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翔宇
摘 要 日語中存在大量的日漢同形詞,對于母語中文的學習者來說,母語遷移是日漢同形詞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影響因素之一。本文圍繞著日漢同形詞的三種類別,分別從正遷移、負遷移兩個角度闡述了母語對日漢同形詞習得的影響,總結出母語遷移對日漢同形詞教學的啟示,并提出正確對待母語遷移將會促進日語詞匯教學的發展。
關鍵詞 母語遷移 日漢同形詞 正遷移 負遷移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7.049
The Impacts of Native Language Transfer of Learning Japanese Chinese Homographs and the Teaching Implications
WEI Xiangyu
(Shanghai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Shanghai 200231)
Abstract There are a lot of Japanese Chinese homographs in Japanese, For native Chinese learners, the native language transfer is one of the unavoidable factors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Japanese Chinese homographs.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three categories of Japanese Chinese homographs,which explain the native language transfer on the acquisition of Japanese Chinese homographs from two perspectives, positive transfer and negative transfer. This article also summarizes the teaching enlightenment of the native language transfer on the Japanese Chinese homographs and concludes that proper use of the native language transfer will help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vocabulary teaching.
Keywords Native Language Transfer; Japanese Chinese Homographs; positive transfer; negative transfer
0 引言
母語遷移是指在第二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的母語知識對目的語習得的影響。關于母語遷移的研究開始于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經歷了從過分夸大母語作用到過分輕視再到多視角綜合研究的歷程。盡管研究的角度不同,但母語遷移是二語習得中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這一點已經成為學者們的共識。
中日兩國同屬漢字文化圈,漢語和日語之間有著漫長的語言接觸與借用史,尤其是在詞匯方面,日語中存在大量的日漢同形詞。對于以中文為母語的學習者來說,在學習這些日漢同形詞時,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母語的影響,這種影響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作為教師必須要關注母語遷移對日漢同形詞教學的影響,并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發揮母語遷移的積極作用,避免消極作用。
1 母語遷移理論
“遷移”一詞源于心理學,是指學習者已經具備的知識、技能、方法、態度對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的影響。[1]1957年,美國語言學家Lado指出學習者在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會依賴已掌握的母語,并經常把母語的語言形式、意義、文化等遷移到目的語習得中,從而提出了“語言遷移”這一概念。圍繞著母語對二語習得的影響,有三種頗具代表性的理論被應用于遷移現象的研究。
1.1 對比分析理論
對比分析理論以美國學者Lado和Fries為代表,借用了行為主義的語言學理論,認為母語對目的語的影響存在兩種情況,一是母語與目的語的語言規則相同或相似時,母語會促進目的語學習;二是母語與目的語的語言規則相異時,母語會干擾目的語學習,造成二語學習的困難。[2]對比分析理論強調二語習得的難易程度是由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異同決定的,差異越大,困難也越大。教師對母語與目的語進行對比分析,可以預測學生學習的難點和可能出現的錯誤,通過糾正錯誤,幫助學生克服母語干擾,從而掌握第二語言。
1.2 錯誤分析理論
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對比分析所預測的許多學習錯誤并沒有發生,而沒有預測到的錯誤卻發生了,學者們開始重新審視和評價對比分析理論。60年代末,Corder提出了錯誤分析理論,這種理論認為,二語習得與母語習得的過程具有一致性,出錯是必然的,這種錯誤不完全是由母語遷移造成的。在該理論的基礎上,Richards進一步將二語學習者的語言錯誤劃分為三種,其中,語際錯誤是指由學習者母語干擾而引起的錯誤,語內錯誤和發展性錯誤則源自學習者對目的語本身的語言結構的了解或熟悉程度,與學習者的母語背景無關。[3]通過對錯誤的分析,教師可以找出那些與母語干擾無關的錯誤,根據錯誤的類型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
1.3 中介語理論
隨著認知主義的語言習得理論的發展,以Selinker為代表的認知理論派提出了中介語這一概念,用來指學習者在二語習得過程中形成并使用的介于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一個語言系統,[4]中介語具有過渡性,自成體系,且隨著學習者的語言輸入不斷發展變化。因此,認知理論認為中介語不應簡單地被看成是母語對二語習得的影響,而是屬于學習者的一種獨特的認知過程、一種人為的策略語言。教師可以根據學習者所使用的中介語,了解學習者所處的學習階段,幫助學習者采用嘗試創建、修正錯誤、對假設進行驗證等方法改進自己的中介語,使其逐漸接近目的語體系。
2 日漢同形詞的界定與分類
公元五世紀,伴隨著漢字傳入日本,大量的漢語詞匯進入到日語的詞匯系統中。同時,日本也利用漢字創造了很多具有日語特色的新詞,我們稱之為和制漢語。近代以來,由于日本在科技方面的領先,很多和制漢語詞又被中文重新吸收借用。因此,現代日語中存在相當數量的日漢同形詞。
關于日漢同形詞的概念界定,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給出了各自的定義,本文根據魯寶元先生在《日漢語言對比研究與對日漢語教學》一書中對日漢同形詞的界定,從廣義概念的角度認為日漢同形詞包括三類,一是漢字完全相同的詞,如:教室(中)/教室(日);二是經過漢字簡化或演變,字形略有不同的詞,如:掃除(中)/掃除(日);三是為了表示詞性,在漢字后加了平假名的詞尾,如:白(中)/白い(日)。
日漢同形詞根據詞義是否相同,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同形同義詞,即字形和詞義與中文(簡體或繁體)完全一樣,如「學校、掃除」等;二是同形異義詞,即字形相同,但詞義卻截然不同,如「丈夫、手紙」等;三是同形類義詞,即字形與中文一致,詞義與中文相近,但也存在差異,如「問題、品質」等。
日語中到底有多少日漢同形詞,由于研究者統計的樣本數量和分析方法不盡相同,得出的結論也不一樣,但總體而言,日漢同形詞中同形同義詞或同形類義詞占多數,同形異義詞占少數。
3 母語遷移對日漢同形詞習得的影響
Selinker(1983)根據母語對目的語習得所起到的作用不同,將母語遷移分為正向遷移和負向遷移。正遷移是指母語與目的語的相同之處會促進學習者對目的語的學習,負遷移是指母語與目的語的不同之處會干擾學習者對目的語的學習。心理類型理論認為,學習者對兩種語言相似性的主觀判斷或認知決定了母語遷移的程度,主觀判斷越相似,則兩種語言的心理距離越近,也就越容易產生母語遷移。[5]與非漢語圈的外國學生相比,中國學生對于日漢同形詞無疑會更容易產生親近感,在學習這些詞匯時也更容易產生母語遷移。
3.1 同形同義詞
同形同義詞在日漢同形詞中占有較大的比重,依據對比分析理論,這些詞匯無論是書寫還是含義在母語和目的語之間不存在差異,即使沒學過日語的中國學生也能夠根據母語知識了解它們的意思并正確書寫,所以中國學生只需要記住這些漢字對應的日語發音就可以了,這就降低了學習者的記憶難度,提高了學習效率,對于日語詞匯學習起到了促進作用。
例如:“出席”一詞,中文的詞義是有發言權或表決權的人員參加會議,日文的詞義是「その席に出ること」,同樣是參加的意思,在造句時,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母語正遷移的作用,直接借助母語知識使用「出席」一詞。
3.2 同形異義詞
日語在其漫長的演變過程中,許多的漢語詞在詞義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例如:日語中的「顔色、丈夫、手紙」分別對應著中文的“臉色、結實、信”,雖然在學習這類同形異義詞時,學生容易產生母語負遷移的現象,直接套用漢語猜測日語的詞義,在翻譯時鬧笑話。但也正因為這種日漢迥異的現象,反而容易引起學習者的興趣和注意,只要教師在教學中意識到可能存在的母語負遷移,提醒學生避免望文生義,問題尚且不大。
3.3 同形類義詞
母語遷移的消極作用在同形類義詞上表現的最為明顯,給學習者造成了極大的困難,即便是日語水平較高的學習者也很難完全避免同形類義詞誤用。根據學者們的統計,這些誤用通常包括:(1)詞義含義大小不同造成的誤用,如:中文中的“保險”的詞義范圍要大于日文中的「保険」,中文可以說“有這個成績,考大學保險了。”日文則不可以直接翻譯成「この成績で、大學が保険だ。」(2)由搭配不同造成的誤用,如:中文中的“柔軟”搭配的多是具體的事物,可以構成“柔軟的床墊、柔軟的皮毛、柔軟的手感”,日文中的「柔軟」則多和抽象事物搭配,構成「柔軟な対応、柔軟な態度、柔軟な精神」等表達。(3)詞性不同造成的誤用,如:“緊張”一詞在中文中是形容詞和副詞屬性,我們可以說“我有點緊張”,在日文中「緊張」是作為動詞使用的,不能直接借用母語翻譯成「ちょっと緊張だ。」,正確的翻譯是「ちょっと緊張している。」(4)語體不同造成的誤用,如:中文中的“現在”是個口語詞匯,人們經常說“現在幾點了?”但在日文中「現在」是個書面詞匯,語體正式而莊重,上面的句子不能翻譯成「現在、何時ですか。」(5)褒貶不同造成的誤用,如:中文中的“深刻”是一個褒義詞,我們可以說“這部電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日文中「深刻」一詞則是貶義詞,是指情況嚴重,所以不能將上述句子直接翻譯成「この映畫に深刻な印象が殘った。」(6)語感強弱不同造成的誤用,如:中文中的“質問”語氣強烈,含有責問、指責的意思,在日文中「質問」的語氣要弱得多,僅表示詢問、提問的意思。不了解這一點的學生會把「先生の質問に答えた」誤解成“回答老師的責問”。
總體而言,母語遷移在中國學生學習日漢同形詞的過程中普遍存在,只是表現形式有所不同。對于同形同義詞的習得,母語遷移往往變現為正遷移,當歐美學生還在學習漢字寫法的時候,中國學生完全可以利用母語正遷移在短時間內掌握較多的同形同義詞。同時,對于同形異義詞的習得,母語遷移雖然表現為消極作用,但只要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到這種負遷移的存在,學生還是比較容易理解并記憶的。真正的重點在于同形類義詞的習得,在這里母語負遷移現象不僅容易被教師和學生忽視,而且難以全面把握,容易出現中式日語。
4 母語遷移對日漢同形詞的教學啟示
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即使是外語水平較高的學習者,從外語中獲得信息的難度也要大于從母語中獲得信息。[6]外語教師要充分重視并借用母語遷移來進行教學,特別是對于日漢同形詞的教學,如果能夠有效地發揮母語遷移的作用,就可以節省很多寶貴的教學時間,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4.1 恰當地使用母語,促進正遷移
有些外語教師認為外語教學要摒棄母語,采取沉浸式教學方法,全力營造一種純外語環境,以便促進學生對于外語的理解和掌握。根據筆者的教學經驗,外語教學中,特別是在初級階段,語言輸入必須成為學生可理解的輸入,才能夠為學生真正地吸收。要達到這一點,教師就應該根據學生學習能力和教學內容的特點,恰當地利用母語的正遷移作用來幫助學生理解所輸入的信息。
對于同形同義詞,我們就可以充分發揮母語正遷移的作用,采取直接法進行教學。首先鼓勵學生對詞義進行猜測,并給與及時的肯定,其次,應該明確指出該詞屬于日漢同形同義詞,在中文中存在著與它完全對應的詞匯,并分別舉例幫助學生形成同形同義詞的概念。這樣可以使學生在學習日漢同形同義詞時不犯或少犯錯誤,加快學習進程。
4.2 重視對比分析,減少負遷移
要減少母語負遷移現象,在外語教學的初級階段,就要明確日漢同形詞“同中有異”的特點,采用對比分析的方法,明確指出該詞匯在中日文中各自的意思、用法及語感上的異同。初級階段,教師可以采取語境教學法,創設出具體的語言環境,針對日漢差異部分重點解析,避免學生忽視掉。當學生具備了一定的日語基礎后,可以采用任務教學法,由教師提供語料庫,組織學生針對同形類義詞進行分析,歸納總結這些詞匯在中日文中的異同點。
4.3 拓寬教材范圍,教授學生正確的詞匯學習方法
大部分教科書上的單詞表只是簡單地寫上中文釋義,學生也常死記硬背這些詞義,這種學習方法會使得母語遷移的消極作用更加嚴重。因此,在日語學習的初級階段,教師就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查字典的習慣,鼓勵學生多使用漢日雙解詞典和日日詞典,盡可能通過日文釋義來理解日語詞匯的本義和引申義。教師自身也應該努力搜集地道的日語語料,對日漢同形詞做比較研究,建立日漢同形詞的語料庫,再根據學生的日語水平和理解能力,把握講解的深入程度。
5 結束語
二語習得過程中的母語遷移是個復雜的現象,從日語教學的角度看,日漢同形詞是非常容易產生母語遷移的學習重點之一。我們應當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重視對母語遷移的研究,合理地利用母語遷移的積極作用,提高學生的詞匯學習效率,同時,努力減少其消極作用,避免中式日文的出現,從而促進日語詞匯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芳艷.二語習得中母語遷移對日語詞匯學習的影響[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5(2):67-69;74.
[2] 張燦燦.二語習得中的母語遷移現象[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122-125.
[3] 何麗冰.母語遷移的研究方法探究[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6(7):142-144.
[4] 王傳鵬.初中生英語寫作中母語遷移現象調查及教學策略探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9:33-34.
[5][6] 呂紅梅,姚梅林.第二語言學習中的母語遷移及其教學意義[J].陰山學刊,2004(1):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