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鄭湘+周成
摘 要 針對旅游本科人才培育過程中一直存在的現象——旅游專業畢業生對口就業率低的教學困境,從他者性教學交往的角度對旅游本科教學進行了探討。他者性教學交往范式下的旅游本科教學模式應該是交往式、生態化的,教學方法應從情感交往尋求他性、巧妙利用網絡化的交往媒介、注重滲透式的研究方法教學。
關鍵詞 他者性 教學交往 旅游本科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7.043
A Study of Undergraduate Tourism Teaching under the Paradigm of
Communicative Teaching of the Other
ZHOU Zhengxiang[1], ZHOU Cheng[2]
([1] Tourism Management Institute of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Hunan 411105;
[2]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Hunan 411105)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henomen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 talents in tourism, the teaching dilemma of tourism graduates is low, and the teaching of tourism undergraduate teaching is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ther teaching. The teaching mode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under the paradigm of communicative teaching should be communicative and ecological. The teaching method should seek his sexuality from the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make use of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 media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infiltration of the research method teaching.
Keywords other; teaching communication; tourism undergraduate teaching
旅游產業發展如火如荼,全域旅游理念導向下的旅游發展不斷尋求改革和突破。與之相對應地,我國旅游人才的培養也已成大規模發展,形成了涵蓋博士、碩士、本科、專科(含高職)、中職層次的旅游教育體系。本科教育在旅游人才培養環節居于重要地位,然而在其發展過程中卻一直存在著一個困境——旅游本科畢業生對口就業率低,諸多學者對這種現象進行了分析,其原因涵蓋了社會、企業、高校、家庭、學生等多方面。基于筆者本身旅游本科教育工作者的身份,本文基于他者性教學交往范式,對旅游本科教學展開研究,以期在高校角度為這種困境尋求一些突破。
1他者性教學交往范式
教學交往是從交往的視角,對教學社會屬性的一種揭示,是對整個教學過程的闡釋。卡爾·羅杰斯最早從人本主義思想的視角提出“非指導性教學”思想,“是一幅對人際關系問題做一般性處理的動態變化的圖畫”。[1]國內關于教學交往的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其初始觀點一致性的認為教學交往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主客體關系),[2]之后逐步發展為主體間關系,但都沒有脫離主體性原則。
劉要悟、柴楠認為教學交往經歷了三種范式:主體性、主體間性和他者性。[3]他者性教學交往范式是基于列維納斯(Levinas)對同一哲學批判的他者性理論,其核心觀點如下:一是他者的優先性和絕對地位。自我為他者而存在,學生和老師中的每個個體及所形成的絕對他者(如班級社會)既是自我也是他者。二是他者的他性和差異性。他者之所以為他者,是由于他性和差異性。在教學交往過程中要注重他性和差異性,避免機械化、同一化。三是不對稱的平等關系。不對稱是因他者的優先性導致的自我為他者負責,而不要求他者為我負責。平等是因第三方的存在而使得正義和公平得以保證。四是主體性的重新建構。主體是在特定的倫理關系中存在的,為他者而存在,并非事先就有的。
2他者性教學交往范式下的旅游本科教學的應有理念
2.1以交往世界為教學地基
內容源于生活,思想迸發于交往。從他者性教學交往的角度,旅游本科教育應以交往世界為教學地基。旅游本就是一件非常社會性、生活性、交往性、休閑性、詩意性的活動,因此旅游教學的過程本身就可以是一個旅游交往的過程,無論是理論教學還是實踐教學都應融入生活世界、交往世界本身。“生活世界是一個始終在先被給予的、始終在先存在著的有效世界,但這種有效不是出于某個意圖、某個課題,不是根據某個普遍的目的。每個目的都以生活世界為前提,就連那種企圖在科學真實性中認識生活世界的普遍目的也以生活世界為前提。”[4]在旅游教學交往中,由自我與他者構成的交往世界應該是旅游教學的“地基”,離開這個地基,教學便是無水之源。
之所以說交往世界是旅游教學的地基,重點在于交往。思想的交往往往會迸發新的思想,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知識能力的提升。“交”是交叉、碰撞;“往”是相互、來往。交往世界是學生的生活世界,來源于生活世界的教學更具有感染力、滲透力。這與體驗思維還略有差別,體驗是創造一種情境與感知,而交往世界則是本身就存在的。endprint
2.2以他性為教學出發點
他性、他者差異性是他者性理論的核心。旅游專業學生上述困惑產生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個體差異。因此,在旅游教學中應以他性為教學出發點。大學生對于人生規劃以及自身認識還不確定,大多學校開設了職業生涯教育及心理健康等課程,但此類課程通常課時較少,因此在平時其他基本課程的教學中,也應該注重學生個性差異。每個人都有自身的潛力,旅游業目前產業融合之勢強勁,所以旅游專業學生應該是有很大的空間有所為,關鍵在于自身的認識和他者的引導,使學生能夠在大學四年里找到一件與旅游掛鉤卻又樂在其中的持久之事,這難道不就是旅游培養人才的真正目的所在嗎。
他性的另一種理解便是批判思維。對同一性的過度追求將會導致一種無趣、停滯的狀態。滿堂灌、機械化的教學模式不應再“大面積”存在,反之,開放性、批判性的教學模式亟待“成片”發展。在思想的“交往”中,有利于批判性思維的養成。旅游類工作需要多技能、應變能力強的人才。批判性思維也有助于學生對人生目標有自己的見解,增強應變能力。
2.3以不對稱的平等關系為教學氛圍
蔡元培先生師生關系有如下闡述:“教員之教授,職員之任務,皆以圖諸君求學便利,諸君能無動于衷乎?自應以誠相待,敬禮有加。”[5]這基本是我國教育一直延續的傳統。他者性教學交往范式下不對稱的平等關系特別之處在于對“不對稱”和“平等”。不對稱是因自我為他者而存在,自我為他者負責而不要求回報。在一對教學交往關系中,教師因學生而存在自我,自然而生一種對學生負責的情感;學生因教師、或其他學生、或班級社會而存在自我,在交往中自然存在對他者的“責任”。平等因第三方的存在得以實現。教學中的每個個體可以是自我、他者或第三方,這將導致形成一種平等關系。
以不對稱的平等關系為教學氛圍有助于整個教學交往的效果。旅游業是服務性行業,在中國傳統思想影響下,從事本行業的工作多少有些低人一等的意味。教學交往中的這種不對稱平等關系有助于學生形成個性、平等的交往理念,也有助于在將來從事旅游服務工作時保持自身姿態、不卑不亢,懂得利用先進的服務理念的同時注重保護自身權益、保持自身人格。
3他者性教學交往范式下的旅游本科教學模式及方法探討
他者性教學交往范式下的旅游本科教學應該呈現交往式、生態化的教學模式。交往式教學使學生更易理解、消化知識,并激發新的思想,形成批判性思維。生態化教學相對于機械化教學,強調他性、開放性、獨立性。
3.1從情感交往尋求他性
傳統的尊師思想一定程度上會使師生之間存在間隙,學生有些“懼怕”老師,相互之間缺乏真正的理解。網絡化時代,學生多數成為“低頭族”,老師對網絡用語的不感冒等因素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師生之間的交流障礙。而他性很多時候是隱藏的,需要充分的交流來發現、挖掘。因此,在教學交往中應增加情感交往,關注學生身心發展。其次,情感交往能夠增加教學的配合度、默契度,易于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
這是對旅游專業學生人生目標或者職業規劃缺失所提出的教學方法變革。具體在教學交往中,可以采取多樣的方式增加情感交往。一是老師可以在教學中引入時尚、前沿元素,因為與學生有共同話題、產生共鳴而易了解學生的他性。例如,將動漫游戲、百度指數等流行性元素引入課堂。二是可以將現代交往媒介引入課程,增加互動性。例如有老師在教學時將網絡視頻彈幕引入課堂。此外,其他的方式也可以積極嘗試。
3.2巧妙利用網絡化的交往媒介
在筆者參加的一次關于學院教學管理建言獻策的座談會上,有學生提出對于黑板粉筆教學手段的回歸,原因是盡管有多媒體教學設備,但有部分老師對著PPT照本宣科,倒還不如黑板粉筆來得真實。這當然與學生個人的懷舊情結有關,但也反映了當前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以及對現代教學手段運用的不恰當和不充分。現代教學依托互聯網可以進行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的創新。
例如,網絡化時代的Moocs模式就是一種很好的媒介。海量網上開放課程可以開闊學生視野。有學生經常在騰訊課堂看計算機語言課程,從中學會了ps、coreldraw等制圖軟件的操作,對學習旅游規劃很有益處。同學之間互相分享課程,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會播放一些微課視頻。其次,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的巧妙利用也可以為教學交往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效果。曾有老師在課堂上面對面建群,師生可以將與該課程有關的內容相互分享,在群里發布作業、通知消息等,既便捷時尚、又可以增加大家之間的情感交往。
3.3研究方法的滲透式教學
在教學交往中強調他性、差異性,便要授人以漁、而非授人以魚。這也是對滿堂灌(灌知識而非方法)式教學的一種否定。相反,PBL模式、覓食教學法便是一種啟發式的教學方式。當前大學的研究任務多數是由老師、博碩生完成,因此,在大學本科教學中,研究方法教育很少涉及。對科學研究方法的缺失不利于學生形成系統科學的思維方式,可以在基礎課程的教學中穿插、滲透科學研究方法的教學。
PBL模式中穿插研究方法的教學是一種非常好的手段。首先,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問題;然后,判斷該問題是否是科學命題;接下來,就對問題展開研究,老師可以插入研究方法的講解;最后,進行一個小的運用訓練。利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廣泛閱讀、注重方法的使用、注重邏輯思維訓練。用科學研究方法看待問題的習慣將會使學生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受益匪淺,也讓旅游本科學生對研究有個大致的概念,對于畢業去向——是否讀取研究生有一個直觀的認知。此外,對研究方法的使用因人而異,學生也可以通過對研究方法的舉一反三發現自己感興趣的領域,興許能對旅游理論的完善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 吳梅作.羅杰斯“非指導性教學”思想的淺析和借鑒[J].外國中小學教育,1997,(01):34-35.
[2] 陳旭遠.關于交往與教學交往的哲學認識[J].東北師大學報,1998,(05):86-92.
[3] 劉要悟,柴楠.從主體性、主體間性到他者性——教學交往的范式轉型[J].教育研究,2015,(02):102-109.
[4] 胡塞爾.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驗現象學[M].張慶熊,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461.
[5] 張殿興,荊名取.蔡元培[M].人民日報出版社,19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