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慧麗+劉瑜
【摘要】 目的 探討核磁共振成像(MRI)檢查在臨床診斷膝關節韌帶損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57例膝關節韌帶損傷患者均經關節鏡檢查確診, 同時行MRI檢查, 觀察MRI檢查診斷正確率情況。結果 57例膝關節韌帶損傷患者MRI診斷正確率為91.2%, 其中前交叉韌帶診斷正確率為90.5%, 后交叉韌帶診斷正確率為100.0%, 外側副韌帶診斷正確率為75.0%, 內側副韌帶診斷正確率為93.8%, MRI對不同損傷部位診斷正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MRI檢查可有效反映膝關節韌帶的損傷情況, 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重要的依據, 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 膝關節韌帶損傷;核磁共振成像;關節鏡;診斷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2.047
膝關節韌帶損傷在臨床較為常見, 多于外傷所致, 患者臨床主要表現為關節及周圍腫脹、疼痛、關節活動受限等, 嚴重影響到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1]。早期準確診斷膝關節韌帶損傷范圍及程度是有效治療的前提和關鍵, 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積極的意義[2]。關節鏡檢查結果是目前臨床確診膝關節韌帶損傷的“金標準”, 但多數基層醫院無法開展此項檢查, 因此需探討能夠廣泛開展的有效檢查手段, 為進一步探討MRI檢查在臨床診斷膝關節韌帶損傷中的應用價值, 本文將作如下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3年8月~2017年2月收治的57例膝關節韌帶損傷患者, 所有患者均有膝關節外傷史, 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膝關節腫痛、活動受限等臨床表現, 經膝關節鏡檢查確診, 并排除膝關節器質性病變者。其中男32例, 女25例, 平均年齡(40.3±2.8)歲, 受傷至就診平均時間(29.6±1.9)d。
1. 2 檢查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MRI檢查, 檢查設備為西門子Aera XQ 1.5T 磁共振儀, 檢查時患者采取仰臥體位, 患側膝關節屈曲15°、外旋20°。對膝關節韌帶進行常規冠狀位和矢狀位掃描, 成像采用快速自選回波序列 T1WI掃描參數:層厚4 mm, 重復時間為540 ms, 恢復時間為9 ms, 掃描視野為18 cm×18 cm;脂肪抑制序列 T2WI掃描參數:層厚4 mm, 重復時間為3500 ms, 恢復時間為80 ms, 掃描視野為18 cm×18 cm;矢狀位質子密度加權成像 PDWI掃描參數:層厚2 mm, 塊厚100 mm, 重復時間為2500 ms, 恢復時間為25 ms, 掃描視野為18 cm×18 cm;矢狀位3D -FSSPGRT1WI 序列掃描參數:層厚2 mm, 塊厚100 mm, 重復時間為38 ms, 恢復時間為6.9 ms, 掃描視野為18 cm×18 cm。檢查結果由2名放射科醫生共同閱片, 并作出診斷。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57例膝關節韌帶損傷患者MRI診斷正確率為91.2%, MRI對不同損傷部位診斷正確比較, 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膝關節關節囊較為松弛且薄弱, 關節的穩定性主要靠韌帶和肌肉維持, 其中關節韌帶主要包括內外側副韌帶和前后交叉韌帶, 側副韌帶屬關節囊外結構, 交叉韌帶屬關節內滑膜外結構[3]。膝關節韌帶損傷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處理, 晚期會發展為不穩定性膝關節韌帶損傷, 且后期韌帶修復難度較大, 不利于患者的預后, 因此早期明確診斷尤為重要。
MRI 作為一種常見的影像學檢查手段, 具有無創、軟組織分辨率高等優點, 目前在膝關節韌帶損傷的臨床診斷中得到廣泛應用。本研究結果表明, MRI對膝關節韌帶損傷的診斷正確率為91.2%, 略低于文獻[4]報道結果(91.75%)。膝關節韌帶主要是由膠原纖維組成, 氫離子固定于多肽形成的網架上, 正常情況下MRI 檢查無法成像, 但當膝關節韌帶損傷后, 多肽網架結構受到破壞, 導致氫離子游離, 此時MRI不同序列上則表現出高信號特征[5, 6], 從而為臨床診斷韌帶損傷提供依據。
前交叉韌帶形態細小, 容易造成損傷、斷裂, MRI矢狀位表現為多數走形為斜直形, 少數向后稍微彎曲, 前緣光滑, 后緣模糊, 損傷后局部信號增強, 韌帶可出現扭曲移位、松弛[7]。后交叉韌帶 MRI表現為韌帶變粗、邊緣呈現波浪形[8-10]。內側副韌帶其冠狀面和矢狀面均表現為低信號, MRI表現為一線形的低信號影, 有時可在淺深層間出現一線形中等信號, 而外側副韌帶冠狀面和矢狀面上均為低信號, 當副側韌帶損傷后MRI可見韌帶出血、水腫、斷裂、回縮并伴有高信號。
總之, MRI檢查通過對膝關節進行多方位、多序列掃描成像, 對膝關節韌帶的序列信號進行多平面的觀察, 從而對膝關節韌帶損傷進行診斷, 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重要依據, 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杜杰, 張福金. 膝關節韌帶損傷的診療近況. 中國療養醫學, 2009, 18(1):84-87.
[2] Li H, Hosseini A, Li JS, et al. Quantitativ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morphological analysis of knee cartilage in healthy and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injured knees. 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 2012, 20(8):1496-1502.
[3] 尹京春, 林達, 黃曉輝, 等. 膝關節韌帶損傷的MRI診斷價值. 醫學影像學雜志, 2011, 21(3):418-421.
[4] 陳理強. MRI對膝關節韌帶損傷的診斷價值. 中國當代醫藥, 2016, 23(32):121-123.
[5] 李娜. 膝關節韌帶損傷的MRI診斷與影像學表現研究.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6, 10(13):78-79.
[6] 楊希寶, 江海燕, 鄭業錕, 等. 關節鏡與MRI診斷膝關節韌帶損傷的對照研究. 臨床骨科雜志, 2014, 17(3):302-304.
[7] 王修志, 王霞, 楊超, 等. 膝關節韌帶損傷的MRI表現及臨床價值. 當代醫學, 2015, 21(32):51-52.
[8] 滕陳迪, 邱乾德. 膝關節韌帶損傷的 MRI診斷價值. 中國骨傷, 2010, 23(10):755-758.
[9] 傅強, 楊柳. MRI診斷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的研究進展. 醫學爭鳴, 2007, 28(12):1150-1152.
[10] 孔凡芝, 李保燦, 黃文起, 等. 膝關節韌帶損傷的MRI診斷. 中國骨傷, 2006, 19(10):610-612.
[收稿日期:2017-04-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