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在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今天,我們每個中學地理教師不能再向以前那樣只注重課內而輕視課外,也不能只注重知識的輸入而輕視能力的培養。教師要積極進行知識更新,堅持與時俱進,適應新的教育觀念,適應新的課程設置,適應新的教學手段、教學方法。
一、 樹立主體觀
新教材的推行是為了讓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特長得以充分弘揚,使未來人才的規格多種多樣,以滿足知識經濟時代的需要。為此,在地理教學中要樹立全面發展的教育觀,以學生為本的主體觀。當代社會是一個開放的、信息化的社會,學生的視野十分開闊,個性化傾向明顯,教學中要多采用開放式、活動式、探究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參與,讓其充分地融入到我們的教學中,產生對地理探索的濃厚興趣。
二、以課標為依據
很多任教高一的教師動輒就用高考題作為問題分析案例。對于高一的學生來說,很多人中學地理學得并不好,于是就產生了老師的深入教育意愿與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之間的矛盾,結果是深入不能淺出。學生聽得一頭霧水,老師累得滿頭大汗。那么,應該以怎樣的深度和廣度來組織教學呢?我認為作為教師,必須認真研讀課標內容,準確把握課標精神,仔細對比課標與舊大綱之間的差距,才能找到適應課標的變通之法。例如,課標內容中《宇宙中的地球》第一條“描述地球所處宇宙環境,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可以理解為在進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教學時,具體要求為:“不是要系統學習天文知識,而是要為認識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礎。”過去的那些天球、星座都不要刻意涉及。甚至連“天體”的概念都不要講,只用具體的實例來說明什么情況下可以叫做“天體”即可。也就是說只要求學生在感性層面上對宇宙環境有一個宏觀的認識就行了。同樣道理,在進行“太陽對地球的影響”一節時,課標內容是“簡述太陽對地球的影響”。所以關注的重點不是太陽輻射和太陽活動本身,而是它們對地球的影響,包括太陽輻射對地球提供能量的有利影響和太陽活動對地球環境產生的不利影響。換句話說,只要學生能達到課標中“簡述太陽對地球的影響”,用較為準確的描述歸納出上述有利和不利影響就算達到教學目標了。
三、主張研究性學習
地理研究性學習具有其他學科無可比擬的有利條件。通過地理研究性學習有利于改變學生對地理的看法,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應用地理知識的主動性,當然也有利于地理學科在學校中創出特色和品牌,為學校爭得榮譽,從而改變學校在看法上對地理學科的偏差。地理學科應該是一門能夠吸引學生去探索和思考的應用性和趣味性強的學科。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存在學習地理的困難固然有來自各方的因素,但我們相信,只要我們不斷地探索地理教學規律,研究學生的發展需要,充分挖掘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就能解決這些問題。
四、以活動為中心
實踐證明,教學過程中開展多種學生自主學習活動,能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地理問題的創新精神,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形成獨立人格。因此,教學中將教學過程設計為學生自主的地理活動可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主要的地理活動方式有:社會調查活動,如環境狀況調查、資源調查、人口調查等;合作學習活動,把全班學生根據認知水平與能力、性格差異等特點分成若干學習小組,運用預習、自學、互相提問、答辯等方式來組織教學活動。具體方法是:第一步,老師先將學習內容布置給學生,并結合教學內容提出若干難度不同的問題。第二步,讓學生在課前預習、自學,并在自學的基礎上帶著問題去查閱資料、咨詢有關專家。第三步,小組內部總結知識結構,解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和小組成員之間提出的問題,以使小組各成員都能完成大綱要求。第四步,小組間相互提問與解答。第五步,教師總結。總結的主要目的,一是點撥學生還比較模糊的內容,二是進一步突出重點,三是抓住知識的內在聯系,建立知識結構。
五、優化課堂教學
地理課堂教學是地理教學最主要的組織形式,絕大多數的地理教學活動都是在課堂上進行的。因此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直接影響到整個地理教學的質量。為此,我們必須緊扣地理學科的特點,充分挖掘地理學科的特色,優化地理課堂教學。尤其要重視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內容的處理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達到最優化。如,教學目標的確立,要圍繞并使學生掌握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達到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教學素材的選取要充分圍繞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學生終生有用的地理;教學方法上要突出個性化的教學,滿足學生的參與欲、表現欲、競爭感和成就感,通過對地理課堂教學的優化,培養學生對地理的興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學習困難。
六、重視評價
很多剛接觸新教材的老師都存在這樣的疑惑:最終還是以高考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成就。那么,課標下的教學還得以考試作為評價工具,還得繞著高考轉。”這種認識偏差使得很多老師從高一開始就把教學的深難度和綜合性提到高考前復習的層次。其實,這種輕過程、忽略形成性、重終結性的評價方法,使師生過度關注分數,而泯滅了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的發揮,是嚴重違背課標精神的。
高考和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是一致的。兩者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就是要培養人才,培養具有地理素養,高能力的人才。高考的目的就是選拔人才,他們的目標都是“人才”。也就是說課標強調的是教學策略的科學性和教學目標的能力培養傾向。高考把地理科目作為考試內容,關注的是針對地理學科的核心能力的考核。而地理核心能力的培養需要新的高中地理教學策略來實現。這幾年高考題大都反映了理論聯系實際的理念。地理學科最核心的一個問題就是注重學以致用。考察考生根據基本的原理、規律的理解,去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問題并在生產生活領域加以運用,恰恰反應出地理學科在培養學生終身學習和獲得地理素養等各方面都有很好的體現。認識到這一點,對于一線教師正確處理依據課標調整教學策略與適應高考能力考核要求的關系很有必要。課標提倡開放性多元化評價,注重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評價和知識應用能力評價,對教師調整教學策略和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及養成探究問題的習慣提供了方向。促使師生改變過去只重分數、不重方法和創新精神及能力培養的學習和工作態度,從而讓教學效果得到切實有效的提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