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
摘 要:面對蒼穹之頂的恐慌,人們對青山綠水懷有無限的期待。保護環境就變成當今的一個主題,2015年1月1日,新《環保法》在我國正式實施,被稱為史上最嚴厲的環保法。制定了很多更為嚴厲的環保懲罰制度,那么,它的規定到底是否落到了實處?本文將對它的實施現狀及影響進行研究并提出相應的政策與建議。
關鍵詞:新《環保法》;保護環境;實施現狀;影響
就環保而言,將企業作為保護環境的實施主體,政府作為保護環境的監督主體。政府針對企業頒發了一系列的政策,比如“按日計罰”的制度,就是對持續性的環境違法行為進行按日、連續的罰款。也就是說非法排放、超標排放、逃避檢測的行為,延續的時間越長,罰款就越多。之前的法律規定環境違法的罰款是固定的數,而且數額并不大。這就造成違法成本比較低,因此,不少企業怠于治污。新《環保法》施行“按日計罰”之后,罰款的數額沒有上限,上不封頂。理論上企業會快速糾正其污染行為。與此同時政府的監督也會落實到實處,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每年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
一、新《環保法》的實施現狀
至今為止,新《環保法》實施將近兩年了,環保部門充分運用新《環保法》賦予的按日連續處罰、查封扣押、限產停產等手段,積極探索新常態下的環境監管執法,各地普遍建立了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但是能夠按照國家要求不斷升級改造排污設備的,基本可以做到達標排放,而且能夠及時收到環保部門的指令以及關于新《環保法》的宣傳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大企業。對于一些小企業,仍然在靠高污染、高排放來實現盈利,一檢查就關門,一罰款就換地方生產。同樣,對于一線城市而言,許多企業已經著手與環境治理,但是對于一些偏遠地區,仍然處于一種敷衍了事的狀態。即新《環保法》在企業的實施中呈現出區域差異化和地區差異化。
通過有關調研了解到,全國目前已有河北、山西、遼寧、吉林、江蘇、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西、重慶、云南、甘肅、寧夏、山東、海南、貴州、西藏等18個省落實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每年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的規定。而且有些政府是確實落到實處。比如,廣西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于2015年11月就聽取和審議了自治區政府環境報告,成為全國最早落實這一規定的地方。江西省在今年的省人代會上聽取和審議了年度環境報告,這是唯一一個在人代會上聽取相關報告的地區。但是,至今為止,北京、廣東等13個省級政府仍然沒有依法向同級人大做出環境報告。而且即使履行了這一規定的省份,也存在基層落實不到位,甚至虛報、謊報。
二、新《環保法》實施后的影響
可見新《環保法》的實施另人歡喜令人愁,雖然新《環保法》并不那么盡如人意,仍出現了些不錯的新常態。比如,面對國家對環保行業的逐漸重視,涌現出了一批環境綜合治理方案的運營商。使得環境治理不僅有一雙“有形的手”在指導,也有一雙“無形的手”在指引,使環境治理進入了市場體系,參與市場競爭,為市場帶來新鮮的力量,增加了市場的活力。同時,各地的空氣質量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好轉。比如陜西,全省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環境安全得到保障:2015年,西安市優良天數達到251天,比2013年增加113天;江西2015年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為329天,優良率達90.1%;地表水水質總體良好,Ⅰ―Ⅲ類水質斷面達標率為97.4%;飲用水各斷面水質均達到相應的水質標準,水質達標率高達100%。
三、對新《環保法》實施的建議
新《環保法》實施以來,確實有一些不錯的轉變,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相應的政策:
(一)著重宣傳,使得綠色理念根植于人心
法律的執行是從上至下,要想全面地實施,必須在全民心中形成環保的理念。可以通過這種公益活動、教育培訓,使這項法律規定不僅僅是釘在墻上的規則,更要深入人們的生活。與“互聯網+”相結合,進行大規模的媒體宣傳,使環保意識無形地深入人心。
(二)完善問責機制,保護環境不僅僅是環保部門的事
應該把環保落實到各個部門,分工明確,不能把所有有關保護環境的事情籠統的歸環保部門。
(三)執法必嚴,違法必糾
法律既已出臺,就要嚴格執行,不能兩天打魚,三天曬網。而且執行法律要一視同仁,不能出現地域化差異。
新《環保法》實施兩年多來,存在問題,也有效果。隨著新環保的實施逐步走上正軌,“長牙的”環保法必將咬出碧水、青山,使人們可以看得見山、望得見云。
參考文獻:
[1]中國最新環境保護法全文2014.民商法律網[引用日期2014-04-25].
[2]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主席令第九號).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14-06-4].
[3]碧水藍天新畫卷——景德鎮市貫徹實施新《環保法》綜述.人民網[引用日期2016-07-25.
[4]新環保法施行2年13省份環保報告仍“爽約”.法治中國[引用日期2016-12-09.
[5]新環保法明年1月1日起施行將按日計罰污染企業.網易[引用日期2014-10-3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