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英俊
【摘要】 目的 對比分析CT與核磁共振在診斷股骨頭壞死中的臨床價值。方法 100例股骨頭壞死患者, 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 每組50例。實驗組患者采用核磁共振進行診斷, 對照組患者采用CT進行診斷。為兩組患者實施手術進行探查, 對兩組檢查結果的準確性進行綜合評定。結果 實驗組經核磁共振診斷股骨頭壞死的陽性確診率為94%, 對照組經CT診斷的陽性確診率為80%, 實驗組經核磁共振診斷股骨頭壞死的陽性確診率高于對照組經CT診斷的陽性確診率,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臨床中對股骨頭壞死的診斷方法采用CT與核磁共振都具有顯著的診斷結果, 但在陽性確診率上核磁共振明顯優于CT, 該方法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 CT;核磁共振;股骨頭壞死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2.048
股骨頭壞死是臨床中一種較為常見的骨關節疾病, 該病多發于中老年患者, 目前隨著我國老齡化越來越嚴重, 使該病的發病率也呈現逐年上升趨勢。該病在臨床中的主要臨床癥狀是導致患者的股骨頭出現塌陷及嚴重變形, 對股骨頭患者的股骨頭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該病繼續發展很可能導致患者致殘。對于目前該疾病在臨床中的研究熱點為對股骨頭壞死患者的早期治療。但目前對于該病的早期診斷主要采用CT及核磁共振兩種方法進行治療, 對于這兩種方法在臨床中的診斷陽性率的比較一直沒有進行深入探討, 本次實驗依據兩種方法在陽性確診率方面進行比較, 對兩種方法在臨床中的應用進行分析評價。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股骨頭壞死患者100例, 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 每組50例。實驗組中男28例, 女22例;年齡26~77歲, 平均年齡(63.5±6.2)歲。對照組中男27例, 女23例;年齡25~71歲, 平均年齡(65.3±5.9)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對所有入選患者均經過本院倫理會批準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CT診斷, 本次診斷所采用的CT儀為美國通用的CT/e型的螺旋CT掃描儀。受測患者采取仰臥位, 對患者的股骨部位進行掃描。CT掃描具體參數為:掃描儀電壓為120 kV, 管電流為300 mA, 層厚為10 mm, 層間距為10 mm。實驗組患者采用核磁共振進行檢查, 在進行檢測時患者采用仰臥位, 用核磁共振儀對患者的股骨部位進行診斷性掃描。對兩組的診斷資料進行保存記錄, 并對所有患者進行檢查之后進行手術探查, 對手術后的檢測數據作為最后確診數據進行分析, 對兩組間診斷的陽性確診率進行對比分析。
1. 3 診斷標準 根據核磁共振的檢查將股骨頭壞死分為Ⅰ~Ⅳ期4個標準進行診斷。Ⅰ期壞死:患者胯關節出現疼痛, 在行走過程中疼痛加劇, 出現不間斷的髖關節疼痛。Ⅱ期壞死:患者的腹股溝、大腿內側及臀后側有痛感, 或有輕微的麻木感。疼痛多見為針刺樣、酸痛等不適癥狀, 在患者進行適度休息后疼痛癥狀略有減輕。Ⅲ期壞死:患者在站立時的髖關節出現嚴重疼痛, 疼痛表現為持續強烈的疼痛。Ⅳ期壞死:患者的胯關節出現嚴重的持續性疼痛, 患者的股骨頭形態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形, 股骨頭內面出現面積大小不一的不規則的塌陷或磨損, 股骨頭的骨小梁發生結構性變異。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在手術診斷驗證檢查過程中實驗組Ⅰ期股骨頭壞死者10例, Ⅱ期股骨頭壞死者25例, Ⅲ期股骨頭壞死者5例, Ⅳ期股骨頭壞死者10例;經核磁共振診斷實驗組Ⅰ期股骨頭壞死者10例, Ⅱ期股骨頭壞死者23例, Ⅲ期股骨頭壞死者4例, Ⅳ期股股骨頭壞死者10例;實驗組經核磁共振診斷股骨頭壞死的陽性確診率為94%(47/50)。在手術診斷驗證檢查過程中對照組Ⅰ期股骨頭壞死者13例, Ⅱ期股骨頭壞死者22例, Ⅲ期股骨頭壞死者8例, Ⅳ期股骨頭壞死者7例;經CT診斷對照組Ⅰ期股骨頭壞死者10例, Ⅱ期股骨頭壞死者20例, Ⅲ期股骨頭壞死者6例, Ⅳ期股骨頭壞死者4例;對照組CT診斷股骨頭壞死的陽性確診率為80%(40/50)。實驗組經核磁共振診斷股骨頭壞死的陽性確診率高于對照組經CT診斷的陽性確診率,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332, P<0.05)。
3 討論
在臨床中股骨頭壞死目前主要存在的原因為患者的股骨頭處的骨頭受損或者股骨頭內部的供血中斷導致的股骨頭內部骨髓或骨細胞的死亡[1]。該現象能進一步引發患者的股骨頭中的骨結構發生變異性變化, 骨細胞死亡導致的骨頭塌陷, 致使股骨頭出現功能性障礙[2]。在目前對于股骨頭的治療主要存在于該病的早期治療上, 對于該病的早期的診斷治療及盡快對患者進行相關臨床治療提高患者在預后中的治療效果[3]。在對于該病的正確診斷治療中應針對每位患者的特殊病情給予針對性的治療。當前對于股骨頭壞死的診斷方面主要為CT及核磁共振兩個方面, 在臨床中在給患者進行臨床診斷時能夠找到正確有效的診斷方法對患者進行對癥下藥是對該病早期進行治療的關鍵所在。
在目前臨床中采用CT診斷的優點主要為:CT檢查能夠很好的對股骨頭中是否存在死骨、破裂情況進行觀察, 并能夠對股骨頭關節內是否有關節脫位及關節周圍情況作出明確呈現;CT檢查能夠對患者體內進行多層次的連續高分辨率掃描, 能夠對患者體內的壞死部位進行多層的掃描觀察, 對臨床中的確診及后期的治療能夠有良好的針對性。在CT中股骨頭壞死的表現主要為患者的股骨頭中的內骨小梁有增粗或變形呈星芒狀[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