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杰
摘 要:拖帶救助一直是救助行動中最重要的救助手段之一。但這種救助方式在大風浪中實施時因環境惡劣、遇險船本身又處于失控狀態等顯著特點,是一種高風險的救助方式。在大風浪的海況下,特別是拖航救助中對遇險船實施的帶纜作業,過程復雜,難度較大,對施救團隊配合默契程度要求較高,文中詳細論述了拖帶救助過程中主要作業步驟及相應的應急安全措施。
關鍵詞:大風浪;拖帶救助;措施
中圖分類號:U6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973(2017)08-0025-02
在海上救助中,拖帶救助就是把遇險船連同遇險船員一起拖至指導安全目的地的一種救助方法,該救助方式既救助了人命及財產,又保護了海域環境,因此,拖帶救助一直是救助行動中最重要的救助手段之一。但這種救助方式在大風浪中實施時因環境惡劣、遇險船本身又處于失控狀態等顯著特點,是一種高風險的救助方式。在大風浪的海況下,特別是拖航救助中對遇險船實施的帶纜作業,過程復雜,難度較大,對施救團隊配合默契程度要求較高。下面詳細論述拖帶救助過程中主要作業步驟及相應的應急安全措施。
1 拖救前的準備工作
(1)了解遇險船舶及周圍環境相關的詳細信息。比如船名、船籍港、所屬公司、通訊手段、所載貨物、遇險人數及狀況、巴拿馬導纜孔、及纜樁與巴拿馬孔的距離大小等信息;船舶設備狀(主輔機、舵機、錨機等),油艙狀況、遇險原因、危險程度;遇險船動態(船位、速度、漂流方向),現場氣象、海況等信息,周圍環境有無潛在影響救助的因素(如暗礁、養殖)等。
(2)制定拖帶方案并做好拖帶準備工作。根據了解的情況,召集相關人員制定拖帶方案并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目前海上拖救主要用到主拖纜、迪尼瑪纜,在遇險船端使用龍須纜套在其強力纜樁上:通常,在抵達遇險現場之前,應將主拖纜、迪尼瑪纜、引纜、龍須纜排好,并做好臨時固定,以防惡劣海況下被弄亂。準備好撇纜撇纜槍;明確帶纜作業時每個人的任務。甲板作業人員做好個人安全防護工作,并系好保險繩,駕駛臺及后甲板現場指揮要統籌全局,對可能出現的危險做好提醒,確保作業人員的安全。
(3)檢查船舶對內、對外通信系統,確保作業過程中通信的暢通。如有可能,把自己的救助方案及時通知遇險人員,以便他們做好配合準備工作。
2 拖帶救助行動中就位帶纜
2.1 靠近遇險船的風險分析及靠近方法介紹
對遇險船進行拖救作業,靠近難船是作業的前提條件。在靠近遇險船過程中,救助船必須注意可能出現的潛在危險:①救助船因海況惡劣控制不好可能與難船發生碰撞;②受風浪影響拖纜有可能堆積船尾,動車易造成纏纜;③大風浪對作業人員的沖擊。為避免發生上述情況,一般情況下,救助船抵達現場后,繞難船航行巡視一周,通過查看遇險船所處情況,如條件允許,進行一次靠近試驗,體驗現場風、流對操船的實際影響,然后根據當時海況調整好救助船,使其穩定在難船附近合適的位置,既方便甲板作業,又可避免兩船發生碰撞。大風浪中靠近遇險船采取的方式,應根據各船舶性能、現場天氣及海況隨機應變。但無論何種靠近方式都要以保證本船安全為前提。下面列舉幾種常見的接近方法以便大家參考。
(1)遇險船船首拋錨
遇險船在強風壓或者激流中錨泊,一般船首向短時間內處于穩定狀態,我們常用船首拋錨法。救助船在難船的上風位置拋錨,控制錨鏈受力方向,慢速放出,慢慢接近處于錨泊狀態的難船,到達合適的位置進行帶纜作業(非錨泊遇險船不可采用此法)。盡管該方式跑起錨操作耗時,但兩船可在相對較近距離上,長時間保持相對位置穩定,減少了本船后甲板上浪,爭取了作業時間與確保了作業安全,如圖1;
(2)動態靠近法
救助船抵達遇險船附近,船長根據現場風、流狀況,利用救助船的雙車、雙舵、具有首尾側推的優點,不斷調整本船與現場風向或者流向的夾角,找到一個平衡點,將本船頂風穩定在遇險船前方一段時間,便于后甲板作業(如圖2)。與遇險船的距離根據當時情況(拋錨與否、漂移參數、撇纜射程)而定。而在實際拖救作業實戰中,動態靠近法要求船長對現場風力、海浪等因素對操船的影響有一個全方位的了解和把握,做到心中有數,由于靠近遇險船時,本船船速很低甚至沒有,加之風浪較大,給船舶操縱帶來很大困難,這就對帶纜時間有一定的要求。因此使用這種方案要綜合考慮現場環境、救助船自身性能、船長控船能力和甲板作業船員的綜合業務能力以及與遇險船的配合默契程度等多方面因素。
2.2 救助船就位后帶纜作業及風險防范
(1)就位后帶纜作業。救助船在確保船舶安全的前提下,應盡量縮短救助船與遇險船之間的距離,盡量占據上風,增加撇纜距離,爭取一次性成功(注意:駕駛臺命令后方可行動),引纜能否順利上難船,是拖救作業的關鍵環節。在遇險船接到撇纜后,救助船應控制好與難船的相對位置,盡量保持相對穩定,避免因劇烈變動導致引纜崩斷。待龍須纜琵琶頭上樁后,可頂風慢車送出主拖纜,若遇險船拋了錨,應立即起錨(若不能起錨則果斷棄之)。救助船控制好出纜長度,并在后續拖帶過程中,還應根據拖帶海域的風浪、水深的變化、被拖船的情況等隨時進行調整。
(2)帶纜作業過程及容易發生的危險:大風浪中拖救作業中,作業過程復雜、難度大、持續時間久,容易發生險情和事故。比如斷纜或纜繩在后甲板上擺動,傷及甲板作業人員;纜繩絞纏螺旋槳,造成救助船失控(2010年12月,北海救131救助失控船“新冠盛”輪);救助船碰撞遇險船舶或掛碰其錨鏈。
(3)帶纜作業過程安全措施:①防止甲板作業人員受傷。甲板作業人員在作業過程中要注意穿戴勞保,注意站位正確,避開危險區域;現場指揮人員注意觀察出纜情況,防止拖纜溜出過快,導致在甲板上甩動,傷及作業船員;觀察拖纜受力狀況,當纜繩有甩動或橫掃的趨勢時,及時指揮作業人員躲避。②避免救助船與被拖船之間發生碰撞。后甲板現場指揮應密切注意本船與被救助船的的距離變化情況,及時向駕駛臺匯報,碰撞情況發生。③防止拖纜在船位堆積造成絞纏螺旋槳。后甲板現場指揮人員密切注意本船船尾纜繩狀態,根據纜繩受力情況控制纜繩收放,避免纜繩在船尾堆積,若發現堆積,及時警告駕駛臺,避免纏漿危險發生。
3 拖航中風險分析及預防措施
3.1 拖帶過程中偏蕩危害及應對措施
在拖帶過程中,被拖難船很容易發生偏蕩。導致拖纜受力不均衡,緊繃時瞬間張力超負荷,極易造成斷纜。在大風浪天氣中或者涌浪很大的海況下,偏蕩現象很突出;拖救中,若救助船或難船的穩性不好時,容易導致橫拖現象發生,特別是大風浪中橫拖容易發生危險。
在拖救航行中,解決偏蕩現象通常采取的辦法:調整拖力; 調整拖纜長度;在強大正橫風或接近正橫風的情況下,適當調整航向;遇險船適當調整至尾傾狀態;更換拖帶方式,如倒拖。
3.2 起拖和航行中的安全措施
(1)緩慢起拖。起拖時,船長應慢車使拖纜緩慢受力,待受力增加時停車,然后再次慢車使纜繩受力,待被拖船有了一定進速后,再逐步加車,避免纜繩受到突發張力。
(2)盡量不要大角度轉向。起拖時救助船艏向避免與遇險船首尾形成大交角,拖帶過程中大角度轉向時,可以分多次小角度逐步完成,防止形成橫拖或倒拖。
(3)拖帶航行中保持和被拖船的聯系,提醒其定時檢查出纜孔附近的龍須纜的磨損情況,做好防護措施,防止斷纜情況發生。
(4)救助船值班人員必須加強警戒,及時發布航行警告,提醒過往船只早讓、寬讓。
4 目的地解拖
抵達目的地后,根據現場環境及海域水深決定是否收纜。若通過雷達、AIS等設備能提前知道預定錨地船舶較多無法進入時,可咨詢海上搜救中心,及時得到指定的合適錨地。進入錨地調頭時,要充分考慮到各種潛在突發情況,留足夠旋回余地,大風浪天氣中更要特別當心。解拖時,與遇險船溝通協調,一般情況時抵達預定地點后先解拖,然后遇險船再進行拋錨。
5 結語
綜上所述,一次成功的大風浪拖救是有多個方面因素共同決定的。但最為重要是三個基本條件為“三精”要素:救助設備精良、救助人員精干、拖救技術精湛。救助設備精良要求救助船舶在岸基的全力支持下,使救助船裝備先進的救助設施并使之處于隨時可正常使用狀態;救助人員精干就是把具有實戰經驗的船員配置在救助最前線;技術精湛就是要求救助船員通過大量培訓和訓練,以練待戰,以戰促練。
大風浪中的救助本來就是一種與大自然的搏斗,極具挑戰性,其過程非身臨其境,絕不會體驗其中的艱辛與困難。實戰是最好的鍛煉路徑。
參考文獻:
[1]孫平明, 東海救助局. 大風浪中的拖救[J]. 中國航海學會救撈專業委員會2006年學術交流會, 2007.
[2]劉寶增, 北海救助局. 在大風浪情況下救助帶纜的一點思索和體會[J]. 中國航海學會救撈專業委員會2006年學術交流會, 2007.
[3]孫世彬, 秦為志, 鄭強. 淺談大風浪救助作業的風險及其防范措施[C].中國航海學會救撈專業委員會2006年學術交流會. 2006.
[4]張寧. 淺談大風浪中救助風險的評估與決策[J]. 中國水運月刊, 2013, 13(4):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