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
[摘 要] 當今社會財務舞弊行為日益嚴重,越來越多的企業在不違背會計法規規定下,以打擦邊球的方式,通過粉飾財務報表、利用會計漏洞向外界披露掩蓋真實的企業經營狀況。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應對企業的財務報表粉飾行為,確保利益相關者的合法權益,成為迫切要解決的事情。文章從財務報表粉飾行為產生的原因入手,進一步介紹如何識別財務報表粉飾行為以及如何防范該行為。
[關鍵詞] 識別;防范;財務報表粉飾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5. 008
[中圖分類號] F2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7)15- 0016- 02
0 前 言
在如今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想要了解一家企業的財務與經營狀況,更多地是通過該企業向外界披露的財務報表。財務報表是公司財務和經營狀況的具體反映,已經成為投資者、債權人等了解企業的十分重要的途徑。而出于種種政治和經濟的目的,越來越多的企業包括一些規模較大的上市公司都會存在財務報表粉飾行為,虛構自身的盈利能力、營運能力和償債能力。這種行為導致了中國證券市場頻頻發生會計造假事件,嚴重影響了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損害了整個經濟社會的信用原則,給全社會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1 財務報表粉飾行為產生的原因
1.1 會計法律法規不健全
很多企業之所以能夠在法律的約束下沖破底線地粉飾財務報表,這與會計法律法規的不健全,并且存在一些漏洞有著直接的關系。我國現行的會計準則中,對于會計工作的規定有一定的靈活性,往往因為不同企業的不同情況存在著多種備選的處理方法。因此,企業就利用了里面的隨意成分,對財務報表的處理也就有了自己一定的空間,讓自己存在一些越過法律底線的僥幸心理。
1.2 源于各種利益的驅動
財務報表粉飾行為和各種各樣的利益脫不開關系。在我國,很多企業為了符合《公司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非常苛刻的上市條件,不得不選擇對財務報表進行粉飾以獲得上市的資格。還有隸屬于企業的高層以及員工,他們的工資、獎金等都和公司的業績分不開,所以管理層很可能會受利益的驅動對財務報表粉飾,以實現個人的利益。
1.3 懲罰的力度嚴重不足
對于企業來說,財務報表的粉飾只需要進行財務數據上的操作,成本很低。更重要的是,即使該造假行為被發現了,也不會對企業造成多大的影響,對財務報表粉飾行為的懲罰力度嚴重不足。所以,在現如今獲取收益與懲罰嚴重不均衡的情況下,財務造假的吸引力非常巨大。
2 財務報表粉飾行為的識別方法
2.1 關聯交易剔除法
關聯交易剔除法是一種可以讓外界比較真實地了解企業實際盈利能力的方法,是將來自關聯企業的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從公司利潤表中予以扣除。會計信息使用者應特別關注關聯交易的定價政策,分析企業是否以不等價交換方式與關聯交易進行會計報表粉飾。假如將上市公司的會計報表與其母公司編制的合并會計報表進行對比分析時,如果母公司合并會計報表的利潤總額(應剔除上市公司的利潤總額)遠遠低于上市公司的利潤總額,可能就說明母公司通過關聯交易將利潤改頭換面“包裝進入”上市公司。
2.2 不良資產剔除法
在不良資產剔除法中,不良資產不僅包括常見的虛擬資產,例如待攤費用、待處理流動資產凈損失以及長期待攤費用等,還包括了有可能發生虧損的資產項目,例如長期未能收回的應收賬款等。該方法一般有兩種比較結論,分別是:第一,如果不良資產總額接近或超過凈資產,說明企業的持續經營能力可能出現了問題,也可能表明企業在過去幾年由于人為原因夸大了利潤而形成了企業的資產泡沫;第二,若不良資產的增加額和增減幅度超過利潤總額的增加額和增減幅度,則說明企業當期利潤表有作假的嫌疑,需謹慎對待。
2.3 現金流量分析法
現金流量分析法是將企業的經營活動和投資活動中產生的現金凈流量與企業的主營業務利潤、凈利潤以及投資收益進行比較,來判別主營業務利潤、凈利潤以及投資收益的質量。一般而言,沒有相應現金凈流量的利潤,其質量是不可靠的。因此,如果企業的現金凈流量長期低于凈利潤,則表明與已經確認為利潤相應的資產很可能屬于不能轉化為現金流量的虛擬資產,進一步表明企業可能存在著粉飾財務報表的行為。
2.4 報表對應關系識別法
目前,在對企業的財務報表進行分析時,投資者較多的采用財務比率體系。因為過多地關注關聯公司間的購銷,往往卻很少關注到非關聯公司之間因上下游產品關系或應收應付等報表的對應關系。所以,在實際工作中,應該多加留意因產品和勞務等形成的關聯公司間應收應付項目的急劇變動等情況,以便能及早發現問題,規避投資風險。
3 會計報表粉飾行為的防范措施
3.1 完善會計法律法規體系,壓縮財務報表粉飾的空間
防范財務報表粉飾行為的首要任務便是建設完善的會計法律法規體系,對已頒布的會計準則和制度更深層次更嚴格地審查,確定與壓縮財務工作中的“真空地帶”,將準則進一步剔除該真空地帶,應更清晰地對不同會計處理方法和估計方法的運用條件給予設定,盡最大的努力避免會計處理中出現“無法可依”的現象。
3.2 建立更加合理的業績考評機制,減少會計信息造假動機
在企業的考核機制中,給予公司的高層與員工更多正面的激勵,使員工們著眼于企業與自身長遠的利益中。目前我國大多數企業對高層管理人員業績的評價多是財務指標,這必然會助長他們的道德風險,從而產生財務報表粉飾行為。因此,在企業中建立合理的分配機制,使員工的收益與企業長期的收益掛鉤,就會自然地減少員工對于會計信息造假的行為。
3.3 提高會計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素養,加大執法監管力度
財務人員是處理加工財務信息的操作員,也是關系到財務報表的真實性的重要因素。因此企業應選擇政治素質高、能力強,尤其是能夠遵守職業道德的優秀人員來擔任工作,并且能夠定期對其進行誠信教育。同時,相關的執法機構也應按照法律規定,對進行財務報表粉飾行為的相關責任人員給予嚴厲的處罰,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
主要參考文獻
[1]彭進軍.財務報表粉飾:識別與防范[J].會計之友,2013(1).
[2]廖東聲,李慶有.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粉飾行為及防范分析[J].學術論壇,2013(11).
[3]王小紅.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粉飾與治理對策[J].經管空間,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