碑。龕向290°。有碑身、碑座,其上分布斜向鑿痕。碑身盝形,高116、寬94cm,無字跡,下部有一道裂隙。碑座橫長方形,寬125、高18cm。

19. 第18龕 單層方形龕,平面呈橫長方形,龕頂及左、右壁上部不存,寬370、高635、深320cm。龕向85°。造像經后代補塑、改刻,有現代妝彩(圖16)。

正壁雕一身佛,結跏趺坐于仰蓮方臺上,頭、面部、雙手、左臂、雙膝經后代補塑,像連座高541、像高470cm。螺發肉髻,長方臉,雙下頜,雙目下視,鼻梁較高;著雙領下垂式袈裟,雙肩覆袈裟,內著僧祇支,胸前束帶打結;左手撫左膝,右手于腹前托圓珠。蓮臺下有一橫長方形臺基,前部中央雕壸門,壸門左側刻題記一則。臺基前有束腰方形保坎。

龕左右壁各開一個圓拱形小龕,龕內分別雕二、五身供養人立像。左側小龕左側刻題記一則,寬10、高26cm,局部風化,刻字2行:

天啟(?)三年十二……/朔日吉旦上永(?)□……一龕

左右壁近龕口處各雕一身像,足穿鞋立于臺座上,朝向龕外。頭、面部、身前局部經后代補塑或改刻。左側一身,像高210cm,戴冠,頭后殘存原造像發帶,雙手置胸前。右側一身,像高220cm,光頭,著雙領下垂式袈裟,內著僧祇支,胸前束帶,雙手于胸前合十。

20. 第18-1龕 位于第18龕左側上部。外方內圓拱形雙層龕。龕頂及左壁均不存,龕右側被保護房墻壁遮擋。外龕平面呈橫長方形,殘寬113、殘高110、殘深80cm。內龕平面呈弧形,殘寬83、殘高88、深65cm。龕向210°。造像風化嚴重。內龕現存二主尊一弟子一菩薩像。正壁雕二主尊結跏趺坐于臺座上,弟子、菩薩皆立于右壁前的臺座上。右側龕口雕一身力士,立于山形座上。

三 年代、題材與價值

1. 開鑿年代 由于第15龕與第17龕之間崖面垮塌,目前上大佛摩崖造像中,除17至18-1龕外,余龕集中開鑿在崖面南側。各龕間無明顯的打破關系,表明造像活動按規劃先后開鑿,其中第1—4、6—10、15龕處在崖面較好位置,崖面平整,高度相近,龕形較大,當是這批造像中較早著手開鑿者;第5、11—14、16、16-1龕所處崖面或轉折或有凹凸,第11、13、16龕則選擇在崖面上部或靠下位置,較顯局促,推測這7龕開鑿順序略靠后。第7-(2)、7-(3)、8-(1)—8-(9)、9-(1)—9-(3)、

10-(1)—10-(5)龕不再另擇崖面,而是在已有龕內改刻、擴鑿、補鑿新龕,開鑿時間略晚。第17、18龕當是在南側崖面已無可用之處時另擇崖面開鑿,時代更晚。

結合龕像特征、題材以及上述開鑿順序,可將上大佛摩崖造像分為三組——第一組:第1至16-1、7-(1)、18-1龕;第二組:第7-(2)—(3)、8-(1)—(9)、9-(1)—(3)、10-(1)—(5)龕;第三組:第17、18龕。

第一組中,第6龕有天寶十四載(755)的造像記。第7—9龕的龕形以及龕楣龕面飾卷草紋,是盛唐時期流行的樣式。第1、15龕在尖拱形龕楣及龕面內飾團花,天龍八部像排列至內龕龕口的形式,多見于安岳盛唐時期的造像。第3龕雖是雙層龕,但內外龕交界處已簡化而趨于形式,幾乎同于橫長方形敞口平頂摩崖大龕,這類龕見于廣元盛唐時期的造像,如千佛崖開元十年(722)的第150龕[5];阿彌陀佛與五十二菩薩的題材,是四川地區初、盛唐表現阿彌陀佛凈土信仰的主要形式[6]。綜上,可以推測該組造像始鑿于盛唐,并持續至中唐或稍晚。

第二組,有明確造像紀年的龕像,時代依次集中在北宋太平興國八年(983)、雍熙三年(986)、端拱元年(988)、淳化元年(990)、至道三年(997)、咸平五年(1002)。第7龕至道三年(997)的題記與第7-(2)龕平行,內容相符,當是該龕的造像記。端拱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的題記為第8-(5)龕左側二菩薩的題記,同龕右側又有端拱元年的造像記,由此可知第8-(5)龕最遲完成于端拱元年。分析其余龕像崖面關系及造像特征,可推定該組造像當是在北宋初期太平興國(976—984)至咸平年間(998—1003)約30余年間集中開鑿的。

第三組,第18龕有天啟年間(1621—1627)造像記,第17龕崖面與第18龕左側造像身后崖面平齊,當是同期開鑿。

綜上,上大佛摩崖造像點開龕造像活動主要集中在唐、北宋初、明三個時期,而以盛唐為最盛,北宋初進行了一次較為集中的大規模改刻、擴鑿、補鑿,至明代造像數量銳減,僅造一身大像。

2. 題材與價值 上大佛摩崖造像無論是龕形還是題材皆有自身的時代特點。就龕形而言,外方內圓拱形龕,龕面及龕楣裝飾花草,是四川地區唐代流行的龕形。此外,第3龕的龕形,在安岳唐代造像中較少見。第4、13龕在正壁上部開圓拱形淺龕的龕形,以及第6龕正壁以裝飾帶隔成上下兩部分的形式,在安岳唐代造像中亦不多見,而第7—9龕在原龕基礎上改刻并向下擴鑿、補鑿形成方形大龕,龕內大致形成上下兩層造像,是該造像點龕形最特別之處,北宋初出現的這種大規模改、擴、補刻現象,以及改、擴、補刻后的龕像與原龕像是否存在聯系等,亦值得關注。北宋初期開鑿的帶有弧撐的豎長方形小龕,當是承襲中晚唐以來四川地區流行的上二角有斜撐的外方內圓拱形龕的特點。明代開鑿的第18龕,則不拘泥于四壁皆備的形式,造像依山勢而造,不再局限于龕內。

題材方面,雙觀音、佛道合龕、五尊(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七尊(五尊加二力士)、七尊加天龍八部的組合皆在四川地區唐代造像中較常見。第1龕則在七尊加天龍八部外,于外龕左壁雕地藏和一立像,這種組合在安岳唐代造像中尚不多見。第4、15龕中道像居右,見于川北地區初、盛唐時期,如閬中千佛鎮佛爾巖第8龕開鑿時間約在初唐[7],巴中西龕第34龕、水寧寺第37龕,皆開在武周時期[8],安岳盛唐時期佛道合龕中道教造像多數居左,可見這兩龕可能較早受到川北地區的影響。第6龕是目前所知四川地區盛唐時期唯一一處有明確紀年和造像名稱的涅槃變龕,雖局部殘損,對此類題材的研究頗有參考價值。

北宋初期,造像題材以菩薩像為多,如觀音、日月光菩薩、地藏菩薩等,組合形式多樣,有阿彌陀佛、釋迦佛與觀音,一佛二菩薩長壽王,白衣觀音與長壽王菩薩,藥師經變與千手觀音,引路王菩薩與藥師佛(?)、不空■索觀音、地藏菩薩,一佛二菩薩文殊普賢四天王等,這些組合多是根據功德主的意愿而為之。藥師經變與千手觀音的組合與敦煌地區中晚唐時期同類題材的圖像資料極為相似{1},這一點還表現在引路王菩薩與敦煌地區晚唐至宋初同類題材具有更多的相似性。而引路王菩薩四尊組合已體現出明顯的信仰體系。長壽王菩薩,較早的還見于安岳石鑼溝皇祐五年(1053)第5龕長壽王菩薩與千秋男萬歲女的組合{2}。白衣觀音、日月光菩薩是唐末至宋較常見的題材。因造像開鑿時間集中,紀年和名稱明確,凸顯出明顯的時代特征,可補安岳北宋時期摩崖造像的年代序列,對于四川地區北宋初期造像的內容識別和年代判定具有參考價值。

上大佛摩崖造像規模不大,開龕造像活動自盛唐始,經北宋延續至明代,各時代造像皆有紀年明確的造像記,龕像時代特征明顯,映射出該地民眾宗教信仰的變化趨勢,尤其北宋初期集中出現的時代明確的各類題材和組合形式,已顯現出佛教造像的民間化、世俗化特征。因此,該造像點對于研究安岳乃至四川地區的摩崖造像,以及宗教信仰變化具有重要意義。

調 查:王麗君 張 亮 張 科 權文婷

白 彬 雷玉華

繪 圖:張 科

攝 影:張 亮

執 筆:白 彬 王麗君 張 科 權文婷

雷玉華

參考文獻:

[1]傅成金,唐承義.四川安岳石刻普查簡報[J].敦煌研究,1993(4):43.

[2]四川省安岳縣志編纂委員會.安岳縣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779.

[3]胡文和.四川道教佛教石窟藝術[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86-87.

[4]劉長久.中國西南石窟藝術[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00.

[5]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廣元石窟內容總錄·千佛崖卷:上卷[M].成都:巴蜀書社,2014:134.

[6]雷玉華.四川石窟分區與分期初論[C]//四川大學博物館,四川大學考古學系,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南方民族考古:第10輯.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203.

[7]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地圖集·四川分冊(中)[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655.

[8]雷玉華.巴中石窟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100,118.

猜你喜歡
價值
踐行初心使命的價值取向
當代陜西(2019年18期)2019-10-17 01:48:58
價值3.6億元的隱私
華人時刊(2019年23期)2019-05-21 03:31:36
一分鐘能創造多少價值?
一粒米的價值
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七月》價值新解讀
唐山文學(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3
“給”的價值
俆衛:用夢創造價值
科學中國人(2015年4期)2015-02-28 09:12:39
價值
小說月刊(2014年8期)2014-04-19 02:39:17
從平凡中體現價值
聲屏世界(2014年1期)2014-02-28 15:17:32
“活著就要體現自身價值”
中國火炬(2012年3期)2012-07-25 10:34:0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农村精品一级毛片视频| 国产剧情一区二区| 国产91精品久久| 老色鬼欧美精品|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成人91在线|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软件| 在线国产你懂的| 91精品免费高清在线| 91尤物国产尤物福利在线| 国产啪在线91| 波多野衣结在线精品二区| 国产传媒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国产黄色免费看| 三级欧美在线| 色综合狠狠操| 亚洲美女一级毛片| 91伊人国产| 青青草综合网| 免费国产黄线在线观看| 五月婷婷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成人一区二区| 亚洲五月激情网| 国产本道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亚洲专区第19页| h网址在线观看| 97成人在线视频| 18黑白丝水手服自慰喷水网站|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 91在线一9|永久视频在线| 国产欧美成人不卡视频| 欧美成人aⅴ| 亚洲日产2021三区在线| 欧美精品色视频|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日韩欧美综合在线制服| 天堂va亚洲va欧美va国产| 精品国产电影久久九九| 国产91小视频| 国产波多野结衣中文在线播放| 精品三级在线| 全午夜免费一级毛片| 日韩123欧美字幕| 精品人妻AV区| 四虎成人免费毛片| 成人亚洲国产|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 在线99视频|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国产91久久久久久|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强乱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国产高清免费午夜在线视频|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黄| 国产一级做美女做受视频| 久久99精品久久久大学生| 午夜啪啪网|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东京热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激情亚洲天堂|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系列第三区|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播放| 露脸真实国语乱在线观看| 国产网站免费| 日韩视频福利| P尤物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 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成a人片在线播放| 91欧美亚洲国产五月天| 秘书高跟黑色丝袜国产91在线| 久久精品66|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呦女亚洲一区精品| 国产久操视频| 欧美日韩福利|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观看视频网站| 久99久热只有精品国产15| 99ri国产在线| 国产91成人|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电影在线| 国产精品免费入口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