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何立波
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軍隊的“立功運動”
文·圖/何立波

1944年抗日戰爭中,時任一師宣傳部文藝科科長的賴少其
表彰先進、樹立英模的活動在我軍由來已久,土地革命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人民軍隊都曾創造了許多新鮮經驗,“立功運動”就是其中之一。1946年7月,華中野戰軍2師1旅2團首先開展了“功勞運動”(1946年10月更名“立功運動”),之后立即獲得廣大指戰員的熱烈響應,在各部隊和解放區迅速推廣,使部隊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對完成戰斗任務和加強部隊建設產生了重大影響,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與發展,成為我軍政治工作的一個創舉。“立功運動”是一次由基層官兵創造的成功的群眾運動,是我軍思想政治工作貫徹群眾路線的產物,成為激勵指戰員為人民服務、發揚革命英雄主義的有效形式之一。“立功運動”與團結互助運動、新式整軍運動互相配合,形成了打開解放戰爭時期我軍思想政治工作之門的“三把鑰匙”,被載入人民軍隊政治工作史冊。
開展立功創模運動,是人民軍隊的優良傳統。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曾開展過政治上比進步,戰斗中比勇敢、比戰果等競賽活動。1933年7月9日,中革軍委發布頒發紅星獎章的命令,提出在“八一”建軍紀念日為有特殊功績的紅軍官兵,按其功績大小,頒發一、二、三級紅星獎章。隨后,紅軍各部隊廣泛開展了創造模范黨支部、模范連、模范團的活動。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各個部隊開展了以戰斗、生產和做群眾工作為主要內容的評選英雄模范活動。解放戰爭時期的“立功運動”,便是人民軍隊在過去創模運動基礎上對政治工作的一種新的發展。
1946年七八月的蘇中戰役,實現了七戰七捷,戰果輝煌。蘇中戰役后,部隊出現了許多新情況。以華中野戰軍2師1旅2團為例,這個團是從地方部隊上升的主力,在蘇中戰役中受到很大鍛煉,俘虜1600余人,繳獲大量武器裝備,有了部分美式裝備,武器實現了“鳥槍換炮”。戰前全團僅1690人,傷亡532 人,占近三分之一,補充俘虜及新兵1089人,戰役后人數增加到2157人。人員和裝備雖然增多了,但部隊素質發生了許多新變化。在傷亡的532人中,班以上干部130人,占24%;黨員傷亡191人,占黨員總數的34%。官兵素質也有所下降。基層干部新,黨員新,老戰士少,新成分多,給基層部隊的管理帶來了新的困難。干部工作的難度也增加了。新補充的785名俘虜兵中,有595 名是頑軍105師新7旅官兵,思想受毒化較深,其中以懷著“一旦被俘,即行謀反”陰謀的該旅副旅長等尤為囂張。盡管蘇中戰役打了勝仗,2團取得了大兵團作戰的初步經驗,增添了新的武器裝備,但就政治素質、部隊士氣等而言,反而不如七戰七捷之前好。而當時部隊大踏步前進,大踏步后退,飄忽不定,官兵十分疲勞,思想波動頗大。在兩淮活動的敵整編第74師等部氣焰囂張,蠢蠢欲動,一場大戰迫在眉睫。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管理好部隊,加強指揮,鼓舞士氣,保證部隊繼續打勝仗,成為部隊政治工作的當務之急。
這時候,2團正在漣水縣大橋鎮進行整訓。在蘇中戰役前,2團在群眾性的黨支部改選工作中,曾對黨員提出“到戰場上去競選”,對候補黨員提出“在戰斗中表現好,縮短候補期”,對群眾提出“在戰斗中爭取創造入黨條件”,對提高士氣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特別是被“解放”入伍的新戰士接受得更快。在1946年7月18日的戰斗中,剛從國民黨軍“解放”過來的1營7連新戰士劉友三看到老百姓對人民軍隊那么擁護和愛戴,干部對戰士非常關心體貼、帶頭沖鋒陷陣,深受感動,表現非常勇敢,一個人就繳獲了4條步槍。劉友三找到連指導員李蘇,要求把他的功勞記下來。李蘇帶著劉友三來到1營營部,向營教導員田昌煒和副營長胡守信作了報告,劉友三又提出記功的要求。田昌煒等覺得,組織記下戰士們的功勞,一定會更好地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于是召集幾個連的指導員商量。大家一致認為,雖然過去從未搞過立功,可以試一試,把大家公認的功勞和好事記在“功勞簿”上,開展記“功勞簿”活動。
1營7連進行了試點,嘗試著記了幾次功,戰士反映很好。從敵軍“解放”過來的戰士說:“國民黨當官的才有獎,當兵的沒有份,新四軍人人都能立功好。”有的戰士說:“有功就記在功勞本上,可以功上加功。”連排干部反映,立功使得兵也好帶了。1營教導員田昌煒把試點情況向團政治處主任鄭克做了匯報,鄭克要求1營繼續試點,同時要求2營3營也各拿一個連試點。
在基層蹲點的2團政治處副主任賴少其調查后認為,戰士根據自我愿望創立的這種政治工作方式是一種新鮮事物,可以把《功勞簿》《功勞證》《功勞狀》等工作加以提高并系統化,形成有積極教育內容的普遍性的“功勞運動”,打破時間、地點等條件的限制,使之成為鞏固部隊、增強團結、提高部隊素質和戰斗力的長期有效的方法之一。隨后,賴少其向團黨委提出開展“功勞運動”的建議,得到團黨委的支持。在2團黨委會上,團長劉春山、政委趙榮、副政委兼政治處主任鄭克、團參謀長何棣等都認為,試點情況證明記功的形式得到了廣泛擁護,記功是政治工作的一個新創造,決定在全團開展“功勞運動”。在實踐中,團黨委還提出這樣一些口號:有功報功,論功行賞,賞罰分明;人人有功,大小不同,公平公正;人民功臣,個個尊敬,有了功勞不驕傲,功勞上面加功勞。這些口號深入人心,并在實踐中被進一步具體化了。在實踐的基礎上,團黨委適時提出“有功報功,論功行賞,賞罰分明”“有了功勞不驕傲,功勞上面加功勞”的口號。
為了深入推進“功勞運動”,1946年10月8日,2團黨委通過了賴少其起草的《關于開展功勞運動的決定》,決定將記“功勞簿”活動發展為群眾性的“功勞運動”。2團召開全團干部會議,進行開展“功勞運動”的動員,說明“功勞運動”的意義、作用,要求干部走群眾路線,以身作則,帶頭立功。強調各級領導要采取“螺絲釘的工作方式”,即從“越鉆越深”到“越深越牢”。團政治處還頒發了《功勞運動的指示》,編印了《關于開展功勞運動部隊講話要點》,對戰士講明為什么要報功,怎樣報功,并提出“有功報功、論功行賞”等口號。同時在記功形式上,2團黨委進行了調整,提出“功勞跟人走”,對立功人員頒發“功勞證”;把立功規范為“一、二、三、四”四個等級:連隊統一制定“功勞簿”,代替“記功本”;“功勞寄 回家”,對立功官兵家屬發“功勞狀”報喜。
2團黨委還通過團機關報《勇士報》大力宣傳“功勞運動”,引導官兵進一步認識活動的意義,如為什么要報功,我們的功勞與敵人的功勞有什么不同,什么功可以報,怎樣報功?賴少其還創作了《功勞運動歌》(沈亞威譜曲):“功勞運動怎樣搞,二團同志搞得好!行軍作戰有功勞,沒有作戰也有功勞!沒有大功有小功,沒有功勞有苦勞!人人有功勞,打仗包打好!打得反動派逃不了,革命成功能提早!”《功勞運動歌》唱出了革命情緒,唱出了革命士氣。“功勞運動”在2團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掀起了人人爭取立功的熱潮,形成了訴苦立功、火線立功、團結立功、愛民立功、集體立功、選舉戰斗英雄模范等具體形式,把“功勞運動”和各項工作緊密結合起來,推動了各項戰斗任務的完成。
群眾性的民主評功運動的開展,對2團“解放戰士”的激勵很大。許多“解放戰士”被選為英雄及收到首長給他的賀功后,感到從前在蔣介石隊伍里當了許多年兵還是個兵,打仗打得好,功勞是當官的,解放軍打仗為老百姓,為自己解放,又光榮又人人能立功,認識到解放軍真是與蔣介石軍隊不同。“功勞運動”的開展極大激發了全團指戰員的士氣,使全團戰斗力不斷增強。在漣水保衛戰中,2團表現尤為突出,被評為全師的先進團。
2團將實行“功勞運動”的情況向1旅首長進行匯報。2團“記功”問題的提出和“功勞簿”的出現,引起了1旅黨委的高度重視,認為這是廣大指戰員在蘇中戰役艱苦的作戰過程中,在總結過去英模運動,學習兄弟部隊經驗的基礎上,創造的具有廣泛而深遠影響的群眾性的政治工作形式。它適應斗爭形勢的需要,對部隊士氣鼓舞極大,特別對新解放過來的同志,效果更明顯。這是政治工作的一個創舉。旅黨委幫助2團總結了開展“功勞運動”的經驗。1旅旅長張震東在《一旅在蘇中戰役中》專門寫了一個問題:“攻克李堡,創立立功運動”,記述了2團創建立功運動的歷史情況。1旅首長決心將“功勞運動”向全旅推廣,1旅迅速開展了“功勞運動”。

1947年1月,華東野戰軍領導合影。左起:葉飛、丁秋生、韋國清、鄧子恢、陳毅、唐亮、粟裕、陳士榘、譚震林
1946年10月,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政委譚震林在漣水召開的干部會議上,總結、推廣了“功勞運動”的經驗,并上報中央軍委。此后,“功勞運動”迅速在華中野戰軍中推廣開來,成為部隊政治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1946年10月10日,山東軍區和山東省政府聯合發布了《關于山東民兵自衛隊開展立功運動暫行辦法》,號召“每人立一件功勞,以爭取第二次自衛戰爭的徹底勝利”。11月8日,賴少其撰寫了題為《華中野戰軍第一師第二團功勞運動第一階段總結》的文章,在軍區機關報上發表。1師政治部宣教科科長吳健人很快寫了一篇《加速全面抵抗勝利的到來,華東開展立功運動》的報道,由新華社全文播發。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對“功勞運動”這一新生事物很重視。11月11日,《解放日報》發表了《廣泛開展立功運動》的社論,稱贊:“這是人民自衛戰爭中的一個創舉。為人民立功勞,做人民的功臣,這是一個革命戰士的最大光榮,也是對人民的最大貢獻,應當大大提倡和推廣。我們號召全解放區普遍地響應這一運動,作為爭取全面抵抗勝利的有力武器。”從此,“立功運動”在全軍普遍開展起來。這一號召迅速推動了“立功運動”在其他各部隊中的開展,全軍廣大官兵喊出了“為人民服務、做人民功臣”的口號。11月15日,《解放日報》頭版報道了2團“論功記功”大會的情形:“蘇皖北線新四軍某師某團于上月10日,舉行‘論功記功’大會。團參謀長何棣在漣水保衛戰中先后親率一營與二營,在黃河西岸殲滅蔣軍一部,單獨建立陣地,完成任務。經一致推舉,將其功勞記入團的功勞簿,并發給功勞證。13日,該團三營亦召開獎功大會……該團團報《勇士報》發表社論,鼓勵全團官兵努力為人民建立功勞。”11月25日,延安廣播電臺播發新華社的《海豐大隊熱烈開展功勞運動》消息,稱“海豐大隊”(2團代號)目前在部隊里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著一個群眾性的‘功勞運動’”。“這是一個生動、活潑、有力的政治教育,這是政治教育一個新的嘗試和創造”。
1946年12月13日,山東野戰軍兼山東軍區作出《關于開展立功運動的指示》(從1946年12月之后,“立功運動”取代之前“功勞運動”的提法),介紹了2團立功運動的經驗,就立功動員、組織形式、干部作用等提出具體要求,號召所屬部隊發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解放戰爭中“每人立一件功勞”,進一步指導“立功運動”的開展。12月25日又頒布了《立功運動暫行條例》,就評獎組織、功勞種類及要求、功勞等級及評獎和表揚英烈工作進行了具體規定。在此基礎上,結合立功運動開展的經驗,全軍上下很快制定了立功標準和建立了一套嚴密的組織工作程序和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將立功運動的有關內容規范化,使立功運動有章可循,保證了立功運動的有效、健康發展。

1948年10月,粟裕、鐘期光、張震、唐亮、陶勇等華東野戰軍將領在曲阜合影
1947年2月4日,《解放日報》發表《再論立功運動》社論指出:“從去年蘇魯皖部隊首創立功運動以來,全解放區部隊機關已經普遍推行。”立功運動“已成為人民解放軍爭取勝利的有效工具和很大的推動力量”,強調“除在軍事斗爭各部門應繼續普及加強外,還應該在軍民生產中間與土地改革中間,按著工作的性質與需要創立起規模來”。1947年10月,當2團開展立功運動一周年之際,華東野戰軍(1947年1月,山東野戰軍與華中野戰軍合編為華東野戰軍)政治部派人到部隊調查總結,寫出了6萬多字的《華東野戰軍一年來立功運動的總結》,印成小冊子發到部隊。1947年,華東軍區擴大會議把“立功運動”與團結互助運動、新式整軍運動,列為解放戰爭時期我軍思想政治工作的“三把鑰匙”。從1946年七八月間其在2團出現算起,直至1950年9月全國戰斗英雄代表會議召開,作為一次大規模群眾運動的“立功運動”歷時四年多時間,貫穿了整個解放戰爭始末。
“立功運動”是一項群眾性的政治工作,是群眾智慧的結晶,也是我軍政治工作的新形式,并在廣大官兵的不斷實踐中發展完善。“立功運動”迅速擴展到全軍上下,極大激發了廣大官兵殺敵立功、為民立功的信心和勇氣,并形成了一套記功、評功、獎功、慶功的方法和制度。“立功運動”的基本做法是個人有個“功勞證”、連隊有個“功勞簿”、家里發個“功勞狀”,并堅持“立功運動”與部隊全面建設、團結互助運動和創造英模活動相結合,形成了“迅速真實記功、及時公正評功、隆重莊嚴獎功、廣泛熱烈慶功”的一條龍工作制度。對立功單位授予錦旗,有重大貢獻的授予榮譽稱號,并舉行隆重的師團以上單位儀式,派人或委托地方政府組成喜報隊,敲鑼打鼓送往家中。有的地方政府還向有功家庭授予“功臣之家”“光榮之家”的匾額。這些措施充分調動廣大指戰員的革命積極性,大大激發了其革命英雄主義熱情,有效提高了部隊的榮譽感和戰斗力,廣大官兵的思想覺悟和部隊的戰斗力都有了大大提高,英雄模范層出不窮,全軍上下涌現出“臨汾旅”“塔山英雄團”“濟南第一團”“洛陽營”等著名英雄集體以及董存瑞、劉梅村、王克勤、魏來國等大批戰斗英雄和模范,極大地推進了部隊的全面建設,為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打下堅實基礎。
而今,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走過了90個春秋的光輝歲月。解放戰爭時期的“立功運動”對于今天的部隊建設有著積極的啟示意義。“立功運動”中重視“兩個結合”(與本單位的作戰和工作任務相結合,與本職工作相結合)的做法和經驗,值得新時期人民軍隊圍繞中心任務開展獎勵工作時學習。“立功運動”中以精神獎勵為主、物質獎勵為輔的做法,對于新時期我軍正確處理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的關系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必要的物質獎勵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是精神獎勵永遠是第一位的。“立功運動”中部隊進行“論功行賞,賞罰分明”的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其經驗是部隊乃至社會各行業開展群眾性的爭先創優活動時值得汲取的。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