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關于《快遞暫行條例(征求意見稿)》的幾點建議
本刊編輯部
對于《快遞暫行條例(征求意見稿)》,業界看法不一。本刊在綜合分析文件并結合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從經營許可、快件安全、加盟監管、資源共用等方面對征求意見稿提出了幾點建議。
7月24日,國務院法制辦公布《快遞暫行條例(征求意見稿)》(下稱“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該征求意見稿明確了快遞服務規則和寄遞安全責任,強調保護消費者和快遞從業者合法權益,對加盟經營、損失賠償、用戶信息安全保障等方面都作了規范。
實際上,這是相關條例第二次征集意見。2015年11月,《快遞條例(草案)》曾主要面向管理部門和快遞企業征求過一次意見。此次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強調要“充分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向社會全面征集意見,體現出國家規范快遞行業發展的決心。
近年來,隨著電商的迅猛發展,快遞業狂飆突進。2016年中國快遞業務量突破300億件,繼續穩居世界第一,但暴力分揀、快件損壞或丟失、個人信息泄漏等亂象依然突出。怎樣在促進快遞行業發展的同時根治快遞行業存在的問題,《快遞暫行條例(征求意見稿)》被寄予厚望。對于征求意見稿,業界看法不一。部分業內人士認為,《快遞暫行條例(征求意見稿)》細則尚不明確,有些規定還不夠科學,有待進一步修改完善。
為了促進和規范快遞業健康發展,保障快遞安全,保護用戶合法權益,本刊在綜合分析文件并結合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對征求意見稿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 保留信件的快遞許可證制,對包裹和印刷品實行登記備案制
征求意見稿第三章對經營主體做出了規定,其中第十六條指出,“經營快遞業務,應當依法取得快遞業務經營許可。郵政管理部門應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第五十二條、第五十三條規定的條件和程序核定經營許可的業務范圍和地域范圍。”
快遞業務主要涉及三大類內容,即信件、包裹和印刷品。由于信件往往涉及到個人信息乃至國家機密,對其實施經營許可無可厚非;而對于包裹和印刷品來說,目前仍按照《郵政法》規定實施經營許可,顯然已不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特別是包裹,現在每天的投遞數量達到一億件,其中電商包裹占80%左右,相關業務市場化程度極高,因此實施經營許可證制度必然會阻礙市場的發展。
本刊認為,快遞實施經營許可應該有區別地對待,建議保留信件的許可證制度,但是對經營包裹和印刷品的快遞企業,可以實行登記備案制,這對于促進快遞服務便捷惠民、加強快遞末端網點管理、推動快遞市場健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2. 快遞許可證的應用范圍
按照現行規定,快遞企業經營許可包括在省、自治區、直轄市范圍內經營的,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經營的,以及經營國際快遞業務的,相關企業都應當按照許可 地域范圍經營快遞業務。
實際上,快遞市場已逐漸發展為全國統一的大市場。而且按照習近平主席關于“一帶路”的思路,實際上全球范圍內也在逐漸形成一個大市場。因此,按地域實行快遞經營許可顯然是不科學的,全國統一的快遞市場不能用快遞許可證來人為分割,而應該是快遞企業在一省、自治區、直轄市拿到的許可證,在全國范圍內都能夠通用,這樣才符合快遞行業發展的客觀需求。
1.快件安全寄遞
征求意見稿第四條要求,“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利用信件、包裹、印刷品以及其他寄遞物品從事危害國家安全、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的活動。”
實際上,目前由于債務或者合作不暢等諸多因素,快遞行業內仍然存在截留、扣留快件的現象,類似案例層出不窮。因此,本刊建議,在第四條中應該加上“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私自截留、扣留他人快件”的內容,以保護快件安全,更好地維護消費者權益。
2.快件驗視義務
征求意見稿第二十九條規定,“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收寄快件,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的規定驗視內件,并作出驗視標識。寄件人拒絕驗視的,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不得收寄。”
本刊認為,此條文中“驗視內件”的規定并不科學。實際工作中,有些快件只適合拆開運輸包裝檢查,而無法逐一拆開商品包裝驗視內容物,如巧克力、糖果等食品不便拆包裝;而且商品種類千差萬別,快遞員并不能夠肉眼識別全部商品,如果因為快遞員沒有檢查出商品存在的問題而出現寄遞安全問題,并讓快遞員承擔責任,顯然有失公平。
因此本刊建議,條例應作出明確規定,哪些商品是可以打開包裝檢查的,哪些商品是不用打開包裝的;凡是有商品包裝的,一旦出現安全問題,應該誰包裝誰負責,而不應該將責任全部到歸結到快遞員身上。

征求意見稿的發布,對于規范快遞行業發展意義重大。但一些細則尚不明確,有些規定還不夠科學,有待完善。
近年來,“奪命快遞”事件時有發生,偷換包裹現象層出不窮,充分暴露出快遞行業加盟模式的弊端,為此亟待對快遞企業的加盟經營模式加強監管。同時,由于每一個快件從收寄、集中、分撥、運輸、投遞的全過程,都是多個企業、多個環節共同參與、配合完成的,《合同法》是各方開展合作、實現收益的基礎。因此,需要政府部門強化職責,對快遞加盟企業服務合同的每一個環節進行監管。
征求意見稿雖然單列一章(第六章)強調“監督檢查”,但是對于“快遞加盟經營監管”方面卻鮮有提及。因此,本刊建議在征求意見稿中增加快遞加盟經營監管的內容,規定:快遞品牌所有者應該對快件全程安全負全責,政府應該對快遞服務的每一個環節負監督責任,對組成快遞網絡的合同各方要監督管理,以分清責任,更好地保障快遞業健康發展。
1.快遞企業應享普遍服務免稅待遇
從目前的稅收政策來看,中國郵政公司與民營快遞企業所享受的待遇是有差異的。《郵政法》規定,郵政普遍服務(郵政企業對信件、單件重量不超過5kg的印刷品、單件重量不超過10kg的包裹的寄遞以及郵政匯兌提供的服務)是免稅的;而網購包裹中約80%的快件都符合《郵政法》規定的普遍服務業務范疇,但快遞企業目前仍被征收6%的增值稅,確實有欠公平。
毋庸置疑,國家郵政一直在堅持“人民郵政為人民”的服務宗旨,對其郵政普遍服務免稅本無可厚非。但快遞企業也是在為民眾服務,為什么同樣是普遍服務就不能享受同等的免稅待遇?本刊建議,在征求意見稿中,應增加關于民營快遞企業普遍服務享受免稅政策的有關內容。
2.與郵政互聯互通協同發展
征求意見稿第十四條規定,“國家鼓勵快遞業與制造業、農業、商貿業等行業建立協同發展機制,推動快遞業與電子商務融合發展,加強信息溝通,共享設施和網絡資源。”這與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倡的“互聯互通”思想是極為契合的。
值得指出的是,目前,國家設立的一些村郵站、社區服務站、校園服務站等末端服務站,以及國際進出口業務交換站等大量郵政快遞網絡資源,長期以來只為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所享有,民營快遞企業很難使用。事實上,村郵站、社區服務站、校園服務站、國際進出口業務交換站等都屬于國家資源,不是郵政企業獨有的資源。因此,快遞企業應該同郵政企業共同享有上述網絡資源。本刊希望相關部門能夠對這一問題加以重視,對郵政企業和快遞企業一視同仁,讓快遞企業能夠獲得更多的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