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彬
摘 要:《健康教育》作為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必修課已經有20多年了,但老教材偏重性生理和青春期的階段論,與當代中職學生的知識結構嚴重脫節。針對當代中職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心理特點,應該以傳授性心理、性道德常識為主。假定學生已經成年,用學生能夠接受的思路和語言,傳播科學性知識,摒棄封建蒙昧的性觀念,樹立“自我約束”為核心的性道德觀念。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性教育;遺傳學
一、當代中職學校“性教育”現狀分析
一眨眼,我教授《健康教育》已經9年啦。學生往往記不住我講的醫學模式五階段轉換的過程。更多的人記住的是張老師是講“性教育”的。在中國,性是一個不能談的話題,到21世紀的今天,依然如此。受到我國傳統儒家倫理道德思想的影響以及束縛,使得我國社會對于常規的性教育較為抗拒[1]。就有農村來的女生在課堂上撇著嘴對我說,“老師你怎么講這個。”但面對今天學生性知識多來源于網絡,容易把色情信息與科學性知識混淆的現實,我不能不講,不能不給學生講些性科學知識。
我們正在使用的教材是上個世紀90年代初編寫的,基本上是醫學知識的羅列。正確性不容置疑,但與當代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實際嚴重脫節。
二、當代中職學生性知識,性相關行為的特點分析
當代中職學生的特點是:1.年齡在16-18歲,對性行為的嘗試沖動很強烈,相當部分的學生已經有過性行為。2.半數以上的學生遠離父母,獨自住校,家長的管束不到位,手機網絡的普遍應用,使“約炮”的機會成本很低,誘惑與沖動積聚。3.中職學生沒有規矩意識,自我道德約束差,很多學生缺乏性道德意識。
三、從“雙胞胎”問題,延展出人類遺傳學知識
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往往學習成績較差,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生沒有求知欲,尤其是在“性”的問題上。在每一屆,每個班的學生中,都會有人問我,“雙胞胎是怎么回事?”我正好利用這個機會強調兩點:
(一)卵子是很專一的,當她接納一個精子之后,就會迅速變化,不可能接受兩個或更多個精子,因為那樣就會出現多倍體,而人只能是二倍體
學生在初中的《動物學》中學習過DNA的知識,我就補充說明,人類的染色體是不能多也不能少的,多了就會出現21三體(唐氏綜合征),少了就可能出現石女(少一條X染色體)等等。多一條少一條染色體都是嚴重的遺傳疾病,真的多了1個精子,就一下子多了23條染色體,那一定會產生怪物,根本不能活產。學生對這些染色體變異導致的疾病很感興趣。我會借機強調,一定做產前的羊水檢查,篩查染色體異常的情況,避免生出畸形胎兒。進而回答,雙胞胎只能是同卵雙生,或異卵雙生,不可能是多個精子進入一個卵子。
(二)精子和卵子相遇的機會成本
強調所有人都是億萬個精子中唯一進入卵子的那個幸運兒。我們因幸運而生,不需要理由,也就沒有理由在漫長的人生中自怨自艾。生命本身就是一個“原罪”,好好活著是每個人光榮的責任。強調中國文化中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2]的古訓。所以自殺在任何條件下都不能成為選項。
四、“生育”不可怕、不遙遠,生育造就了人類最偉大的情感:父愛、母愛
性行為的最常見后果并不是性病,而是生育行為。我會引用一段新聞,是關于一個女大學生在出租屋死亡,身邊躺著兩個剛出生就被凍死的雙胞胎男嬰。一死三命,竟然是因為她的男友因害怕而見死不救,逃跑啦。從而向學生強調,孕育生命需要充分的準備。不僅僅給丈母娘的彩禮需要準備,做一個合格父親的心理準備同樣必須。我會給學生放相關科普錄像,從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剛剛生產的母親,是忘記疼痛,面帶微笑的。新生兒誕生的喜悅,會讓母親忘記痛苦。我會在此時播放孩子在母親肚子里時候的超聲心動聲音,我當年在婦科實習的時候親眼見過,這種“呼呼呼”的聲音,會讓很多準媽媽熱淚盈眶,因為親子情感溝通在孩子出生之前就已經開始了。同時,我強調,我國現在實行嚴格的產前檢查制度,通過貫穿于妊娠全過程的篩查,檢查盡量避免畸形胎兒的產出。當然,這是在正常的婚內計劃生育中實現的基本免費的醫療服務,而非婚生育往往得不到必要的產前醫療幫助。通過對妊娠過程的科學還原,喚起學生對母親的熱愛之情。最后,我會播放一個偶像劇片段,是一個私生子的內心獨白,讓學生理解,不負責任的生育行為所造成的傷害是漫長的。不負責任的性行為傷害的不僅僅是兩個人。
這就像給學生做了一次催眠,就此打住,學生會認為生育是痛苦的,這顯然不對。我會在這個時候給學生播放一段珍貴的黑白電影。是上個世紀50年代,美國的科學家做的一個實驗,他們做了兩個機器人,基本等大,一個鐵絲的,掛奶瓶,一個包裹絨布。小猴子會先去鐵絲機器人那里吃奶,然后主動去摟抱、愛撫、親吻絨布機器人。當有外來危險的時候,有過兩個機器人媽媽的小猴子,會抱著絨布媽媽。而從沒有愛的經驗的小猴子,會蜷縮在一角用身體撞墻。每當播放這段視頻的時候,學生都會自發的安靜下來,跟著思考,我會在結尾播放童聲版的《世上只有媽媽好》。學生笑了,他們看懂了,希望他們也能在今后的為人父母的人生中,做個肯給、會給孩子關愛,擁抱,溝通,依靠的好爸爸,好媽媽。
五、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是謬論,科學保護自己,預防艾滋病性病
我會讓學生思考只有激情沒有承諾,也并不親密的性關系,會有什么后果。讓學生大聲重復,“我們不約”。我還會把后面單列的艾滋病性病章節提前到這里。讓學生明白不拒絕的嚴重后果。強調避孕套是最后一道防線,突破了就只有恐懼。我會播放一個記者去采訪艾滋病患者的視頻,她在視頻中充分表現了一個人對死亡的恐懼,一個人真實的反應往往最有感染力。當然,我會告訴學生,艾滋病并非不可防,不可治。雞尾酒療法可以讓艾滋病毒攜帶者,獲得基本正常的壽命,艾滋病相關藥品是免費的,因為針對艾滋病我們國家實行“兩免一關懷”,不能歧視艾滋病人。如果女性不幸感染艾滋病,母嬰垂直傳播并非必然,及時干預,現在的醫療技術可以基本保證不生育艾滋病兒童,從而將傷害降到最低。
六、愛情穩定,人生幸福
中職學生大多來自偏遠農村地區,他們的父母往往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結婚了。時至今日,仍然會有學生中途退學的真實原因是回家結婚。對他們來說,“早戀”可能是這輩子爭取婚姻自由的唯一機會,這并非危言聳聽。所以,面對中職學生談青春期是怎么一步步發展過來的,他們根本不感興趣。我的思路是,假定他們很快要面對擇偶,婚姻。所以我認為,有必要告訴學生愛情是美好的。只有建立在愛情基礎上的婚姻和性行為才是正當的,才能給自己帶來長久的幸福感。我特別強調,“性愛脫離情愛就是畜生行為。”追求愛情是正當的,不是罪錯,但非愛性行為是罪錯。鼓勵學生討論,美國心理學家斯騰伯格提出的《愛情三角》理論。學生有初中幾何學的知識基礎,能夠理解三角形是最穩固的圖形,從而理解只有做到激情、親密、承諾三位一體,才能收獲成功的愛情。只有激情的是追星;只有親密的青梅竹馬,會讓人生乏味;只有承諾的是政治婚姻……
我會引用柴靜在汶川地震時講的一個故事,一家人不放棄挖出一個礦工,出來時,他握了一下妻子的手,妻子也回握了一下,這是他們的生活習慣,這一握就安心了。寥寥數語,充分體現了愛情關系中的親密(握手),承諾(面對生死不離不棄),激情,就自己腦補吧,很多學生會笑。我卻更沉重,因為這一表現恰恰說明很多家長老師認為學生還不知道的東西,學生早就心知肚明,我的課可能是上晚了。
當代中國的中職學生性心理教育還在不斷探索中,可能有些理論和方法并不正確,但實踐總比回避好。積極構筑當代青年學生的性道德底線思維,對于阻止艾滋病性病的泛濫是當務之急。孔子提倡,因材施教。今天的中職學生性心理教育重要的是跟上時代,時代不同了,學生不同了,我們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也理應隨俗而變。
參考文獻:
[1]張江文.淺談高中生物教學中對學生的性教育[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7,10:22.
[2]孝經·開宗明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