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媚芳+張遠軍+黃媛
【摘要】 目的 研究連續硬膜外分娩鎮痛對初產婦產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響。方法 200例分娩初產婦, 根據分娩方式分為分娩鎮痛組和無鎮痛組, 各100例。觀察兩組產婦的盆底功能指標, 包括Ⅰ和Ⅱ類肌纖維的肌肉疲勞度和肌力, 盆底肌靜態張力、盆底肌閉合收縮力;同時比較兩組盆腔臟器脫垂(POP)及壓力性尿失禁(SUI)發生率, 以評估產后早期盆底功能。結果 兩組盆底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分娩鎮痛組POP發生率為25.0%(25/100), 無鎮痛組為40.0%(40/100),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娩鎮痛組SUI的發生率為4.0%, 無鎮痛組為12.0%,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分娩鎮痛組盆底損傷程度比無鎮痛組輕, 在降低初產婦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發病率方面連續硬膜外分娩鎮痛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連續硬膜外分娩鎮痛;初產婦;早期盆底功能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2.032
硬膜外鎮痛被認為是最常用且行之有效的分娩鎮痛的方法。由于初產婦是第一次生產, 子宮在開始收縮時其頸外口阻力大難以隨之擴張, 且從頸口充分開全至胎兒通過的時程較長, 速度較慢[1]。對于初產婦若未進行硬膜外鎮痛, 則可能使得盆腔支持結構薄弱而造成盆腔臟器位置和功能異常, 極易出現子宮脫垂和壓力性尿失禁的情況。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分娩的200例初產婦, 根據分娩方式分為分娩鎮痛組和無鎮痛組, 各100例。選擇頭位足月單胎的陰道分娩初產婦, 美國麻醉醫師協(ASA)Ⅰ級或Ⅱ級, 年齡 20~35 歲;在分娩過程中均無器械助產, 產后惡露均干凈, 無泌尿系感染及陰道炎, 無孕前尿失禁史、盆腔手術史。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見表1。
1. 2 方法 分娩鎮痛組產婦在宮口開至 3 cm時于 L3~4 間隙行硬膜外穿刺置入硬膜外導管, 注入 1%利多卡因 5 ml 試驗劑量確認系硬膜外腔后給予 0.1%鹽酸羅哌卡因+0.5 μg/ml 舒芬太尼共 10 ml 首劑, 起效后采用 0.1%鹽酸羅哌卡因持續泵注, 背景劑量 9 ml/h, 追加劑量 4 ml/15 min, 至宮口開全不停藥。兩組均于產后 6~8周進行盆底功能篩查。采用法國 PHENIX USB 2 型神經肌肉刺激治療儀, 通過配置相應的盆底功能檢測部件可以詳細檢測盆底電生理指標和盆腹動力學指標[2]。根據收集的盆底電生理指標和盆腹動力學等數據以評估產后早期盆底功能。
1. 3 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3-5] 觀察兩組盆底功能指標, 包括Ⅰ和Ⅱ類肌纖維的肌肉疲勞度和肌力、盆底肌靜態張力、盆底肌閉合收縮力;同時比較兩組POP及SUI發生率。Ⅰ、Ⅱ類纖維的肌力:正常肌力 5 級, ≤4 級為異常, 肌力越低, 病情越重。其肌疲勞度用%表示。盆底肌靜態張力<221~259 g/cm2 為異常;盆底肌閉合收縮力<450~1000 g/cm2為異常。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產婦盆底功能指標比較 兩組盆底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2 兩組產婦POP及SUI發生率比較 分娩鎮痛組POP發生率為25.0%(25/100), 無鎮痛組為40.0%(40/100),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娩鎮痛組SUI的發生率為4.0%, 無鎮痛組為12.0%,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盆底支持結構的損傷或減弱可引起盆底功能障礙, 而盆底肌力、肌疲勞度和動態壓力作為衡量早期盆底功能的指標是很有意義的[6]。國內外研究顯示, 采取預防措施對降低盆底功能障礙發生率有效[7]。椎管內阻滯分娩鎮痛是正受到臨床關注, 其優點有效率高、起效快、服用方便;不良反應輕微[8];能讓產婦在意識清醒下方便其配合分娩[9]。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兩組盆底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明連續硬膜外麻醉不會對產后早期盆底功能產生損害。分娩鎮痛組POP發生率為25.0%(25/100), 無鎮痛組為40.0%(40/100),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娩鎮痛組SUI的發生率為4.0%, 無鎮痛組為12.0%,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陰道分娩可使產后早期發生盆底功能損傷, 但椎管內分娩鎮痛可降低女性盆底功能受損及POP的發生率[10]。
綜上所述, 初產婦在妊娠期間子宮受到的牽拉增大、激素水平改變對盆底的損傷是無可避免的, 但可采用連續硬膜外麻醉來減輕疼痛、縮短產程, 特別是在第二產程時能降低陰道分娩對盆底的損傷。
參考文獻
[1] 李巧, 陳敏, 王小芬, 等. 舒芬太尼復合羅哌卡因椎管內分娩鎮痛對減少產后性功能障礙作用. 中國性科學, 2016, 25(12):112-115.
[2] 張志紅, 胡孟彩, 鮑穎潔, 等. 不同待產方式對初產婦產后近期盆底功能的影響. 中國醫學創新, 2016, 13(34):12-15.
[3] 趙春楊. 鎮痛分娩對產程、分娩結局及新生兒的影響. 蘇州大學, 2016.
[4] 陳燕. 硬膜外麻醉分娩鎮痛對泌乳始動的影響.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6, 22(20):2841-2845.
[5] 王麗娜. 限制性會陰側切的臨床研究. 中國婦幼保健, 2015, 30(15):2439-2441.
[6] 麻睿駿, 葉秋玉, 章玲斌, 等. 椎管內阻滯麻醉對經陰道分娩產婦產后盆底肌功能恢復的影響. 中國性科學, 2016, 25(12):109-111.
[7] 楊力. 新產程標準在足月妊娠分娩的臨床觀察. 暨南大學, 2016.
[8] 高妍, 常征. 分娩鎮痛的進展. 河北醫科大學學報, 2009, 10(9):977-979.
[9] 柳金鳳, 周厚菊. 連續硬膜外麻醉分娩鎮痛350例臨床分析. 中國醫學創新, 2012, 9(11):34-35.
[10] 張玉春, 田艷峰. 連續硬膜外麻醉用于分娩鎮痛90例臨床分析. 中華全科醫師雜志, 2012, 11(1):83-84.
[收稿日期:2017-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