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養老問題是我國現在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政府黨中央一直高度關注和重視養老問題。自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來,老齡化呈現出老年人口基數大、增長速度快、失能化、高齡化、空巢化等趨勢,隨著我國未富先老的情況出現和獨生子女家庭負擔的加大,養老問題非常嚴重。多樣化的養老模式和不同老年人的居住環境和養老社區建設和完善,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討論。本文主要從社區硬件設施、社區外部環境的建設水平、社區為老服務情況及在文化氛圍的建設上等四個方面進行分析構建。
關鍵詞:老齡化;宜居社區;社會保障
伴隨著全球步入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加快的危機,占世界將近四分之一的人口大國——中國,也面臨著由快速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國內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等多方面的巨大挑戰。依據《國發〔2017〕13號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的通知》指示:“預計到2020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增加到2.55億人左右,占總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高齡老年人將增加到2900萬人左右,獨居和空巢老年人將增加到1.18億人左右,老年撫養比將提高到28%左右;用于老年人的社會保障支出將持續增長;農村實際居住人口老齡化程度可能進一步加深。”[1]而我國第一部老齡事業發展藍皮書——《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于2013年2 月27 日在北京發布,藍皮書指出,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應納為基本國策”。國家老齡辦對藍皮書內容進行解讀中表示, 計劃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促使了人口老齡化的提前到來, 它所產生的影響也只能用另一個基本國策才能解決和對應。
1 “適老宜居”養老模式的內涵
“適老宜居”正是在對社區養老對于解決中國富有特殊養老情況的認識基礎上建構起來的。“適老宜居”是社區養老的一種構建模式,不僅涵蓋了硬件設施還包括文化氛圍的“軟設施”。在這里,本文把“適老宜居”理解為“能夠滿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并且能夠促進老年人積極老齡化的生態社區”。在當代中國,不管是傳統模式的家庭養老還是養老服務機構提供的養老模式,都多多少少存在著各自的弊端。由此,養老新模式即“適老宜居”的居家養老模式正在成為最主要的養老模式。這意味著,社區將在應對和解決中國養老問題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能否構建起“適老宜居”的養老生態系統,直接關系到廣大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2 “適老宜居”養老模式的重要性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老齡化進程開始加快,按照中國人口的發展特征,在未來的若干年后中國的老齡化趨勢還會保持增長狀態。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來,老齡化呈現出老年人口基數大、增長速度快、失能化、高齡化、空巢化等趨勢,隨著我國未富先老的情況出現和獨生子女家庭負擔的加大,養老問題非常嚴重。2017年2月2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公報數據顯示:“2016年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數為23086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16.7%;65周歲及以上人口數為15003萬人,占比10.8%,逼近11%。”[2]綜合老齡化報告的相關數據,我國從2000年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并且老齡化的發展速度在不斷的加快。2013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億人,其中“失能老人”的總數已超3700萬人。從增長速度看,我國的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1953年的4.4%增長到2013年的9.7%再到2016年的10.8%,這反映了我國老齡化增長速度之快。
在應對中國的老齡化問題,國家也不斷出臺一系列養老的相關政策和規定,“十二五”規劃中,國家在應對老齡化問題已經取得顯著成績。與此同時,在面對養老的問題上,還存在不少急需解決的難題。“十三五”規劃中,有關養老的問題,國家制定了詳細的目標好和執行的流程,體現了國家對于養老問題的高度重視。《國發〔2017〕13號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的通知》中指出:“完善老年宜居環境建設評價標準體系,開展“老年友好型城市”和“老年宜居社區”建設示范行動,繼續開展全國無障礙建設城市創建工作。到2020年,60%以上城市社區達到老年宜居社區基本條件,40%以上農村具備老年宜居社區基本條件,大部分老年人的基本公共服務需求能夠在社區得到滿足。”[3]從社區呀養老對于老年人的現實需要來和國家對社區養老的重視程度看,“適老宜居”的社區養老模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 “適老宜居”養老社區的構建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不斷滿足老年人持續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便于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3.1 新建社區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老舊社區改造居民居住設施
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大,對居住硬件設施也越來越依賴,身體素質的下降使得他們面臨行走不便等困擾。安全輔助設施對于老人來說也是必須的,畢竟國內的“空巢”現象尤為嚴重,對于安全輔助設施的需求尤為迫切。新建社區雖然在建設的過程中曾經考慮過這些因素,但由于條件限制和規劃不夠全面,因此相對養老宜居社區的標準來說還不夠完善。而老舊社區由于修建的年限較長,且當時的經濟水平和社會條件使得對社區的養老宜居考慮極為欠佳,因此政府應當對老舊社區居民的居住設施進行改造。
3.2 營造良好的社區文化環境
一個符合標準的“適老宜居”社區,僅具備完善的居住設施是遠遠不夠的,社區的文化環境和氛圍也是“適老宜居”的重要指標之一。老人的精神層次需求不容忽視。社區應當加強對老年活動中心的建設,建立志愿者為老服務站,并將其真正投入使用。可以定期定量舉辦老年活動,加強與老人的交流溝通,了解他們的精神需要;加大對老人的法律宣傳,讓他們跟上時代的步伐,了解當前國家的法律情況。社區的尊老敬老宣傳和活動也應該被重視起來,讓人人都有養老宜居的意識。“共同參與,發揮余熱”是“適老宜居”養老模式中,需要為老年人創造的人文環境。例如:新加坡規劃局在社區建造上增加“三合一照料中心”,讓孩子與老人共同生活,在增進親情的同時降低老年人的“社會隔離感”。老年人在居住之外需要更多的心靈交流,養老地產真正的實質在剔除硬件設施過硬后,還需要更多的人性交流,提高“社會參與度”降低“社會隔離感”,這才是“適老宜居”養老服務模式真正的升華所在。
3.3 提升社區的“為老服務”水平
中國是一個提倡“孝道”傳統文化的國度,在普通的小家庭里,居民的尊老敬老觀念很強,但或許這也成為社區的為老服務水平較低的原因之一。居民理想的養老宜居社區對社區服務水平的需求同其他兩個項目指標相比占有同樣的地位,但目前無論是新建社區還是老舊社區在為老服務方面的建設還有所欠缺,水平也未達到居民期待的層次。要想建設成完善的養老宜居社區,社區提升自我的為老服務水平刻不容緩。
4 結語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也是我國老齡事業改革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的重要戰略窗口期。明確“適老宜居”社區建設的需求,便于社區養老機構提供質量更高的社區養老服務,“適老宜居”建設不僅從老年人角度上增強生活幸福感,更給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減少了生活負擔,是解決倒金字塔家庭養老壓力的良方。完善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是目前“房地產行業”每況愈下極有效的解決方案,更是老年宜居社區建設的關鍵和核心內容。適老宜居”建設對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強老年人參與感、獲得感和幸福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參考文獻
[1][3]國發〔2017〕13號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的通知.[R].
[2]中華人民共和國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
作者簡介
劉鵬波(1994-),男,漢,河南省焦作市,學生,碩士研究生,大連海事大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