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紅
[摘? 要]空間結構對一個區域影響更宏觀、更長遠,是政府更好發揮規劃調控作用的重要領域。遼寧經濟地域系統的三大板塊——遼寧沿海經濟帶、沈陽經濟區、遼西北經濟區構成了遼寧空間劃分特征。促進沿海地區的開發開放,實現沈陽經濟區的資源整合和遼西北的突破,促進三大板塊互動發展,成為實現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和遼寧未來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選擇。
[關鍵詞]空間結構;優化;新動能
[中圖分類號]F061.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2426(2017)06-0046-04
空間結構對一個區域影響更宏觀、更長遠,是政府更好發揮規劃調控作用的重要領域。總體發展戰略和各領域發展任務要空間布局相結合,今后政府規劃應更多地關注空間結構,而在產業結構、企業結構調整方面要更多地發揮市場作用。本文對遼寧區域空間結構進行歷史的和現實的梳理與評價,期望使遼寧的區域空間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進而打造遼寧振興發展新動能。
一、遼寧區域空間結構的演變
遼寧省空間區位比較典型的是根據區域自然環境和資源的空間差異來劃分,把遼寧分為4個部分:遼東半島區、遼河平原區、遼東山地丘陵區和遼西低山丘陵區。這種劃分更多地是從地理特點出發考慮空間布局劃分,而對各區域的經濟發展聯系幾乎忽略。從“九五”時期開始,遼寧省第一次把空間結構和區域經濟發展聯系起來,在第九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里提出了全省空間開發的“三區、一帶、海上遼寧”戰略。“三區”是指以沈陽為中心的遼中經濟區、以大連為中心的遼南經濟區、以錦州為中心的遼西經濟區。“一帶”是指沈大高新技術產業帶。“海上遼寧”是指包括近海水域、灘涂、退海荒灘、海岸線等在內的海洋產業開發建設。“十五”時期進一步提出了“三區、兩帶”的空間發展戰略。“兩帶”是指沈大經濟帶和沿海經濟帶。沈大經濟帶主要包括沈陽、鞍山、遼陽、撫順、本溪、鐵嶺、營口和大連八個地級市,沿海經濟帶主要包括大連、丹東、營口、錦州、葫蘆島。
這兩個戰略提出的空間開發構想是從全省區域開發的角度考慮的,是從區域經濟和空間布局協調發展的角度制定的戰略,為以后空間布局戰略的完善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基礎。但是從戰略內容上看,這個空間劃分方案對于落后地區考慮的不夠,對于發展差距關注較少;戰略對于沿海地域作用認識的不充分,對于沿海和腹地的互動內容和互動方式認識的不夠;大連、營口等核心城市被重復劃分,反而難以發揮其對周圍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也不利于城市功能定位。從實施手段上看,缺少有效實施的方法和途徑。
隨著東北振興戰略的提出,遼寧經濟發展的功能定位越來越明晰,在空間布局上“十一五“規劃提出了“中心城市帶動、三大板塊互動、沿海五點一線”的總體發展格局。三大板塊的劃分與前期的“三區”戰略基本一致,是全省區域經濟空間格局的客觀反映。“五點一線”是遼寧在“十一五”時期首次提出來的發展戰略,它由大連長興島臨港工業區、遼西錦州灣沿海經濟區、遼寧(營口)沿海產業基地、遼寧丹東產業園區和大連花園口工業園區五大區域和一條貫通全省海岸線的濱海公路組成。
“五點一線”發展戰略是原有的“海上遼寧”戰略的延伸,是更加充分發揮臨海臨港區位優勢的空間開發發展思路的具體體現。但是這時候的思路還僅僅是一個新區域的開發方向,在與三大板塊協調發展方面還沒有成熟的想法。“五點一線”建設隨后演變成29處重點開發區域的沿海經濟帶,2009年批準實施“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戰略”,明晰了遼寧按照“一核、一軸、兩翼”的空間開發概念實施沿海地區開發。2008年遼寧省將逐漸成型的中部城市群確定為沈陽經濟區,更深層次地把以沈陽為中心的周邊8個城市的資源進行整合發展,建設成中國最重要的裝備制造業基地。同年,在沿海經濟帶和沈陽經濟區明晰了發展思路并大規模建設時,為了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協調區域發展,省委省政府適時提出了“突破遼西北”戰略,將目光關注到經濟發展基礎薄弱、生態環境差的遼寧西部和北部地區。
至此,遼寧經濟地域系統的三大板塊——遼寧沿海經濟帶、沈陽經濟區、遼西北經濟區構成了遼寧空間劃分特征,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戰略、沈陽經濟區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戰略和”突破遼西北”戰略構成遼寧省區域經濟發展和空間布局的三大戰略。促進沿海地區的開發開放,實現沈陽經濟區的資源整合和遼西北的突破,促進三大板塊互動發展,成為實現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和遼寧未來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選擇。
二、遼寧區域空間結構協調發展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遼寧沿海經濟帶、沈陽經濟區和遼西北經濟區經過幾年的發展已經基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支柱產業,成為未來遼寧經濟社會發展的空間布局主體框架。
1.遼寧沿海經濟帶主要做法及成效。遼寧沿海經濟帶作為全省新的發展空間,充分發揮臨海臨港的比較優勢,在重點發展區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其主要做法一是以產業集群建設為支撐,強化區域競爭能力,重點培育和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高加工度原材料工業、高技術產業、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二是以開發區建設為抓手,構筑對外開放先導區,高新技術產業、海洋產業、臨海重化工業是這個區域的主要產業。現在遼寧沿海經濟帶上的園區早已從最初的“五點”增加到多點,已成為培育發展一批對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有較強帶動作用的特色產業集群。
2.沈陽經濟區主要做法及成效。2010年沈陽經濟區獲批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自沈陽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8個城市圍繞新型工業化和綜合配套改革這兩個主題,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和一體化、同城化進程。沈陽等8城市間、合作機制日漸成熟,產業發展和空間整合步伐明顯加快,區域內城市間合作涉及交通運輸、商貿流通、信息產業、科技創新、旅游開發、人才交流、社會保障、環境保護等方面。在推進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中,沈陽經濟區加速推進城際連接帶產業分工合作與協調發展,探索建立公司制園區運營模式,沈撫新城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本溪生物醫藥、鐵嶺專用車以及阜新液壓產業等是在現有產業基礎和八城市產業優勢互補、不斷融合的基礎上新成長起來的產業集群。
3.遼西北經濟區主要做法及成效。作為遼寧三大經濟板塊中最薄弱的區域,遼寧省委省政府決策實施“突破遼西北”戰略,2009-2013年遼寧省財政每年向遼西北各市安排1億元資金,支持重點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投資環境;2009年至2012年,安排專項資金用于遼西北綠化工程,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實現綠色發展;建立了幫扶機制,在產業、財政、金融、科技、人才等方面省內先進地區支援扶持遼西北,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戰略實施幾年來,遼西北三市依托原有產業優勢,從資源及地域優勢中尋找新的突破口。通過整合和集聚,全力打造產業集群,中航工業集團、河北冀東龐大集團、大唐國際、華能、中電投、華潤等一大批重量級企業在遼西北安家;造林綠化、草原沙化治理、重點河道生態建設和水土流失治理等四大生態環境建設工程加快推進。
三、對遼寧區域空間結構的評價
遼寧區域發展和空間功能清晰定位的形成經歷了一個過程,三大板塊空間格局的形成既是對自身優勢和特點的認識,也是充分利用了國家振興東北的政策,從而使沿海經濟帶和沈陽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
1.再造了新的區域發展動力機制。遼寧是以能源、原材料為基礎的工業布局,未來的定位是作為全國重要的原材料基地、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東北亞航運中心、東北地區經濟中心。按照區域經濟布局的一般演變規律,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發展重心逐漸由內地向沿海地區轉移,臨海臨港型產業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因此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戰略的實施再造了區域發展新動力,沿海與腹地協調發展形成了良性互動的新格局,同時沈陽經濟區同城化發展的新模式調動了各市一體化發展的熱情,實現了資源整合帶來的正效應。
2.突破遼西北戰略的實施為解決區域內部發展不協調問題奠定了堅實基礎。隨著遼寧沿海經濟帶和沈陽經濟區的建設發展,區域經濟將進一步向這兩個區域集中,區域經濟的總體差距將會進一步擴大。而遼西北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又缺少強有力的增長極的帶動,自然資源稟賦和生態環境都相對處于劣勢,在這樣的條件下為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有必要對這樣的區域實施特殊的支持政策,因此在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戰略和沈陽經濟區一體化發展戰略確定后,省委省政府適時提出了“突破遼西北”戰略,從而正確處理了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沿海與腹地的關系,這三大區域建設將互相支撐、互為依托,使老工業基地走向全面振興。
3.充分發揮沿海和腹地互動優勢。沿海地區的物流運輸優勢是其他地區比不了的,世界經濟的發展歷史也證明了沿海地區在某些產業上發展的優勢,遼寧要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發揮在東北亞地區的地緣優勢,發揮沿海經濟帶的比較優勢,依托東北地區等腹地的雄厚基礎,加強沿海與腹地在產業、物流、人才、資金、科技和土地等各個領域的密切合作。
四、優化區域空間結構促進遼寧振興發展
1.遼寧區域發展戰略要與國家區域發展重大戰略有效對接。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特點就是以重大國家戰略為重點推進區域經濟在更大空間范圍內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加快建設沈大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沈大高新技術產業帶,增強沈陽大連集聚高端要素的能力,發揮沈陽經濟區和沿海經濟帶對全省經濟的支撐作用。積極融入國家區域發展重大戰略。借助國家“一帶一路”的戰略,推動具有國際市場需求的過剩產能加快海外轉移,加快推動鼓勵優勢企業加強境外投資合作,鼓勵優勢企業建立海外生產基地和經營網絡、承包國際工程等,借助核心企業向海外拓展帶動地方配套企業跟進,從單體投資項目輸出向產業鏈輸出轉變,提升遼寧企業在海外的競爭實力。發揮自貿區和金普新區體制機制創新的示范作用,探索與俄、蒙、韓、日、朝合作的新機制,建成我國面向東北亞區域開放合作的戰略高地,重點推動高端裝備制造業、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合作。依托營滿歐鐵路,發展海鐵聯運,提高營滿歐運輸能力,做實遼寧與歐亞大陸互聯互通。充分發揮遼寧省港口海鐵聯運的優勢,打造歐洲、中亞與韓國乃至日本、東南亞等國貿易的新的中轉港。依托現有合作項目,更大規模的參與東盟各國公路、鐵路、港口等互聯互通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緊緊抓住國家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重大歷史機遇,立足遼寧與京津冀地區空間距離近、物流便利、工業基礎好等比較優勢,多渠道多方式地與京津冀相關部門和企業接觸,重點打造遼西地區承接產業轉移和功能疏解平臺,多形式開展科技合作與人才交流,在現代服務業領域深度合作,重點在現代物流、文化教育、旅游等重點領域力爭率先取得突破性成果,努力打造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區域。
2.把城市群發展作為推進城鎮化的主體形態,優化城鄉空間格局。依靠市場機制實現城鎮化過程中各種資源的有效配置,以遼中南中部城市群為主要載體和空間框架促進國土空間優化高效開發,整體統籌區域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產業布局和重大項目建設;以沈陽、大連為核心形成城市群,帶動周邊區域發展,在建設全國性中心城市、區域性中心城市過程中推進區域城鄉一體化、公共服務均等化,積極探索城鎮化內涵集約式發展道路。
增強沈陽和大連兩市高端要素集聚能力和對周邊區域的輻射能力和帶動力,在建設現代化中心城市過程中要逐步提升這兩個城市的服務功能,進一步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的比重,發展科技含量高、投資收益高和環境污染小的新興城市工業,強化城市的資源配置、經濟載體和社會創新功能。提高沈陽和大連在城市群中的能級差,引領區域發展。加強沈陽、大連對整個城市群的融入意識和服務功能,構建創新型城市發展所依托的創新制度和創新文化,推動沈陽、大連發展動力向創新驅動轉變,推進沈陽、大連成為吸引創新資源集聚的城市。
3.區域經濟發展布局要與主體功能定位協調一致。沈陽經濟區和沿海經濟帶的優化開發區域要強化沈陽和大連中心城市功能,率先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成為高端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要承載區。以縣域經濟為主體的重點開發區,要在有優化結構的基礎上加速新型工業化進程和城鎮化進程,積極承接產業轉移,通過園區建設和發展產業集群,打造新型產業基地。加強與優化開發區域的聯接和互動,增強重要的結點功能,建成全省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人口和經濟密集區,統籌城鄉發展的支撐區。限制開發區的農產品主產區要積極探索現代農業經營方式,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提高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水平,學習發達國家發展農業的經驗,保障農產品供給。重點生態功能區繼續實施青山、碧水、藍天工程,建成保障全省生態安全的重要區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示范區。禁止開發區主要是適當發展旅游業,成為保護自然文化資源和珍稀動植物基因資源的重要區域。
4.優化整合產業園區建設格局。科學規劃園區總體布局,提升現有產業園區的投資密度,對已有的產業園區要逐步加以統籌整合,優化整合產業園區布局,提升產業園區層次,打造高端產業園區引領全省經濟轉型升級。重點打造沈陽、大連兩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和經濟開發區,以此作為全省產業發展的制高點和創新驅動發展的示范區,吸引高端生產要素集聚,重點發展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和高端裝備制造業;鞍山、遼陽、本溪、營口、阜新等國家級高新區要依托主導產業集聚優勢,打造區域性重要發展區域,形成區域性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省級產業園區要發展特色產業集群,做大市場空間,增強節點功能;縣級產業園區要完善退出機制,根據投資密度、投入產出比、基礎設施完善程度等指標設立園區最低退出標準,建立產業園區科學考評制度,對考評不合格園區要建立園區退出機制,優化整合縣級產業園區總體布局,最終打造形成以國家級和省級產業園區為主要載體的功能互補、協同發展的開放性產業空間格局。
注重園區整體環境營造。沈陽、大連國家級產業園區環境建設要注重園區整體環境營造,要對園區進行更深層次的開發,在綠化景觀、生態載體、人文設施、社區建設等方面營造一種既有利于提升企業和園區生產、生活質量,又有利于集聚優質的產業資源和一流的人才資源的氛圍,打造有地域特色的成熟高端產業園區。其他幾個地級市的國家級開發區和省級開發區注重園區功能載體建設,包括園區的配套服務、產業服務等,增強園區專業服務能力,提高園區土地集約利用能力,提高產業園區投資密度,提升園區項目吸引力和整體競爭力。
5.構建海洋經濟空間布局,促進陸海統籌發展。要重視海洋經濟發展,提升海洋經濟在全省的地位,構建陸海開放型國土開發綜合格局,推動海域開發空間布局優化。實現沿海區域發展戰略和海洋發展戰略的有效銜接,統籌陸海交通基礎設施和通道建設,加強港口資源空間整合、加快陸海對內通道建設、強化陸海對外戰略通道建設與維護,拓展海陸發展戰略空間;依托遼寧沿海經濟帶和沿海主要結點城市,優先進行重點區域的開發開放和重要項目的沿海布局,帶動濱海地區經濟發展,成為人口和海陸產業主要集聚平臺、海洋開發支撐保障基地,構建現代化海洋產業經濟帶,建設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科學開發岸線、港灣、灘涂和淺海漁業資源,拉長海洋經濟發展鏈條,拓展發展區域;依托港口和重要節點城市,把沿海地區逐步建設成臨港產業集聚帶、資源開發產業帶和沿海旅游觀光產業帶。
責任編輯? 魏亞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