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龍
摘 要: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幫助學生把需求轉換為明晰可行的目標,鼓勵學生質疑,并指導質疑方法。啟發式教學遵循教學規律,是素質教育提倡的科學的教學方法。本文主張在教學中善用啟發,以及就如何展開啟發式教學提出了個人的一些意見,并給出了我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的相關案例。
關鍵詞:啟發式教學;學生主體;信息技術
現代教育已從“教師主體”向“學生主體”的重心轉移,啟發式教學是教與學的師生互動過程中存在的重要概念,“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這就是現代教學的指導思想。如何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關鍵是學生能否有學習積極性,而學習積極性在很大程度上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有直接關系,因此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進行啟發式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啟發式教學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
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曾論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宋代學者朱熹解釋說:“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狀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用今天的話講,“憤”就是學生對某一問題正在積極思考,急于解決而又存在困難時的矛盾心理狀態。這時教師對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適時給予指導,以幫助學生開啟思路,這就是“啟”。“悱”是學生對某一問題已經有一段時間的思考,但尚未考慮成熟,處于想說又難以表達的另一種矛盾心理狀態。這時教師應幫助學生明確思路,然后用比較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這就是“發”。
啟發式教學,指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依據教材的內在聯系和學生的認識規律,運用各種教學手段,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由表及里、由易到難地逐步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采用啟發誘導辦法傳授知識、培養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以促進身心發展[1]。這種教學方法,強調教師是主導,教學過程要由教師來組織,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啟發學生積極思維,旨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正確地理解、系統地掌握所學的知識。
計算機教育要全面推行計算機素質教育改革,培養具有扎實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實踐能力強、會自學、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人才,這就必然要采用新型的教學方法,改革那些以傳授、繼承已有知識為中心的傳統的教學方法。因此,啟發式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是素質教育提倡的科學的教學方法。
二、啟發引導是信息技術教學的必然選擇
在信息技術教育中,受軟硬件資源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不同學生的信息素養水平差異很大,同時學生在信息技術學習過程中往往分化很快,再加上起點水平參差不齊,為信息技術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影響[2]。首先是興趣上存在差異,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使更多的學生擁有了個人電腦,對計算機的熟悉程度也較高,有的學生對枯燥的教學內容嗤之以鼻,有的學生由于對信息技術保有一定的興趣,并且認真聽教師講解課堂內容,在課后也會自行探索,但是,還有一部分學生熱衷游戲與聊天;其次是接受能力上存在差異,面對同樣的學習任務,有些學生可能一點即通,并且還能夠將知識進行一定程度的擴展,但有些學生則在內容的接受上較為吃力,許多課堂內容不能在課堂上及時掌握,學習效果不佳。
面對這些問題,我們必須認真研究教材,以教材為基礎,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讓學生自由的表達他們的觀點,自己去問問題,提出問題,然后深入探究,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參與到小組、集體的解難釋疑活動中,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三、啟發式教學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一)變教師被動的“知識的傳輸”為學生主動的“求知”
現代教育已從“教師主體”向“學生主體”的重心轉移,從課程編制的角度說,意味著從“知識中心”向“方法、動機、活動、經驗中心”的重點轉移[1]。在教學方法上,應該給學生思考問題和進行獨立創造留有余地,主張由注入式的模仿教學轉向啟發式的創造教學,強調教學的綜合性、多樣性和學法的實效性,改變傳統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單純灌輸、學生反復操作的教法,側重于采用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興趣又有實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快樂的學習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同時加強學法指導,讓學生學會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方法。
比如在for—next循環語句的教學中,教師運用啟發式教學就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問題是這樣的,利用for—next循環語句編寫s=1+2+3+…+10的程序。這是個累加器,大家在學習條件語句的時候已經編寫過,現在改用循語句編寫這個程序,大家就顯得輕而易舉了。接著教師要求學生編寫第二個程序,求t=10!(t=1×2×3×…×10)。受上面的啟發,大家很容易想到這是個累乘問題,只要把累加單元改為累乘單元就行了,大家也很快的編寫了程序。但是運行程序時,有的結果正確,有的結果不正確。針對出現的錯誤讓他們分析,討論錯誤出在哪里?原來有些同學把累乘單元的初值與累加單元的初值混為一談,也賦值為零。于是學生就理解了累乘單元的初值必須賦1。這樣他們就體會到,在程序設計中不能作簡單的模仿,而是要正確理解題目的要求和含義。接著教師讓大家編程實現s=1!+2!+3!+…+10!。這個是在累乘基礎上進行累加運算的問題,大家在上面兩題的啟發下,順理成章的寫出了程序。
這就是在教學過程中采取逐步啟發、步步深入、環環相扣、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的教學,學生有興趣,有熱情,他們會主動思考,積極探索,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并逐漸遷移至以后的學習中。
(二)通過案例,設立情景引導學生
通過設置和選擇案例,在教師的指引下,讓學生自主探索,協作學習來剖析和評價案例。例如,在講《多媒體信息的加工與表達》這部分時,我首先通過屏幕投影讓同學們欣賞作品《革命先驅——孫中山》,接著讓他們從讀者的角度,說說有什么收獲。體裁不限,可以從主題內容、表現形式、藝術感染力等方面談,可以獨立思考,也可以小組協作交流。并進一步提出,如果讓你們來制作一幅多媒體作品,你們如何著手?可能會經歷怎樣的過程?學生經過思考之后,基本上能說出制作多媒體作品的制作過程,或其中的一部分,這時教師加以點拔,從而完善制作多媒體作品的制作過程。然后讓學生閱讀教材,選擇一個主題作為自己作品的主題,展開制作。可見,在教學中我們應注意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增強學生的動手與創作能力。當然案例的選擇與情景的設置也很重要,這是啟發式教學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一個好的案例,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主性與協作精神,從而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
(三)設計多種模式,深入誘導
啟發式教學要求教師啟發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強調的是解決問題的過程與方法,而不是問題的結果,它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增強對信息技術發展變化的適應能力[1]。因此,要更多地采用綜合法、示范法、實習法、作業法以及討論式、對話式等啟發式教學方法,以利于學生獨立思考,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比如,在學生上機時,根據不同的學習情況和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設計不同的上機內容。對一些學習能力比較弱的學生,以模仿實踐為主,通過模仿,逐漸掌握一些基本知識和技能,讓他們在實踐中體驗學習的快樂,不至于失去學習的興趣,并通過一些啟發和其他同學的幫助,完成一些作業,激發他們更好的學習這門課程。對一些程度較好的學生,則提出更高的要求,讓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一些創作,并在自己學習的同時帶動其他同學的學習。
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集知識性、技能性、實踐性于一體的學科,要想獲得好的教學效果,應該合理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大膽猜測,積極探索以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信息技術。
參考文獻:
[1]技術課程標準研制組.技術課程標準(實驗)解讀.2006,(7):108
[2]薛維明.中學信息技術教學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6):148-15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