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大旺
內(nèi)容提要:《敦煌吐魯番文書與中古史研究》一書,是為慶祝朱雷先生八十華誕而編寫的,39位知名學者為本書提供了41篇文章。本書雖成于眾手,但由于作者們學術水平較高,所供稿件是各自研究領域內(nèi)的精品,因此無論是論述的精深,還是新材料的引介、研究方面,均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此外,憶舊類文章也披露了朱雷先生不少鮮為人知的軼事。
關鍵詞:朱雷;八秩紀念;漢晉隋唐史;敦煌吐魯番學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7)04-0137-04
A Review of Documents from Dunhuang & Turfan and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Medieval History
ZHAO Dawang
(Department of History,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2)
Abstract: The book Documents from Dunhuang & Turfan and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Medieval History was compiled and published to celebrate Mr. Zhu Leis eightieth birthday, it contains 41 papers written by 39 renowned scholars from various related fields of research. Although written by many people, the high academic level of the authors and the careful selection of papers have given high academic value to this book, which is mainly embodied in the penetrating discussion, introduction, and research of new historical materials. In addition, some personal memoirs publicize various anecdotes recorded about the venerated scholar Mr. Zhu.
Keywords: Mr. Zhu Lei; celebration of Mr. Zhu Leis eightieth birthday; the history of Han, Jin, Sui and Tang dynasties; Dunhuang and Turfan studies.
2016年5月,由孫繼民、劉進寶、程存潔、吳成國、魏斌五位先生組成編委會主編的《敦煌吐魯番文書與中古史研究:朱雷先生八秩榮誕祝壽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該書共收錄39位作者的33篇論文和8篇回憶文章。
關于本書的緣起,《后記》說:“今年是朱老師八十榮壽。在浙江大學劉進寶教授的倡議下,學生們一致認為,將朱老師的學術精神發(fā)揚光大,是為朱老師祝壽的最好禮物。”[1]本書的編撰是以繼承、發(fā)揚朱雷先生的學術精神為初衷的。
收入本書的文章也體現(xiàn)了主編者的這一初衷。朱雷先生治學以敦煌吐魯番文書見長,同時在漢晉至隋唐史研究方面也有一系列高水平的論文。本書所收的學術論文大多在這兩方面選題,作者均為目前國內(nèi)知名的敦煌吐魯番學和漢晉隋唐史學者,且除施萍婷先生由于年事較高提供了舊作的修改稿外,其他論文均是首次發(fā)表,因此,收入本書的論文大致反映了目前國內(nèi)敦煌吐魯番學及漢晉隋唐史研究的前沿成果。根據(jù)編委會《后記》中的說明,本書可以分為以下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敦煌吐魯番研究成果,共11篇論文。11位作者中,既有老一輩的姜伯勤、施萍婷、李正宇等先生,也有中青年學者。所收文章既有對敦煌吐魯番歷史、語言、藝術的探討,如姜伯勤先生對唐代“作人”的研究、李正宇先生對東西兩所玉門關歷史變遷的考察、麥超美對西晉粟特部落的討論、陸離對吐蕃統(tǒng)治敦煌時期官府抄寫《孝經(jīng)》的研究、王啟濤對《吐魯番出土文獻詞典》的增補、張小剛對玉門紅山寺石窟和壁畫的探討等;也有對敦煌吐魯番文獻本身進行的搜集、整理、介紹,如施萍婷先生對敦煌文物研究所藏唐代奴婢買賣文書的介紹、榮新江對國內(nèi)散藏吐魯番文獻情況的報告、李方關于新疆出土唐代官府文書整理研究的討論等。此外,王素披露的牟復禮、馬泰來往來電郵展現(xiàn)了東西方學界就敦煌吐魯番寫卷“證偽論真”問題的思想上的碰撞。
第二部分是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研究成果,共17篇文章。其中既有利用傳世史籍探討傳統(tǒng)問題的研究,如權家玉以《隋書·食貨志》為中心對魏晉南朝地稅的探討、鄭學檬對“安南通天竺道”的研究、石云濤以唐詩為中心對唐代長安域外習尚的研究、谷更有對唐宋鄉(xiāng)村組織變遷的研究、魏斌對《金庭館碑》撰作者的討論、崔世平對唐五代時期毬場的研究等;也有“利用新材料,討論新問題”的文章,如牟發(fā)松對墓志所見“■”字所作札記、孫繼民通過河北正定出土的“唐代田界銘”討論均田制實施中的相關問題、黃正建以天一閣藏明抄本天圣令為材料討論唐令復原問題、杜文玉以出土墓志為中心討論唐代王氏宦官家族的世系問題等。
第三部分是以上兩方面以外的研究成果,有5位作者的5篇論文。其中也有兩方面:一是對漢唐歷史的宏觀考察,如魯西奇對秦漢時期“楚人”的研究,李天石對中古時期身份制度變化與社會變遷的探討,莊華峰對歷史時期皖江流域圩田開發(fā)的研究;另一方面是文獻學研究,如李文瀾對《白孔六帖》版本的討論,夏日新對楊守敬日本訪書中具體問題的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