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馳+王隨鄖
【摘要】 目的 評價腹腔鏡下行子宮動脈阻斷術聯合宮骶韌帶切斷術治療子宮腺肌病(AM)的臨床療效。方法 回顧性分析42例子宮腺肌病患者的臨床資料, 所有患者均在腹腔鏡下行子宮動脈阻斷術聯合宮骶韌帶切斷術治療, 術后對患者隨訪6個月, 評價臨床療效。結果 治療后, 患者的痛經癥狀評分(33.5±7.6)分低于治療前的(87.4±11.2)分, 使用衛生巾(11.6±3.2)片/月少于治療前的(29.4±7.3)片/月, 子宮體積(63.8±8.6)cm3小于治療前的(117.6±14.5)cm3,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腹腔鏡下行子宮動脈阻斷術聯合宮骶韌帶切斷術治療子宮腺肌病的臨床療效可靠, 作為一種微創的手術方式應在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子宮腺肌病;腹腔鏡;子宮動脈阻斷術;宮骶韌帶切斷術;臨床療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2.026
子宮腺肌病 是婦科常見疾病, 是指子宮肌層內存在子宮內膜腺體和間質, 在激素作用下發生的一種肌纖維結締組織增生, 彌漫性病變和(或)局限性病變[1]。臨床主要表現為痛經、月經量增多、子宮增大及不孕, 嚴重影響到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臨床治療子宮腺肌病主要為藥物和手術治療, 藥物治療療程較長, 停藥后易復發, 因此手術治療已成為子宮腺肌病的重要方法[2]。作者近年來對本院收治的42例子宮腺肌病患者實施腹腔鏡下行子宮動脈阻斷術聯合宮骶韌帶切斷術治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4年2月~2016年9月間收治的42例子宮腺肌病患者, 所有患者均經超聲、CT、宮頸液基薄層細胞檢查確診, 具有典型的子宮腺肌病臨床癥狀。患者年齡最小29歲, 最大48歲, 平均年齡(35.3±4.5)歲, 病程1~9年, 平均病程(4.2±1.9)年。
1. 2 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月經干凈后2~7d行腹腔鏡子宮動脈阻斷術聯合宮骶韌帶切斷術治療。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行氣管插管靜脈復合麻醉, 于臍上作1cm 大小的縱形切口, 使用氣腹針穿刺入腹腔, 建立CO2 人工氣腹, 氣腹壓維持在1.6~1.9 kPa。10 mm Trocar 穿刺成功后, 置入腹腔鏡, 然后于雙側髂前上棘內側3 cm處各穿刺5、10 mm Trocar 為操作孔。入腹后常規在腹腔鏡下探查盆腔, 盆腔粘連者應先分離粘連, 然后打開圓韌帶與輸卵管之間的腹膜, 向兩側分離闊韌帶前后葉, 沿輸尿管走行分離宮旁組織, 游離時的力度不可過大, 以免損傷闊韌帶組織。找到子宮動脈后使用雙極電凝鉗電凝并阻斷子宮動脈, 暴露宮骶韌帶, 使用抓鉗在靠近子宮頸處拉緊宮骶韌帶, 使用單極電刀將韌帶切斷。
1. 3 觀察指標 術后對所有患者進行6個月的隨訪, 采用慢性疼痛分級問卷法對患者的痛經情況進行評價, 評分為0~100分, 評分越高說明疼痛程度越重。根據患者每個月使用的衛生巾片數對月經量進行評價, 術后復查超聲觀察子宮體積變化。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治療后, 患者的痛經癥狀評分(33.5±7.6)分低于治療前的(87.4±11.2)分, 衛生巾(11.6±3.2)片/月少于治療前的(29.4±7.3)片/月, 子宮體積(63.8±8.6)cm3小于治療前的(117.6±14.5)cm3,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子宮腺肌病的發病機制較為復雜, 血管生成、內膜細胞侵襲與增殖、甾體激素、免疫和遺傳等相關因素均參與了子宮腺肌病的發生和發展[3, 4]。手術是目前治療子宮腺肌病的主要方法, 由于子宮腺肌病病灶多為彌漫性, 且界限不清, 因此徹底切除病灶的可能性較小, 只能暫時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 術后易復發。而子宮切除術易導致患者術后內分泌失調, 且不適用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5], 臨床急需尋求一種安全有效治療子宮腺肌病的術式。
腹腔鏡手術作為一種微創手術目前在婦科手術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具有手術創傷小、出血量少、并發癥少、患者術后恢復快等優點。本研究采用腹腔鏡下行子宮動脈阻斷術聯合宮骶韌帶切斷術治療子宮腺肌病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 治療后患者的痛經癥狀得到顯著改善, 月經量有明顯減少, 子宮體積有明顯縮小, 這與劉宇等[6]報道一致。腺肌病灶組織較正常組織更易缺血, 術中阻斷子宮動脈可減少術中出血量的同時使術后子宮內的殘留及散在異位病灶壞死、吸收[7], 從而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由于支配子宮的神經是沿宮骶韌帶到達宮頸處形成多個神經節, 因此術中切斷宮骶韌帶可有效阻斷來自子宮的痛覺傳入大腦及脊髓, 從而達到緩解痛經癥狀的目的[8]。
綜上所述, 腹腔鏡下行子宮動脈阻斷術聯合宮骶韌帶切斷術治療子宮腺肌病能達到有效去除病變、保留器官及其功能的目的, 可在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震宇, 李夢慧. 子宮腺肌病及其保守性手術治療.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 2013, 29(1):26-28.
[2] 馬榮麗, 關錚. 子宮腺肌病保守性手術的應用及研究進展. 國際婦產科學雜志, 2014, 41(6):628-631.
[3] Mehasseb MK, Taylor AH, Pringle JH, et al. Enhanced invasion of stromal cells from adenomyosis in a three-dimensional coculture model is augmented by the presence of myocytes from affected uteri. Fertil Steril, 2010, 94(7):2547-2551.
[4] 蔡仕彬, 何佳. 子宮腺肌病發病機制及治療研究進展. 川北醫學院學報, 2014, 29(3):305-309.
[5] 成九梅, 段華, 劉蕓, 等. 腹腔鏡下子宮腺肌病灶挖除及子宮動脈阻斷治療子宮腺肌病的長期療效分析. 北京醫學, 2014, 36(1):19-23.
[6] 劉宇, 楊穎, 晁利娜. 腹腔鏡下子宮動脈阻斷術聯合宮骶韌帶切斷術治療子宮腺肌病30例分析. 中國誤診學雜志, 2011, 11(35):8731-8732.
[7] 彭存旭, 李景剛, 郝賢華, 等. 腹腔鏡下多術式聯合治療子宮腺肌病的臨床觀察. 實用婦產科雜志, 2014, 30(6):475-478.
[8] 張麗, 王靖雯, 劉宏俠, 等. 腹腔鏡下子宮動脈阻斷聯合宮骶韌帶切斷術治療子宮腺肌病臨床觀察. 濟寧醫學院學報, 2009, 32(2):112-113.
[收稿日期:2017-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