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志宏
如今,“新課程”、“新課堂”、“合作學習”等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新課堂的主體是學生,課堂是學生發展的場所,是學生探究知識的地方,教師的角色轉換成了引導者,甚至也是學生們的一個“合作伙伴”——在這些方面,教育工作者們基本達成了共識。現在的新課堂,煥發著生命的活力,充滿著成長的氣息。那么,在新課改理念早已深入人心的今天,怎樣快速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呢?我以為作文課堂教學應力避“假大空”才是正途。
有人說學生的作文不是教好的,還有人說學生的作文不是改好的。這些話都是有道理的。作文教學的靈魂不在于教師的講述,也不在教師的批改,而在于學生自覺的寫作實踐與寫作過程中因創造帶來的快樂與滿足,以及由此產生的“一發即不可收”的創造激情。有創造才有快樂,有快樂才能創造。作文的興趣只能從作文中培養,作文的能力只能從作文中獲得。因此,加強學生自由作文(一般叫課外練筆)的訓練和指導就顯得十分必要。
自由作文最大的特點是自由隨意,學生的寫作行為不受時空限制,寫作題材不受硬性規定限制,寫作思路不受課堂訓練左右。無論是在家庭、校園還是街頭、上學途中,無論是生活中的重大事情還是心靈深處的細微感觸,無論是慷慨激昂還是抑郁悱惻,都可以隨筆記下。再則,由于生活和學習節奏的加快,學生的負擔也相應加重,而課外練筆短小隨意的特點正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而且課外練筆偏重實踐,這樣既顯示了課堂作文訓練無法比擬的優點,又對課堂作文訓練起到了補充和完善的作用。另外,學生平日里所碰到的名言警句、風俗民情、優美佳段,也可儲存在練筆本里,分門歸類,以備作文時信手拈來,真可謂占領課外練筆一方陣地,學生則情有所依,思有所憑。
1.保證練筆數量,注重量的積累
學生的寫作水平是參差不齊的,在進行自由練筆的訓練與指導時往往要采取因年級而異、因班而異、因人而異的措施。但不管如何異,必須確保練筆的數量,因為只有量的積累,才能促成質的飛躍。在練筆的的同時,也要兼顧閱讀,注重精美文章的摘抄,讓練筆與閱讀如車之雙輪,并駕齊驅,如鳥之雙翼,比翼齊飛。初一起始階段,學生課業負擔相對比較輕松,可適當加大訓練力度,練筆每周兩篇,摘抄兩篇;初二階段課業負擔逐漸加重,可適當減低訓練力度,練筆每周一篇,摘抄兩周一篇;初三面臨中考,應試壓力大,可再次削減練筆數量,練筆每兩周一篇,摘抄可不作要求。盡管練筆數量呈不斷減少的趨勢,但只要“長流水不斷線,一直寫到中考前”,就能夠“繩鋸術斷,水滴石穿”。
2.探索練筆內容,兼顧定向不定向
自由練筆的寫作內容可分為兩大板塊。一是定向,二是不定向,二者有機練合,讓學生既能應節而舞,又能縱情狂舞,舞出個性,舞出風格。關于定向,有兩層含義:一是年級定向,二是專題定向。先說年級定向,就是按照學生的認識規律循序漸進地確定每個學年乃至每個學期的練筆內容。年級不同,練筆的側重點也不同。
初一新生剛剛進入初中校門,對新的學校、新的環境、新的同學、新的老師會感到十分好奇,他們在對初中生活充滿憧憬的同時,又滿懷初中、小學時期同學、老師、學習環境的懷念。練筆內容可側重寫對新的學習生活的感悟和對童年趣事的回憶,強調寫出精彩的特寫鏡頭;初二學生對環境已經熟悉,他們的視角轉向了多姿多彩的校園生活,練筆內容可側重于校園生活,去寫書聲瑯瑯的早讀,寫張弛有度的課堂,寫舒展放松的課間,寫人流如潮的放學,寫活潑靈動的課外活動,寫人聲鼎沸的午間就餐,寫專心致志的晚間自習,寫海闊天空的睡前變奏。讓他們從緊張中讀出充實,從嚴肅中讀出活潑;初三學生面臨高考,學校、家庭給他們施加的學習壓力,使他們感到苦悶和彷徨,這時采用“我手寫我口”“想說就說、想寫就寫”的課外練筆,有助于緩解學習壓力,適應緊張的學習生活。
所謂專題定向,就是在年級定向的基礎上,從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出發擬訂的一些專題,為學生提供課外練筆的寫作范圍,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
說到自由練筆的意義,我覺得至少有兩個方面。一是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現在的學生面對著來自社會、家庭以及學校的三重壓力,心理上壓力大。課外練筆的情緒宦泄閘門的開啟極大地減輕了學生心理大堤防汛抗洪的壓力,適時地分流瀉洪,使得過高的情感水位逐漸回落,學生的心理之河也就由原來的驚濤裂岸、洶涌澎湃逐漸變得風平浪靜,波瀾不驚。從而起到很好的心理渲泄疏導作用。二是有助于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它有助于幫助學生實現自我認可。所謂自我認可,是指能客觀地認識自己和評價自己,既承認自己的能力和才干,又承認自己的不利條件或限制因素。真正的自我認可所帶來的一個結果,就是個人能夠根據自己的天賦、體格、實際的能力和才干、確定的地位和作用來確定自己的目標、終身目的,以造就自己。而課外練筆在引領學生認識自然,認識社會的過程中,能指導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進行準確的人生定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