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雅芬
摘要:那些患有心理疾患的極端信訪人在長期的上訪過程中,由于受挫,會在一定的誘因下引發極端行為,新時期的信訪工作人員只有與時俱進,了解極端行為的發生原因和對策,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才能適應千變萬化的信訪形勢。
關鍵詞:極端行為;原因;對策;分析
十八大以來,我國信訪工作更趨法治化、規范化。伴隨著十八屆三中全會后信訪制度的改革,網上受理信訪、就地解決群眾合理訴求、涉法涉訴信訪納入法治軌道解決并建立涉法涉訴信訪依法終結制度等得到了進一步深化。特別是“非正常訪”不再排名和屬地領導責任制的落實,使得信訪群眾合法合理訴求得到了就地、快速解決,群眾的合法利益得到了根本保護。
但是改革需要時日,路途還很漫長。群眾的訴求各色各樣,群眾個體也是復雜多樣,在信訪實踐活動中,仍然存在因各種原因而發生的個別極端行為,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這些問題依然值得我們高度關注。筆者結合信訪工作實踐和心理學的一點體會簡析信訪極端行為的成因和對策。
一、 信訪活動中極端行為的表現
信訪活動中的極端行為,是指信訪人不按照《信訪條例》的規定,到各級黨委政府指定的接待場所或地點,采取正當的程序反應訴求。通常表現為到黨政機關辦公場所、國家或地方重要政治經濟活動場館、國際外交敏感地區、領導人住地等,采取圍堵機關大門、封堵進出道路;非法聚眾示威游行、散發不實材料;下跪喊冤打橫幅、穿著孝衣舉狀紙;實施自殘自殺、破壞公共財產;暴力侵害社會、危害他人安全等過激行為。
二、信訪活動中極端行為產生的原因
(一)訴求難以滿足。我國的社會轉型和經濟體制轉軌勢必帶來利益格局的重大調整,利益問題是當前社會矛盾中的中心問題。馬克思曾經深刻地指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與他們的利益有關”。隨著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一些社會群體尤其是社會弱勢群體利益受到嚴重影響,很多利益訴求一時又難以得到完全滿足,從而形成新的社會矛盾和利益沖突,如征地拆遷過程中,加上有的地方政府為了賣地,從老百姓手里低價拿地,反手一賣幾十倍的高價,老百姓不服氣;少數行政、司法人員不按政策辦事,不依法行政,司法不公,甚至執法違法、貪贓枉法,與人民群眾大量亟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引起了人民群眾的強烈不滿,或讓人民群眾感到忍無可忍而成為信訪極端行為的導火索;社會學理論指出,利益被相對剝奪的群體可能對剝奪他們的群體懷有敵視或仇恨心理。加上極端信訪人認知障礙中的歸因問題:歸罪他人。當極端信訪人將自己的權利缺損歸因于黨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剝奪時,社會中就潛伏著沖突的危險,甚至他們的敵視或仇恨指向也可能擴散。
(二)偏執人格障礙
極少數心理疾患的信訪人員,滋生出一種厭世、社會敵意和仇富、仇官等不健康心理,有性格內向、孤僻,呈現出社會交往和人際溝通障礙,社會適應能力差,總想通過不正常的方式來表達個人的利益訴求,而一旦目的難以達成或外界壓力超出其心理承受的底線,又會誘發其采取極端手段發泄不滿,極有可能引發惡性事件。有的是情緒長期壓抑,得不到釋放。隔代撫養和獨生子女政策造成的養育過程中的過度保護,養育了一批壓抑的好人。訴求得不到滿足,激發了其徹底無助的心理,以道德自居的得不到外在理解和援助的“好人”,總在忍無可忍時才會爆發。有的本身就存在嚴重的心理疾病,只不過這種心理存在的疾病具有深層的隱蔽性。這類群體的心理疾病分三類:神經癥、人格障礙和精神病。一些嚴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如反社會人格,他們可能就構建不起任何兩個人以上的共同體,就只有一個非常簡單的劃分:你聽我的,就是我的人,我就對你好點;反之,就是敵人,我滅掉你就沒有一點內疚。社會不公、貧富差距、政策失誤固然已是事實,精神病態以及絕望和仇恨心理的加劇,使極端信訪人喪失理智、不加選擇, “只要能造成社會影響,而不管具體對象是誰”。
(三)社會環境誘發。如果信訪人的人權長期得不到保障,又無有效的權利救濟措施,到了忍無可忍的程度,自然就會滋生社會不滿情緒,信訪人在得不到合理宣泄的情況下,長期的壓抑很可能因為某一個小事或者突發性事件,而最終因“個人仇恨”去瘋狂地報復社會。因此,摩爾說: “不公正才是社會動亂的社會基礎”。在合法利益遭受侵害時,信訪人往往采取極端過激行為來表達個人的意愿,捍衛自身的合法利益。一旦信訪、申訴渠道不暢,在多次訴求無望的情況下,他們極有可能將對政府不滿情緒遷怒于整個社會,進而采取極端暴力手段報復社會。如13年61歲的廈門男子陳水總在當地制造公交縱火案,有報道,其曾多次找相關部門遇阻而采取的極端行為,在長期的受挫過程中有嚴重的精神障礙。
(四)生活困境所迫。黨中央歷來高度重視貧困群眾的生活,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更是把人民群眾的冷暖記在心頭,把扶貧幫困工作作為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戰略部署,作為各級黨委政府的重點工作來抓。貧困群體生活得到較大改善,貧困群體也是逐漸縮小。但仍然存在個別地方、社區、家庭彼此之間溝通不暢,精準扶貧不到位的現象。信訪群眾從其原生家庭中帶來的各種心理問題或人格缺陷,也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政府工作人員對其情況的知曉和理解。而信訪群眾的家人更少意識到自己的家庭關系對信訪人的健康人格的影響。信訪人上訪后由于各種原因對家庭的關愛極少,周邊人也會對他們另眼相看,使得信訪人在社會生存中得不到社會幫助,或拒絕社會的幫助,社會支持系統失去了作用,從而加重了信訪人的心理疾患,造成他們生活困難,走投無路。多方面因素綜合影響,致使信訪人做出極端行為。
三、信訪活動中極端行為的對策
(一)加大積案化解。健全社會矛盾糾紛排查工作機制,著力健全社會輿情的匯集和分析機制,積極主動地把握群眾的利益訴求,力求將各種影響社會安全穩定、可能引發極端信訪行為事件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化解在早期階段、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整合行政、司法、人民調解等公共資源,實現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的有機結合和相互銜接,綜合運用主要領導包案、下訪工作的落實。做到扎扎實實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運用法律、政策、經濟、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協商、疏導等辦法,把各類社會矛盾和社會糾紛解決在當地、消除在萌芽狀態。
(二)加大幫撫救助。政府要給予幫撫救助。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力,或者幫助就業,解決生計。極端信訪人的心理和法制教育應以健全他們人格、提高他們心理素質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主要內容開展。家庭、社區和社會教育各自發揮作用,相互影響,才能切實提高極端信訪人的綜合素質。
(三)加大心理疏導。一是加大思想教育,在每年敏感節點大排查期間,有征對性地對極端信訪人開設家庭教育與心理健康發展、法制教育、愛的教育等等的相關講座,以及開展極端信訪人團體輔導等活動等等,使家人和極端信訪人能夠得到有效的管控的治療。并在媒體及網絡宣傳“早發現、早干預、早處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是加大心理干預。社區建立“心靈關懷”場所,各級政府要成立一支由心理、社會、衛生、公安等各部門組成的素質硬、專業強的團隊,對排查出的極端信訪人進行隨訪。或聘請專業的心理團隊定期對極端信訪人進行評估,掌握極端信訪人的動態病情。充分發揮家人、社區、社會的強大社會支持系統作用,使它們積極、參與到社區對極端信訪人的心理健康的共同管理與輔導中來,每年定期邀請不同年齡、不同崗位、不同層次的心理專家來社區指導工作,討論極端信訪人的治療方案,為極端信訪人做家排、催眠等專業治療,一起共同探討極端信訪人的心理問題,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調動起家人和社區工作雙方的積極性,減輕他們的社會壓力和心理壓力。
(四)加大依法治國。依法治國就是要樹立法治權威,構建法治秩序,提供法治保障,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都需要發揮好依法治國這個治國基本方略的作用,用好法治這個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都需要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法治國家建設,從法治上為解決信訪問題提供制度化方案。其次,對于公權力而言,依法治國就是要管住關鍵少數,把權力關進法律和制度的籠子里。這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根本出發點,也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落腳點。在信訪工作中在加大法治信訪的宣傳指導工作,引導群眾合法上訪,有序上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