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弛
7月11日上午9時,一艘艘船舶同時拉響汽笛,“嗚——”一陣陣雄渾厚重的鳴笛聲,慶祝著我國第13個“航海日”的到來。
612年前,中國著名航海家鄭和率領龐大舟師七下西洋,拓展了海上絲綢之路,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是對絲路精神和航海精神的繼承和發揚,順應了“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在世界經濟面臨諸多挑戰的今天,我國航運業也應抓住這一難得的戰略機遇,與世界各國攜手共建“一帶一路”,積極拓展海運商貿往來,讓古老的海上絲綢之路煥發出新時代的活力。
1 航運業前景與挑戰并存
今年上半年世界經濟出現積極變化,中國經濟穩中向好,加上發達國家經濟反彈,促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近十年來首次調高世界經濟增長預測,而世界貿易組織預測今年全球貿易增長為2.4%,較去年1.7%的增幅為高,世界經濟增速的小幅上漲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全球海運貿易量的增長,這確實令人對全球航運業前景充滿信心。
去年韓國韓進海運破產,是導致全球航運供應減少、運費回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即使近年新船供應減少,但全球航運供求尚未完全達至均衡點。德銀也指出,隨著需求增加,燃油成本下降,船舶交易價格不斷創新低,整個行業將出現為期數年的向上周期。中遠海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428.7億元并購東方海外,實行強強聯合,令中遠躋身全球航運市場三甲,掀起全球航運業收購合并之風,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今年世界經濟稍見起色、全球貿易觸底反彈。
不過,世界經濟復蘇基礎不穩固、貿易保護主義威脅揮之不去以及航運供求依然失衡,全球航運業走出低谷、呈現復蘇仍屬言之尚早。
商務部外貿司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年我國外貿發展面臨的形勢依然復雜嚴峻,不確定、不穩定因素明顯增多,困難不是短期的。從國際看,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國際需求持續低迷,“逆全球化”傾向明顯,貿易保護主義加劇;從國內看,國內綜合要素成本不斷上漲,我國傳統競爭優勢不斷弱化,產業和訂單向外轉移加快。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我國外貿發展仍然存在許多有利條件,外貿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根本改變。因此,也會對我國航運業造成不利影響。
據記者了解,自2008年5月20日以來,衡量國際海運情況的波羅的海(BDI)指數從11793點的歷史高點不斷下行,直到2016年2月10日低至290點的歷史最低位,一度反彈至今年3月29日的1338點的最高水平,僅過去3個多月又重現跌勢,直至7月11日指數又回落至830點。從波羅的海指數如此波動的走勢來看,全球航運業難言企穩。
當前,世界經濟復蘇整體上取得預期進展,但未來下行風險增大。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仍未消退,世界經濟復蘇緩慢、缺乏有效動力,各國面臨的發展問題依然嚴峻。此外,各國經濟復蘇程度相差較大,多數發達國家依舊處于疲軟態勢,受此影響,大宗商品貿易萎縮,干散貨運輸市場和油運市場總體供需矛盾依然存在,整體需求偏弱,海運貿易量增長較緩。雖然集裝箱海運市場供需矛盾進一步減輕,但我們對未來市場仍需謹慎樂觀。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大力倡導“一帶一路”,有利于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有利于航運業的復蘇和持續發展。
2 “一帶一路”為航運業帶來新機遇
2017年中國航海日公告指出,“一帶一路”建設為我國從海運、港口、海洋、造船和漁業大國走向強國帶來了千載難逢的良機。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人類正在共同創造新時代的航海與海洋文明,呼喚全社會更加關注和積極參與航海與海洋事業發展。我國作為世界最大貨物出口貿易國,海運承擔了90%以上的進出口貿易運量,為世界經貿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同時,年人均2.5噸海運物資也讓國民真實地享受到全球化發展帶來的紅利。海運、港口、造船、漁業、海洋、海洋礦產和海洋工程等涉海行業或領域,也將在“一帶一路”、海洋強國和海運強國建設中肩負更加光榮的使命,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招商局集團副總經理蘇新剛認為,“一帶一路”有助于推動全球經濟再平衡和一體化進程,并為海運業走出困境、持續發展帶來新機遇?!耙粠б宦贰毖鼐€60多個國家、數十億人口,經濟發展潛力巨大,這些國家之間的經濟融合和相互促進,以及陸上“一帶”與海上“一路”的互聯互通,為全球海運業發展帶來巨大需求。同時,“一帶一路”致力于基礎設施、貿易、金融等領域的全方位合作,在項目、資金等方面為海運業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一帶一路”作為中國新的國際戰略框架,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多重發展機遇。它統籌國內與國際兩個市場,在充分發揮中國經濟活力、巨大消費市場以及中國制造業與資金優勢的基礎上,通過區域國家經濟金融合作、基礎設施與交通建設的協同發展,其戰略愿景可分為遠近兩大層次:近期著眼于“基建互通、金融互通、產業對接、資源引入”,遠期則致力于“商貿文化互通、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共同繁榮”。對海上貿易暢通有所推進,可為航運業增添發展新動力。
“一帶一路”建設中,交通運輸必是優先發展領域之一,需要鍛造兩條基礎設施與交通建設的自由貿易通道:一條是陸上的自由貿易通道,另一條則是海上的自由貿易通道。其中,“絲綢之路經濟帶”東聯亞太經濟圈,西抵歐盟經濟帶,縱貫亞歐大陸,它將活躍的中國經濟圈與亞太經濟圈、發達的歐洲經濟圈連成一片,中間又涵蓋了中東、北非、中亞、南亞廣闊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沿線多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覆蓋人口約46億,經濟總量21萬億美元,分別占全球的63%、29%。航運行業將率先直接受益于亞歐交通運輸大通道的建成,而“海上絲綢之路”概念則將直接打開航運板塊上行空間,積極影響航運業發展。
原中遠集團董事長馬澤華表示,“一帶一路”倡議對航運業復蘇是個福音。一是有利于創造全球海運貿易需求?!耙粠б宦贰鄙婕皝喼蕖W洲和非洲部分地區,包括五個核心通道六大經濟走廊,這有助于歐盟經濟穩定復蘇和發展中國家經濟轉型,創造出可觀的全球海運貿易需求。二是有利于完善全球海運物流網絡?!耙粠б宦贰苯ㄔO將促進現有海上和陸上運輸物流通道的優化和完善,使水路和陸路通道更暢通,支持和促進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和貿易往來。三是有利于促進沿線國家提升軟實力?!耙粠б宦贰辈粌H是對硬件的發展建設,也是對軟實力的連接、促進和提升,最終對區域經濟的發展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3 抓住機遇 順勢而為
“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給中國航運事業的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我國航運業應抓住機遇,順勢而為,并著力實施,充分發揮先行作用。
在“一帶一路”倡議中,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被確定為優先領域,而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也成為了“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突破口。馬士基(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施敏夫表示,投資交通基礎設施可以促進航運的互聯互通,使貿易和經濟的發展擴大。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國,應該成為最大的促進自由貿易的先鋒?!耙粠б宦贰碧峁┝朔浅:玫臋C會,中國將會把這些經驗向沿線國家推廣。中國將會把額外的工業和建筑的產能向國外轉移,協助先鋒企業擴展到海外,建立緊密的貿易關系,在經濟下行和運力過剩期,整個航運業都將從中獲益。
交通運輸部副部長何建中指出,海運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載體和保障,需要在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等“硬件”建設的同時,加強海運發展制度、規則、政策、標準銜接融通等“軟件”建設,深化合作機制,突出規劃引領,推進項目落實,為“一帶一路”建設當好先行。他表示,經濟全球化要求海運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運輸服務。我國要主動適應新特點、新要求,優化海運供給結構,完善海運服務網絡,促進口岸管理便利化,推動安全綠色發展,以促進海上便利運輸、提高運輸服務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為目標,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共同打造暢通高效安全綠色的運輸大通道。
中外運長航集團副董事長宋德星表示,“一帶一路”建設著力點之一在互聯互通,互聯互通本身就屬于物流的范疇,需要以“物流化”的思維來應對。這主要包括,對物流節點、通道的選擇、投資與建設,以及多種運輸方式的有效合作與銜接,要從整個物流供應鏈的角度以適當的成本、合適的定位來完成與市場需求最佳的匹配。其次,航運本身屬于物流范疇中的一個節點,要與整個物流網絡連貫起來。過去一段時間航運企業大多采用向航運兩端進行物流化延伸,通過拉長服務鏈條提升競爭能力。除此,航運企業更重要的是要把自身置身于整個物流供應鏈的大環境中,與物流企業進行通力合作,如大力發展海鐵聯運等,通過提升所參與供應鏈的整體競爭力來實現航運自身的價值,把成本競爭引向價值競爭。第三,航運企業要重拾物流業整合運力、控制運力的思維和運營模式。目前運力相對于需求而言依然嚴重過剩,因此航運企業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可以適當地重拾整合、控制運力的思維和模式參與競爭,而不是以擁有運力為單純目的,這對于整個行業和自身都是有利的。
據交通運輸部水運局副局長易繼勇介紹,近年來,交通運輸通過深化改革、強化水運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自貿區發展、強化國際合作交流等方式,努力推動水運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明顯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