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九領
[摘 要]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勞動力是一種獨特商品,但并沒有對這一論斷根據商品本身的規定性做出嚴謹的邏輯分析。通過對商品內在規定的兩個基本條件的進一步分析,結果發現:勞動力本身并不是勞動產品,也不是為了出售才存在的,而是人類生存的題中應有之義,勞動力不能滿足商品經驗定義中的兩個基本屬性。市場要組織所有的工業生產要素進行生產和分配就勢必不能避開勞動力這一核心要素,這就需要進一步組織相應的勞動力市場,勞動力在市場交換過程中采取的商品形象具有一定的虛擬性。
[關鍵詞]勞動力;商品屬性;虛擬商品;虛擬價值
[中圖分類號]F01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7)07-0124-02
一、前言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論述勞動力時指出,“要從商品的消費中取得價值,我們的貨幣占有者就必須幸運地在流通領域內即市場上發現這樣一種商品,它的使用價值本身具有成為價值源泉的獨特屬性,這種獨特的商品就是勞動能力或勞動力?!彪m然這里馬克思所論述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勞動力,但毋庸置疑的是,在這里馬克思對勞動力的商品屬性做出了肯定的論斷。然而,馬克思在推斷勞動力成為商品之前,是先認為貨幣所有者需要在市場上找到這樣一種商品,然后指出這種商品的特點是其使用價值是勞動的源泉,最后得出結論是這種商品就是勞動力,這種以需求為導向而非從商品的內在規定性得出的結論很難讓人信服。長期以來,許多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者著重研究勞動力轉化為商品的條件并以此作為判斷勞動力是否成為商品的依據,如蔣學模(1994),衛興華(2000),馮叢林(2001)等學者從不同角度論證了勞動力成為商品的條件以及社會主義勞動力的商品屬性問題。也有少數學者基于商品的本質規定做出否定勞動力是商品的論斷:錢津(2005)認為勞動力作為一種生產要素所發生的是契約關系而非交換關系,因此勞動力并不是商品;關柏春(2005),朱富強(2005)等學者指出生產勞動力的勞動與生產一般商品的勞動存在很大不同,因而不能將勞動力視為商品。這些研究雖然指出了勞動力商品論斷的邏輯過程的不足,但并沒有基于商品的內在規定對勞動力的商品屬性予以論證,也沒有很好地解釋市場上勞動力仍然要采取商品形式的必要性。因此,有必要基于商品本質的內在規定對勞動力的商品屬性進行進一步探索與分析,從而深化對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以及剩余價值理論的認識。
二、商品內在規定的兩個基本屬性
按照商品的經驗規定,商品是為了交換而生產出來的勞動產品。因此,商品內在包含兩層含義:商品必須是私人勞動產品,其產權必須清晰明確;商品必須是用來交換的,具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商品首先應該表現為人類勞動作用于勞動對象上所生產出來的具有一定使用價值的勞動產品,勞動產品的制造是任何社會形態下人類生存活動的永恒主題。勞動產品要成為商品,需要具備一定的歷史條件,即勞動產品就不應該作為生產者自己直接使用的生產資料而是為了進行交換才生產的。因此,勞動產品是不是商品,必須通過交換才能證明。然而商品自己不能到市場上去,自己不能獨自進行交換,為了完成商品交換,商品監護人必須作為有自己的意志體現在這些物中的人彼此發生關系。為了使這些物作為商品彼此發生關系,每一方只有通過雙方共同一致的意志行為,才能讓渡自己的商品,占有別人的商品。這種共同一致的意志行為,必須以商品的私有產權為基礎,因此,商品交換的前提是進行交換的商品必須具備完整的私有產權。但具有清晰完備的私人產權并不能保證商品交換的順利進行,商品交換能否順利進行還要取決于商品的使用價值能否滿足買者的需要。對于商品占有者而言,商品只是一種交換手段,商品的使用價值不過是其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促使他進行交換的動機是通過讓渡自己的商品,來換取一個具有能夠滿足他本人需要的使用價值的商品。單純的勞動產品并不一定具有價值,有價值的產品才能進行交換,商品與勞動產品的主要區別在于是否用于交換,只要是用于交換就是商品,不用于交換就不是商品。
三、勞動力不能滿足商品的內在規定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對勞動力做出了明確的定義:“我們把勞動力或勞動能力,理解為一個人的身體即活的人體中存在的、每當他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痹隈R克思看來,貨幣占有者在市場上能否找到作為商品的勞動力取決于工人是否能夠自由出讓勞動力以及除此之外他是否還具有其他生產資料。但這兩個條件這也只是側重了商品的交換特性:“工人能夠自由出讓勞動力的使用價值”,說明工人擁有勞動力無可爭辯的私人產權,具有對勞動力進行任意處置且不受他人干涉的權利;“除了勞動力之外,工人不具有其他任何生產資料”,說明工人不得不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以獲取其賴以生存的生活資料。然而這種論斷忽略了商品含義的另外一個特性,即商品存在的基礎必須是勞動產品。如果把勞動力看成是商品,那么就無異于說勞動力是一種勞動產品。既然是勞動產品,那么勞動力生產過程中起生產作用的勞動是怎樣的呢?在勞動力的價值形成過程中又是誰作為“活的酵母”把這部分“死的要素”的價值轉移到勞動力的呢?很明顯,這種勞動根本無法明確找到,因為人類生存本身是一種自然力的表現,只是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人類才漸漸與自然分離開來,但勞動力再生產所依賴的載體并非人類能完全控制和創造的結果,而是自然力和人類的生理能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很難用一種人類勞動將其再生產出來。當馬克思在論述勞動力商品的價值的時候,也僅僅是做了一種簡單的等價轉換,認為勞動力的價值應該等價于維持勞動力所必要的生活資料的價值,這種簡單的等價處理反而使得勞動價值論備受詰難。
四、勞動力虛擬商品是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必要條件
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所賴于生存和發展的組織機制是市場,而市場經濟是一種僅僅只受市場調節、指導和控制的經濟體制,商品生產和分配的秩序全都被委托給了這個自發調節的機制。[1]P123在商品這個概念的幫助下,市場機制得以容納工業生產的各個要素,任何工業生產的要素都可以被視為是為了銷售而被生產出來的。勞動力作為工業生產的最基本要素,它必須被市場組織起來,而事實上勞動力市場又構成了市場經濟體制最核心的部分,它像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一樣連接著其他所有市場,共同編制聯合成一個巨大的市場。和土地、貨幣一樣,勞動力的商品形象完全是虛擬出來的,以便于勞動力能實實在在地在市場上被購買和出售。這種虛擬的商品形象使得勞動力的實際市場被組織起來了,其功能是制造所有商品的相互一致的相對市場價值。馬克思堅持將勞動力價格和普通商品價格相類比,沒有意識到勞動力價格和土地價格一樣,也是不合理的范疇,這種矛盾深刻地影響了剩余價值論本身的建構[2]。事實上,勞動力的這種虛擬的商品提供了一個關于整個社會的重要組織原則,并且以各種方式影響著社會上的所有制度。市場要組織所有的工業生產要素進行生產和分配就勢必不能避開勞動力這種核心要素,這就需要進一步組織相應的勞動力市場。正是在勞動力這種虛擬商品形象的幫助下,它們的實際市場才得以建立起來,虛擬商品在市場上的買賣行為為整個市場經濟社會正常運行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
五、結語
通過對商品固有的兩個基本屬性的進一步分析,我們發現勞動力的商品形式具有一定的虛擬性。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里勞動力成為商品條件的規定只是側重了商品的交換屬性,忽略了商品的另外一個重要屬性——勞動產品,勞動力既非勞動創造的產品,也非用于出售才存在的,而是人類生存活動的另一個名稱而已,它是人類生存的題中應有之義。但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又離不開勞動力的商品化過程,勞動力在市場上被出售以換取其賴以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擁有一定價格,這種價格的表現形式具有一定的虛擬性,因而勞動力價格表現的基礎——勞動力“價值”是一種虛擬價值。勞動力虛擬商品形象是資本主義商品化經濟發展的內在需要,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生存和發展的組織機制決定著勞動力必須采取商品形式,以便在市場上能更好的被購買和出售。勞動力作為社會生產中最活躍的要素,它一旦成為“商品”就為資本家榨取工人剩余價值提供了豐厚的土壤,從此,勞動產品的商品形式得以普遍化,資本家的貨幣就不再是干巴巴的金錢了,而成了吸吮、榨取工人血液的血淋淋的資本,資本主義生產工廠從此變成了“撒旦的磨坊”。
[參考文獻]
[1]卡爾·波蘭尼.巨變:當代政治與經濟的起源[M].黃樹民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2]孟捷.勞動力價值再定義與剩余價值的重構[J].政治經濟學評論,2015(4):71-81.
(責任編輯:顧曉濱 馬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