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紅玲
中國航海日是我國涉海領域唯一的由國務院批準設立的國家法定節日,也是我國港航領域級別最高、綜合性最強、代表性最廣的一項活動。7月11日,中國第13個航海日,以“再揚絲路風帆,共筑藍色夢想”為主旨的2017年中國航海日論壇在浙江寧波舉行,整個論壇活動由1個主論壇和“中國航運50人論壇”夏季峰會、海絲港口國際合作論壇等8個專題論壇組成。相較于去年,今年的活動規模更大、國際化程度更高、形式更多樣,有30個國家、近400位嘉賓參加本次中國航海日,中外各界薈萃一堂,共話海絲航運。
1 聚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
本屆主論壇作為中國航海日論壇的主場活動,以“創新航海 共享共贏”為主題,宣傳中國觀點,傾聽業界關注,廣交國際朋友,營造合作氛圍。主論壇圍繞“一帶一路”、海洋強國和海運強國戰略設立議題。
“一帶一路”倡議源于中國,但屬于世界。當今,在全球化的時代,世界經濟面臨諸多挑戰,“一帶一路”偉大倡議順應了世界發展的潮流,聯通了歷史和未來,為21世紀人類發展提供了一條新的寬廣路徑,開辟了中國與世界各國攜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前景,古老的絲綢之路正在煥發出新時代的活力。
據交通運輸部水運局副局長易繼勇介紹,通過這次航海日論壇等活動,將進一步促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參與國家和地區的合作與交流,推進北京“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和專題平行會議相關工作的落實。
“一帶一路”建設為我國從海運、港口、海洋、造船和漁業大國走向強國帶來了千載難逢的良機。交通運輸部副部長何建中在主論壇主旨演講中指出,在新的發展時期,習近平主席提出了“一帶一路”的倡議,為世界各國開辟了新的合作之路,得到了國際社會積極響應和廣泛支持。海運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載體和保障,需要在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等“硬件”建設的同時,加強海運發展制度、規則、政策、標準銜接融通等“軟件”建設,深化合作機制,突出規劃引領,推進項目落實,為“一帶一路”建設當好先行。
我國作為世界最大貨物出口貿易國,海運承擔了90%以上的進出口貿易運量,為世界經貿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同時,年人均2.5噸海運物資也讓國民真實地享受到全球化發展帶來的紅利。海運、港口、造船、漁業、海洋、海洋礦產和海洋工程等涉海行業或領域,也將在“一帶一路”、海洋強國和海運強國建設中肩負更加光榮的使命,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鄭新立認為,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大部分屬于發展中國家,資源豐富,在產業發展水平上同我國處于垂直分工狀態,擴大進出口貿易還有很大空間。建議可以充分利用大型船舶運輸成本低的特點,發展同亞洲、非洲、南北美洲的大宗物資貿易,把沿海港口建成為現代化的物流樞紐,不斷提高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為產業升級和經濟穩定增長做出貢獻。馬來西亞交通部前部長江作漢認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暢想,希望能夠在一些海上通道的沿岸建立港口和港口城市,進一步加強經濟的聯合和發展,同時通過建設公路、鐵路、馬路來提高互聯互通性。
2 高端思維引領航運方向
作為2017年中國航海日論壇重要組成部分,2017“中國航運50人論壇”夏季峰會,于7月10日在寧波召開。中國航運50人論壇是航運業界高端人士間理論思想、創新經驗的交流平臺,為政府、企業決策提供理論與實務經驗參考,進而為航運事業發展提供思想引領。作為全國行業頂級論壇,本次夏季峰會共有36位論壇成員及特邀嘉賓出席,主要圍繞航運業供給側改革、寧波港城關系如何聯動發展以及如何加快推動寧波航運服務業轉型進行了探討。
“中國航運50人論壇”榮譽成員、交通運輸部原副部長徐祖遠認為,港口面臨著轉型升級的挑戰和新金融模式的探索,以及地區性港口間競爭同質化等問題。在他看來,國家“一帶一路”政策為港口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希望港口企業能抓住機遇,在競爭中既要彎道超車,也要換道趕路,更要大膽探路,使中國港口業發展再上一個臺階。
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局長唐冠軍認為,目前航運業的問題主要是供需失衡矛盾沒有得到根除,江海合作是推進航運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效方法。建議加快編制戰略規劃,編制長江經濟帶與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銜接節點,系統謀劃兩套戰略的融合與對接;以多式聯運為方向,優化江海聯運集疏運系統;加強法律法規建設,以構建公平公正的市場體系為目標;加快出臺配套等系列發展政策,實現江海航運業支持健康有效地發展。
寧波市常務副市長宋越舜表示,寧波發展港航物流業,既面臨機遇,也面臨挑戰。寧波愿意以此次“中國航運50人”夏季峰會為契機,認真研究謀劃創新政策舉措,進一步壯大寧波的港航產業,努力打造海上絲綢之路新起點。
3 建設綠色海洋經濟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人類正在共同創造新時代的航海與海洋文明,呼喚全社會更加關注和積極參與航海與海洋事業發展。本屆論壇緊扣“一帶一路”倡議,既強調了海上絲綢之路上的海洋經濟發展,又強調了海洋綠色經濟的發展。來自不同單位和行業的嘉賓分享了自己對于海洋綠色發展的認識。
何建中副部長認為,海運安全綠色發展是海上便利運輸的根本前提,他認為海運業要綠色發展,必須要提升安全發展水平,加快構建雙重防控體系,深入開展危險貨物港口作業安全治理行動。并且加強水運應急體系建設,提升深海遠海搜救、大噸位沉船打撈、大規模溢油和危化品污染應急處置能力。另外,推動海運綠色發展需要積極推進船舶能效管理和實施營運船舶燃料消耗量限值制度,推廣清潔能源使用,開展干散貨碼頭粉塵的專項治理、原油成品油碼頭油氣回收等節能環保的治理工作。
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石青峰表示,面對海洋污染加劇、海洋塑料垃圾增加等考驗,中國要積極落實“一帶一路”建設海絲之路設想,力爭在海洋工程建設、海洋健康養殖、海洋裝備等領域與沿線各國實現互惠共贏,推動國際間城市垃圾處理合作,擴展在海洋生態保護、海洋科學研究等領域的國際交流,提高我國在海域的科學考察與研究,為人類的海洋事業做出貢獻。
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秘書長陳金橋認為,在大數據時代,將大數據技術應用于海洋建設是建設綠色海洋經濟的必然要求。海洋絕對需要綠色的信息進行有效的融合,將海洋經濟的港口、船舶等各方面緊密連接起來,有利于海洋經濟智慧化發展,提高海洋經濟效率,促進綠色海洋經濟發展。
4 共謀港口新發展
7月11日下午至12日上午,第三屆海絲港口國際合作論壇(以下簡稱“海絲港口論壇”)在寧波召開。海絲港口論壇是中國航海日論壇的港口專題論壇。
當前,國際經濟和港航市場形勢正在發生著復雜而深刻的新變化,面臨著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船舶大型化和航運聯盟化、規模化,港航業信息化等新變化。面對市場新變化帶來的挑戰與機遇,本屆海絲港口論壇圍繞“市場新變化、港口新發展”的主題,積極把握發展趨勢、增進交流、凝聚共識、深化合作,研究港口、航運和物流產業轉型升級路徑,謀求新的發展。
論壇上,國家發改委綜合交通運輸綜合研究所所長汪鳴、上海海事大學校長黃有方,馬士基集團副總裁Tim Smith,分別發表了題為《港口經濟發展創新問題探討》《港航電商的發展之道》《在暴風雨中航行:海運業如何恢復景氣》的主旨演講。威廉港亞德港總裁Andreas Bullwinkel,德魯里海事服務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Timothy Power,安特衛普港務局首席駐華代表Jan Van Der Borght,韓國海洋水產開發院港口政策研究室室長Geun-Sub Kim,連云港港口集團總裁朱向陽,上海振華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黃慶豐等圍繞論壇主題在平行論壇也展開了演講。
論壇期間,還通過了《第三屆“海絲港口國際合作論壇”合作共識》。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發布了《全球港口發展報告》,深入分析了當前全球港口的總體發展的特點,并就下階段全球港口的發展趨勢作了評估。
“浙江元素”也是本屆論壇的一大亮點。浙江省海港投資運營集團、寧波舟山港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寧波舟山港股份董事長毛劍宏介紹了浙江省港口一體化的新探索,毛劍宏指出,浙江省港口一體化是深度融入中國對外開放新格局的戰略選擇,是充分發揮港口資源優勢,創造組合優勢,積極對接和服務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的需要,是積極應對港航業發展新趨勢的主動選擇,既有國際實踐可鑒證,也是具有時代特征、浙江特色的創新之舉。浙江省港口一體化的實踐已經初步實現了能力資源有機整合、貨物吞吐量加速攀升、航線開發突破、碼頭和口岸服務水平明顯提升和客戶物流成本降低的成果。
據統計,今年的論壇參會嘉賓總人數較去年增加近70名,到會的外籍參會嘉賓達180名,占參會總人數的45%,較去年提高近10%。不僅如此,前兩屆參會的成員單位中,有超過90%的嘉賓選擇參加本屆論壇,也說明了海絲港口論壇已經成為海絲沿線港口的年度盛會和深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受到了國際業界的歡迎和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