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輝
摘要:本文借鑒新公共管理理論范式,分析對稅務部門優化納稅服務的啟示,提出應當堅持以納稅人為中心理念,建立納稅服務法律框架,完善納稅服務機制,創新納稅服務模式。
關鍵詞:新公共管理;納稅服務;創新
新公共管理運動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應對社會情況變化而推動的,從而形成了與傳統管理相區別的新公共管理范式。這一范式以市場經濟日益發展為背景,融合市場經濟的鮮活因素與政府治理的傳統因素;以人本主義為原則,將作為傳統管理對象的公眾,視為市場經濟中的“顧客”,從而堅持“顧客至上”的理念;以績效管理為手段,強調通過目標決策、指標設計、流程再造、執行與評估等管理方式,實現提升公共管理質效的預期目標。
一、新公共管理理念與實踐對稅務部門優化納稅服務的啟示
(一)稅務部門在實施公共管理職能的全過程中應當以納稅人為中心
按照新公共管理理論的觀點,行政管理部門要擺脫傳統的高高在上的觀念,以參加市場活動的一方主體視角,將以往的行政管理對象看待為需要為之提供的“顧客”。從這個意義上看,稅務部門實施公共管理,就需要以納稅人為中心,在征納關系中適當地擺正雙方平等地位。
(二)認識績效管理在優化納稅服務中的作用
隨著政府職能適應時代發展和社會需要的轉變,行政管理機關逐步引入了企業化經營的方式,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績效管理。稅務部門在納稅服務事務上的績效目標,就應當是滿足納稅人需求,提升納稅人滿意度,讓納稅人有更多的獲得感。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在了解納稅人需求的基礎上,管控為納稅人服務的全過程。
(三)借助多方資源實現服務質效最大化
新公共管理理論以市場經濟發展和全球化為背景,將行政管理與市場機制結合起來,實現公共管理目標。稅務部門在向納稅人提供服務時,既需要與其他行政管理部門合作,在納稅人辦理涉稅事宜的其他行政管理環節提供服務;也需要引入市場機制的因素,彌補行政手段的不足。
二、稅務部門優化納稅服務的路徑選擇
(一)堅持以納稅人為中心理念,建立納稅服務法律框架
法治社會下的政府部門發揮公共管理職能,必須由法律賦予權利和義務。稅務部門提供納稅服務,更需要著眼于保護納稅人權益,建立納稅服務法律框架,從法律、法規、規章及規范性文件的各層次上對納稅服務做出具體規定。上升到法律層面,納稅服務需要充分擴展其內涵,不僅僅限于狹義的辦稅服務,而是對納稅人權利的全面保護。目前,我國納稅服務的法律框架仍不健全、規定仍不明晰,只有稅收征管法對納稅人權利保護做了概要性規定,2009年國家稅務總局公告中明確了14項權利和10項義務,2015年至今不斷完善的《全國稅務機關納稅服務規范》。除此以外,多數以規范性文件的形式規定具體服務措施。
(二)注重以納稅人需求為導向,完善納稅服務機制
一是涵蓋納稅人權益全范疇。按照納稅人參與征納活動的全流程,細致分解納稅人權益具體內容,統籌分析辦稅之前的咨詢與輔導,辦稅之中的步驟與內容,辦稅之后的投訴與救濟,以及對稅收政策和措施的意見建議,形成全流程、全鏈條的納稅服務體系。二是融合服務與管理過程。服務與管理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需要將管理中的公平公正與服務中的便捷高效相結合。三是實施納稅服務績效管理??茖W設計績效指標,結合定量與定性考核方式,運用激勵和懲戒手段運用考核結果。四是納入人力資源管理。建立與優化納稅服務相適應的干部隊伍,加大人力資源培養投入,區分服務和需求層次,形成既分工明晰、相對獨立的層級結構,又協作配合、相互支持的業務團隊。
(三)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創新納稅服務模式
納稅人的需求不斷發展變化,納稅服務模式就需要不斷創新優化,淘汰落后的方式方法,換位思考納稅人在處理涉稅事宜中的期盼,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加以滿足,這也是以納稅人為中心理念的具體體現。
三、創新納稅服務模式的主要措施
(一) 打造現代化納稅服務平臺
滿足納稅人多元化需求,注重實體場所與虛擬環境相結合,傳統模式與現代模式相結合,人工與信息手段相結合,保護包括咨詢、輔導、辦稅、投訴、政策建議在內的納稅人綜合權益,保證服務的及時準確、便捷高效?,F代化納稅服務平臺要發揮實體辦稅服務廳與網上辦稅服務廳、傳統媒介和現代媒體、面對面方式和人機交互方式的各自優勢,提供全流程、全方位、全天候的綜合性服務,重點是通過建設全國統一的電子稅務局發揮互聯網優勢,滿足納稅人足不出戶體驗優質服務的需求。按照納稅人涉稅業務類型和內容,形成在“互聯網+納稅服務”整體架構下的“一個入口、多個板塊”服務層次,主要包括:開發應用“互聯網+辦稅服務”板塊,實現在線申請申報、繳稅退稅、發票開具;開發應用“互聯網+信息服務”板塊,及時解答納稅人在線咨詢,提供公開信息,定制政策學習;開發應用“互聯網+監督維權”板塊,網上受理投訴、舉報、意見反饋,實現維權環節的流程公開、進度可視、結果可查。
(二) 建立國地稅納稅服務合作體系
一是按照深化國稅地稅征管體制改革方案,以改革思維建立國地稅納稅服務合作機制,在合作事項上區分國地稅共通業務和差異業務,在合作方式上對這些業務進行流程歸并,做到入口整合、承辦分離、出口整合,以納稅人的最優體驗為目標設計合作細節。二是從納稅人端發起視角,深化合作辦稅便利化改革,打破地域限制,合作拓展實體和網絡國地稅同城通辦、省辦通辦、全國通辦業務范圍,最終實現“足不出戶、兩家通辦”。三是從稅務部門端發起視角,加快合作執法進程,實現最大范圍的合作調查、合作評估、合作檢查。
(三) 推進納稅服務社會化
一是將納稅服務融入政務服務范圍。利用技術手段,實現與其他行政管理部門信息系統的對接,通過政府綜合性平臺提供相互關聯或者有程序銜接的辦理服務。二是實現信息增值利用。向外部門推送非涉密信息,提高信息利用度,推動“銀稅互動”方式下納稅信用等級評價結果的深度利用,幫助企業解決融資難的問題。從外部門獲取涉稅信息,減少納稅人的重復報送,實現信息相互比對和驗證。三是借鑒國際經驗,支持稅務代理行業發展,并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共同為納稅人提供優質服務。
參考文獻:
[1]王蘋,鮑子健. 關注納稅人不滿意度 提升納稅人滿意度[J]. 中國稅務,2017,01:65.
[2]望南海,陳亮,任善濤. 依托“互聯網+” 打造智慧稅務局[J]. 中國稅務,2017,02:78.
[3]田園,楊發榮,王秀明,杜婕. 新公共管理理論視角下納稅服務體系的重構[J]. 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09,04:35-4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