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洋 ,姜 麗
(1.2.梧州學院 寶石與藝術設計學院,廣西 梧州 543002)
梧州騎樓柱廊空間研究
于 洋1,姜 麗2
(1.2.梧州學院 寶石與藝術設計學院,廣西 梧州 543002)
文章通過對梧州騎樓柱廊空間進行文獻研究與實地調研,對梧州騎樓柱廊空間的概念、柱廊空間性質(特征)以及柱廊空間功能等進行分析、歸納,形成梧州騎樓柱廊空間的系統性研究,以期對梧州騎樓建筑的保護、更新與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與參考價值。
騎樓;柱廊;空間
1897年英法為平衡勢力,迫使清政府簽訂《續議緬甸條約付款》,將梧州開辟為通商口岸,隨著梧州內河通商港口地位的確立帶來了城市的發展、商業的繁榮,同時帶來了人口的增長、土地的用地矛盾。1924年,梧州商埠局根據李濟深的城市改造計劃開始拆除城墻;1927年,梧州市工務局參照廣州制定設計與建造章程進行騎樓街區的建設[1]。
騎樓是我國近代東南沿海城鎮空間的一種以商住功能為主的建筑形式,從產權屬性而言,主要以私人產權為主;從空間屬性而言,主要以柱廊形成一種連續的線性空間以及成為聯系街道與建筑之間的一種過渡空間。
柱廊空間由底基面、頂基面、側界面和由柱體形成的端界面圍合、限定而成的可供人類正常活動的線性過渡空間[2]。梧州騎樓主要有沿街道一側形成的柱廊空間以及沿街道兩側形成的柱廊空間兩種形式(如圖1、圖2所示)。

平面圖1 剖面圖1 軸測圖1

平面圖2 剖面圖2 軸測圖2
柱廊空間作為一種線性空間一方面指柱廊空間形態的線性,柱廊空間形態的線性主要是指柱廊空間的長度(L)大于寬度(B),具有線性延伸趨勢的空間形態,其中長寬比越大,空間的線性延伸趨勢越強,線性特征越明顯(如圖3所示)。另一方面指柱廊空間內基本活動模式的線性,柱廊空間內基本活動模式的線性主要是指人在柱廊空間內的行為活動具有明顯指向性的活動模式(如圖4所示)。其中柱廊空間內基本活動的類型主要包括縱向方向上以步行為主,同時包括遮陽、避雨、交談等其他活動類型;橫向方向上主要包括購物、人際交往、居住等活動類型。

圖3 柱廊空間形態的線性(L>B) 圖4 柱廊空間內基本活動的線性
柱廊空間作為外部街道空間(公共性、開放性、動態性)與內部店鋪空間(私密性、封閉性、靜態性)之間的過渡與轉換空間(1),介于外部與內部、公共與私密、動態與靜態空間的過渡,具有半公共半私密性的空間屬性。
柱廊空間不僅形成外部街道空間與內部店鋪空間之間的連續性,同時緩解了外部空間與內部空間的直接接觸,為人們的行為、心理提供了轉換與過渡(如圖5、圖6所示)。

圖5 空間的過渡圖例 圖6 空間的過渡關系圖例
柱廊空間做為一種內涵豐富的線性容器,在空間形態上是由三個界面形成的圍合空間;在物質功能層面,柱廊空間具有交通與功能聯系的重要屬性;從精神文化層面而言,柱廊不僅僅是一個三維的物理空間,更蘊含了城市的時代發展背景、地域環境、社會制度、行為活動等歷史信息,是市民休憩與社會交往的重要場所空間,因此柱廊是一個空間與社會的復合體。
2.1柱廊的物理空間層面分析
騎樓柱廊作為一種歷史性的人化產物,是融合地域社會、人文、地理等地緣文化特征以及西方建筑文化特征于一體的建筑形式,是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的統一。
騎樓柱廊面寬與騎樓立面中段建筑寬度一致,騎樓建筑中人行道路地面平整寬度多為3米,可以保證單向或對向兩股行人的行走不受阻礙與干擾。同時柱廊內的人行道路根據地勢而蜿蜒曲折使得行人的步行富于變化與趣味。柱廊高度通常在5米以下,保證了底層空間的開敞性。柱廊立柱多采用磚結構或混凝土結構,柱子斷面約0.5×0.5-0.8×0.8米之間,立柱下方大多設有方形柱礎0.6×0.6-1×1米,高度在0.9米以下。柱廊內宜人的物理環境以及近人的空間尺度刺激了人們的視覺、聽覺、嗅覺、運動覺等感覺器官,賦予人們靜態與動態相結合的空間體驗形式。
梧州騎樓柱廊形式有梁柱式與拱券式兩種形式,多采用的是兩柱單開間形式以及三柱兩開間的梁柱式柱廊。拱券式柱廊較少運用,僅出現于大南路35號、小南路55號。梁柱式柱廊主要由立柱(由柱頭、柱身與柱礎三部分組成)、橫梁、檐口線腳與額枋線腳組成,其中立柱早期以砌磚為主要材料,表面處理方式有以下幾種。
(1)直接裸露青磚或紅磚,保留磚材原始質樸的特質,歷經歲月洗禮成為騎樓建筑歷時發展的見證者與訴說者。
(2)表面覆以外墻涂料,不僅在顏色上有多種選擇,可增加立柱的裝飾性;同時可以保證立柱的防水防曬能力,延長立柱的使用壽命。
(3)施以傳統的水刷石工藝,使立柱具有天然質感,水刷石飾面使立柱堅固耐久;同時以分隔條對立柱表面進行藝術化處理,形成連續的韻律感。
現代立柱多以鋼筋混凝土為主要材料,表面處理方式有以下幾種。
(1)表面覆以外墻釉面磚與馬賽克,二者不僅色彩鮮艷具有豐富的裝飾效果,同時具有防火、抗水、耐腐蝕的特點增加立柱的堅固耐用性。在外墻鋪貼形式上如桂北路36號立柱間橫梁采用五五勾丁鋪貼形式,立柱采用齊丁鋪貼形式。
(2)表面覆以通體外墻磚,磚體表面粗糙,仿天然石材紋理與質感;同時磚體具有吸水率低、耐酸堿等特點,使立柱兼具功能性與藝術性。在外墻鋪貼形式上如桂江路56號立柱采用二八鋪貼形式。
(3)表面覆以石材,石材具有吸水率小、抗風化能力強、物理化學性能穩定的特點;輔以機械化的表面處理增加立柱的裝飾性。
立柱作為柱廊的主要支撐結構,既具有物質功能性又具有藝術審美性。如居仁路51號、53號立柱均采用西方古典柱式的形式,51號運用混合式柱頭造型,53號運用愛奧尼克式柱頭造型,柱頭的處理上二者均采用簡化了的柱頭造型,同時柱頭已脫離解決柱式與結構之間的功能性而演變為附加性(2)的裝飾元素。其次二者在柱身的處理上擯棄了古典柱式關于柱身比例、形狀、線腳、凹槽等細節的處理,僅保留了古典柱式的形似采用平面化、抽象化的處理方式(如下頁圖7所示)。

圖7 混合式柱式與愛奧尼克柱式圖例
梧州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具有太陽輻射強、日照充足、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夏長冬短、無霜期長的氣候特點。全年日照時數1835.9小時,降水量1485.0毫米,氣候等物理因素(光、溫度、聲音)是影響騎樓以及柱廊產生與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光與溫度作為自然界中的重要能量來源,是一切生命生存、繁衍、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建筑物理環境的重要組成因素。空間是建筑的實質,光是空間中一切活動存在與進行的先決條件,光在柱廊空間由于挑檐與廊柱的因素,在時間與季節的更替變化下,光的強度亦隨之改變,因此柱廊空間在光的作用下呈現出有變化的動態造型,在外部街道空間與內部店鋪空間之間形成了具有豐富光影變化的灰空間,形成了光在外部空間(亮)——柱廊空間(灰)——內部空間(暗)的層次變化。
外部炎熱的空氣經由柱廊空間(梧州騎樓柱廊空間的進深多為3米,可有效阻擋外部炎熱的空氣)進入內部空間,由于內部空間層高高、進深大,同時屋內設有天井,利于形成內部空間溫度的微循環,形成溫度在外部空間(高)——柱廊空間(中)——內部空間(低)的層次變化,亦形成了人對外部空間(熱)——柱廊空間(涼爽)——內部空間(溫適)感受的變化。
從物理方面而言,聲音是一種機械波,是機械振動在彈性介質中的傳播,表現為一種客觀聲音;從心理方面而言,是指物理波動現象所引起的聽覺感受,表現為一種主觀聲音。外部街道空間的聲音經過騎樓柱廊空間發生反射、散射、衍射進入內部空間后,聲音的強度發生外部空間(強烈)——柱廊空間(適中)——內部空間(安靜)的過渡變化,亦為建筑使用者提供良好的滿足要求的聲環境(如表1所示)。
物理環境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空間品質等有著直接的影響作用,因此在不同的地域空間中因自然環境、地理環境、人文環境等的不同,創造了具有不同建筑類型、建筑空間、建筑形態、建筑結構的地方建筑。
表1 物理環境的過渡

空間部位物理量 外部空間柱廊空間內部空間光的層次變化亮灰暗溫度的變化高中低聲音的變化強烈適中安靜
2.2柱廊的心理空間層面分析
心理學家德克·德·瓊治提出的邊界效應理論,指出“森林、海灘、樹叢、林中空地等的邊緣(3)都是人們喜愛的逗留區域,而開敞的曠野或灘涂則無人光顧,除非邊界區已人滿為患。”(4)
英國地理學家艾普頓在其著作The Experience of Landscape中基于人類在狩獵時代選擇居住地點時的原始生存本能提出的“瞭望——庇護理論”,認為人們需要提供庇護的場所,并且這個庇護場所能夠擁有較好的視線以便觀察。
柱廊空間作為外部空間與內部空間的過渡空間位于建筑的邊緣,為人們進行駐足停留以及為人們觀察街道及店鋪內發生的事件等行為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柱廊空間較之街道等公共空間給予人們背部以良好庇護使人們具有心理上的安全感。
周宗憲先生在《建筑之中介空間》一書中指出:“人類復雜之心緒是無法以單純的二分原則來歸類;多樣而復雜的空間環境,提供人們在功能與形態上并非嚴格界定或清楚限制的一些區域,因而當建筑空間呈現了內、外之間,有程度性差異的層次形態時,在每一不同程度中,人們均會賦予其不同的意義,并且將有充分的機會,仔細地選擇他們所需程度的位置,滿足心理行為各種不同的狀況。”(5)。
鑒于此,人們在外部空間中主要是一種公共取向,心理特征為外向性;在柱廊空間中呈現出半公共半私密的取向,心理特征為亦內亦外;在內部空間中主要是一種私密取向,呈現出內向性的心理特征(如圖8所示)。
人們在不同的空間中具有不同的空間取向與心理特征,這種空間取向與心理特征的轉換消解了外部空間與內部空間的二元對立與矛盾,為人們提供了滿足人體感知覺與態度情感、心理與行為需求的場所空間。

圖8 心理過渡關系圖例
2.3柱廊的社會空間層面分析
柱廊空間作為一種容器,在物理方面、心理方面以及復合型(綜合(6))功能配置方面為空間中各種行為的發生提供了可能性。
柱廊空間作為城市道路系統的組成部分,交通是其重要的屬性。1912年民國政府期間頒布的《廣東省警察廳現行取締建筑章程及施行細則》,其中規定[3]:
第十四條:凡堤岸及各馬路建造鋪屋,均應在自置私地內,留寬八尺建造有腳騎樓,以利交通。至檐前滴水,須接以水槽、水筒,引入透水明渠,不得另設檐篷,致礙行人,而傷堤路。
第十五條:凡在馬路建造鋪屋者,由門前留寬八尺,建造有腳騎樓。騎樓兩旁不得用板壁、竹等遮斷及擺賣什物,阻礙行人。
從上述規定可以看出,以利交通是騎樓底層柱廊空間的基本出發點,同時規定為了保證行人的通行便利,預留寬八尺的通道以及不得另設檐篷、通道內不得用板壁、竹等阻礙行人,不得在通道內擺賣等都是為了保證騎樓柱廊空間內形成連續流暢的行人步行空間。
區別以機動交通為主要交通工具的城市主干道,柱廊空間為行人提供了安全、慢速、人車分流的步行交通方式。這種慢速交通方式塑造了一種慢行空間體驗形式,通過視覺、聽覺、嗅覺等感覺器官對柱廊空間環境與行為刺激等經過知覺個體心理組織后所形成的空間感、尺度感與色彩感等主觀認知。其次個體在空間中的體驗不僅僅是單純的視覺感知,同時也是利用個體的身體與運動不斷地參與空間環境與個體之間的相互制動,因此空間的體驗不僅限于三維靜止的感知,同時也涉及與時間相結合的四維動態認知。
空間體驗是主體經驗與客體共存雙重屬性的有機結合,從審美視角而言,空間體驗既是一種對于場所的回憶,也是對生活的一種理性認識;既是一種空間審美價值實現的途徑,也是一種對空間意義與場所精神的升華(7)。
需要說明的是騎樓為私人產權,但騎樓柱廊內的人行通道卻規劃為公共設施,政府在騎樓建設方面通過運用公權力與法令法規進行強制實施[4],對原屬于私人產權范圍內的人行通道沒有設置補償措施,盡管在政策方面規定如“所有小販販賣及鋪屋貨物均不準放在已筑成之人行路”,但在日常生活中卻出現諸多將內部商業空間向外延伸至人行路的情形。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柱廊除作為基本通行的功能之外,還有其他的衍生功能。一方面在商業功能上,柱廊空間的梁柱結構有效地擴大內部店鋪空間,將內部店鋪展示空間延伸至廊下,為行人提供便利的、多元化的商業選擇,增加了商機。另一方面在公共功能上,柱廊空間作為一種公共空間,除了提供交通功能、商業功能之外,可以為居民、行人提供共享的過渡空間,作為居民、行人休閑、飲茶、聊天、娛樂等活動的公共場所(如圖9所示)。

圖9 柱廊內商業功能與日常生活功能
騎樓柱廊空間作為一種以近人尺度為參照系的空間類型,以及所具有的復合型功能配置屬性為主體間平等、雙向或多向以及非強制性的交往和語言互動提供了必要的空間環境條件和社會化的語義環境,使其成為融合不同人群與類型活動的共享空間。
在城市現代化轉型的今天,騎樓建筑的生存環境受到了來自社會經濟、文化、民生等多方面的壓力,騎樓建筑保護與更新的矛盾依然存在。因此我們需要正確分析騎樓以及騎樓柱廊空間存在的合理性,理解柱廊空間特有的價值并且探索在城市化轉型發展的今天將其融入現代城市空間結構的可能性與實現途徑,以期實現現代城市空間環境與社會生活內涵的理性平衡與結構整合。
[注釋]
(1)過渡空間是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性質的實體在彼此鄰接時,產生相互作用的一個特定區域,是空間范圍內對立矛盾沖突與相互調和的焦點,它同時孕育著多種可能性和豐富的多樣性,又充滿了不確定性。從其內涵上講是空間上的過渡,是一個相對的空間范圍;從外延上進行分析,過渡空間則是人類活動的一個包容性區域,融入了人的情感與意志的場所。
(2)姜娓娓在《建筑裝飾與社會文化環境》一書中從裝飾和建筑本體的關系角度,將建筑裝飾分為本體性裝飾與附加性裝飾兩類,其中本體性裝飾是對建筑本體(結構、構造等)進行修飾、與功能和材料有關的裝飾;而附加性裝飾是指附加于建筑本體之外,為了增加美感并傳達意義卻沒有實用功能的裝飾。
(3)凱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將邊緣定義為邊緣邊界是線型要素,它是兩種區域之間的分界線,是連續過程中的線性中斷也可以互相滲透,同時將區域之間區分開來也可能是接縫,沿線的兩個區域相互關聯,銜接在一起。
(4)揚.蓋爾.交往與空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138.
(5)孫全文,周宗憲. 建筑之中介空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7.
(6)揚.蓋爾在《交往與空間》一書中認為“綜合意味著各種各樣的活動和不同類型的人能夠相互融會或并行不悖;綜合并不是建筑物和主要的城市功能在形式上的綜合,而是在非常小的尺度上各種活動和人在實際上的綜合;重要的是工作、生活在不同建筑中的人能否使用相同的公共空間并在日常生活中建立關系。”
(7)李稚田.第三類時空[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0.
[1]李百浩,李季.孫中山實業計劃思想與廣西近代城市建設實踐[J].城市規劃學刊,2009(5):117.
[2]翁翊暄.廊的空間設計初探[D].南京:東南大學,2004.
[3]林沖.騎樓型街屋的發展與形態的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00.
[4]朱育兆.梧州騎樓[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7:49.
(責任編輯:高 堅)
Study on the Colonnade Space of the Arcade of Wuzhou
Yu Yang1,Jiang Li2
(1.2.School of Jewellery and Art Design, Wuzhou University, Wuzhou 543002, China)
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field research of colonnade space of the arcade of Wuzhou,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concept, the features and the functions of colonnade space, which leads to a systematic study on the colonnade space of the arcade of Wuzhou. Eventuall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ovide a certain theoretical value and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protection, renew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rcade architecture of Wuzhou.
Arcade, Colonnade, Space
2017-04-20
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5YJC760121);2016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KY2016YB431);2014年度廣西高校科學技術研究一般項目(YB2014370);梧州學院2014年度院級科研項目(2014C008)
J59
A
1673-8535(2017)03-0060-07
于洋(1982-),男,梧州學院寶石與藝術設計學院教師,文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
姜麗(1982-),女,梧州學院寶石與藝術設計學院教師,文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