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洋
摘 要 網絡時代愈加發達,其競爭亦愈發激烈,新聞報道中的“搶頭條”“奪眼球”現象也愈發頻繁,如今,進入新媒體時代,新聞報道的終端越來越多,受眾接觸的媒介也越來越多,掌握話語權的媒體,有時故意給某類新聞貼上標簽,使其具有新聞熱點,盡可能捕捉更多的新聞“流量”,筆者旨在淺析標簽化現象和如何應對這類現象。
關鍵詞 標簽化;刻板成見;新聞素養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7)193-0013-02
所謂標簽化是一套認知模式,套用在某類事物或者某一類人群中。這種將已知的概念強行附加在某類事物或者某一類一群中,這種特定的感知理念會造成本質的扭曲,造成嚴重的不良后果。新聞標簽化表現在新聞報道中為:某些記者或者編輯在對新聞報道中,擯棄新聞專業主義思想,不顧真實性、客觀性、全面性原則,利用自己把關人的角色,將有利于新聞“可讀性”的一面過度曝光,而對于新聞本身并沒有更多的報道。
1 新聞報道標簽化分類
媒介的發展日新月異,各種媒介的出現層出不窮,眾多媒介充斥著大眾生活,從而衍生出更多“自給自足”的新媒體,如此多的新媒體的出現,會引發對于新聞倫理道德的挑戰,對于新聞專業主義造成一定的沖擊。對于同一條新聞的報道,在要求時效性要快的同時,如何凸顯新聞的“可讀性”,標簽化的報道方式則成了記者或者編輯一貫使用的手法,在最短的時間內吸引更多的受眾進行觀看或閱讀,吸引越來越多的目光,新聞閱覽量或者播放量成了新聞報道成功的表現之一。筆者在新聞標簽化資料的搜集中,將新聞報道標簽化分成以下三類。
1.1 “美名化”和“污名化”
“美名化”即為具有正面影響的標簽化現象,具備積極向上屬性。譬如:雷鋒精神。雷鋒精神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優秀品質的結晶,是我國民族精神的真實寫照,是一個高尚人格的標簽化。近年來,我國充分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涌現出一大批典型代表,例如“最美村官”“最美鄉村教師”“托舉哥”等具有美好品質的標簽化人群。當然,有正面影響的,亦存在負面影響的。比如:“我爸是李剛”“小粉紅”“富二代”,本身這些詞語是不具備特殊含義的,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賦予了他們約定俗成的涵義,給他們帶上了特定的標簽。
1.2 給特定區域或者某類人群標簽化
在新聞報道中,媒介報道的方式是不同的,同時,由于各種國家或者地區政體的差異,在新聞報道中亦遵循不同的報道標準。出于國家利益和敵對主義思想的標簽化行為,在國際報道中是屢見不鮮的。新聞媒體出于自身的利益或者出于特定的立場,在新聞報道中,有時有意無意得使用具有標簽化的術語,夸張或者夸大某類新聞
現象。
2 新聞報道標簽化緣由分析
2.1 社會大環境層面:轉型期各類矛盾沖突尖銳
20世紀80年代,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國家整體實力進一步增強,國際地位進一步提高,與外面世界的接觸越來越頻繁,新思想新文化也逐漸涌入國內,人均收入也逐步提高,無論在物質層面還是精神層面都有進一步提升,但是,也出現了不可忽視的問題,收入差距越來越大,貧與富的鴻溝也越加拉大,國家層面轉向個體層面,由起初的共性亦變成了個性,個體的獨立性和自私性暴露出來,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分化出來,成為兩類對立的群體,對于強勢群體一般的標簽為“富二代”“官二代”“紅二代”等,同樣,對于弱勢群體的自諷也多了起來,“房奴”“蟻族”等具有特殊色彩感情的詞語。
2.2 自身層面:刻板成見和認識框架下缺乏理性思維
所謂刻板成見意為根據自己現有的社會經驗或者社會上約定俗成已經存在的含義來理解事物,從而形成了一種較為籠統的想法,往往多是一些先入為主的想法。在這多元化的社會,本身某些新聞是新聞媒體已經加工處理過了,由于刻板成見,對于這種事物的理解則更一步的偏離,從而使這種看法更加的刻板化與臉譜化,以至于他的本來含義已被扭曲甚至歪曲。當應先定義再理解的時候,受眾卻把兩者先后順序顛倒過來,變成先理解后定義,這樣就步入了一個理解的誤區。在五花八門的新聞報道中,受眾普遍是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本身已經包圍在新聞報道的新聞建構中,容易被牽著鼻子走,弄得眼花繚亂,喪失了理性思考的能力。
3 新聞報道標簽化泛濫的應對策略
1)新媒體在新聞報道中應該堅持真實性、客觀性原則,正如1926年9月1日,張季鸞在新紀《大公報》創刊號上發表了《本社同人之志趣》的文章,提出“不黨”“不私”“不賣”“不盲”的四有方針,新媒體應該充分學習這種精神,做到不偏不倚的原則,平衡報道,兩頭兼顧是新聞報道健康發展的兩條主線。標簽化手法應當適當應用,多用于正面報道中,防止濫用。新聞工作者應該秉持新聞職業操守,遵守新聞職業道德,充分做好新聞把關人的角色,多些理性思維,避免感性思維的產生,切勿合理想象,防微杜漸,慎而又慎。
2)政府在新聞報道中處在不可忽視的作用,政府是大眾輿論環境中的壓艙石,更是一粒強心劑,在新聞報道中的監督作用亦是不可替代的,輿論需要有效的監督與引導,當過多的不良輿論產生時,政府應該以身作則,擔負起引導和凈化輿論的責任,對于新媒體的監督與管理,2017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正式實施,目的旨在促進社會信息化健康發展,盡管我國尚沒有對應的新聞法,應該加快新聞立法進程,制定有效的法律法規,嚴格管控新聞媒介環境,營造良好健康的新媒體氛圍。
3)“打鐵還需自身硬”,受眾應該提高自身新聞素養,去標簽化思維,不要戴有色眼鏡,不要給自己的思想或者靈魂戴上枷鎖。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看待事物,實事求是,獨立思考,將感性思維上升為理性思維,克服刻板成見,在社會大環境中,培養自己挖掘真實新聞的能力,充分甄別與鑒別新聞,則能充分的理解新聞。“淺閱讀”的方式是淺顯的,應該學會深入新聞的能力,善于運用批判思維。
參考文獻
[1]李良榮.新聞學概論[M].5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230-235.
[2]艾媒報告.2017年中國新媒體行業全景報告[R].http://www.iimedia.cn/50347.html.
[3]向冰潔.新聞報道泛標簽化及其矯正[J].新聞世界,2012(8):272-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