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繼承 韓雪松 沈健偉 任暉 鮑利 李春龍
【摘要】 目的 探討跟骨萬向鎖定板治療Sanders Ⅳ型跟骨關節內骨折的臨床效果。方法 30例采用跟骨萬向鎖定板治療Sanders Ⅳ型跟骨關節內骨折患者納入觀察組, 將同期30例解剖型鋼板內固定治療的Sanders Ⅳ型跟骨關節內骨折患者納入對照組。比較兩組患者解剖糾正及功能改善情況。結果 兩組患者術前B?hlers角、跟骨寬度及跟骨丘部高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足踝解剖均有改善, 術后觀察組患者B?hlers角、跟骨丘部高度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但兩組跟骨寬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末次隨訪AOFAS踝-后足評分為(89.6±7.4)分, 高于對照組的(82.2±8.1)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跟骨萬向鎖定板更符合足踝的解剖特征, 可提高Sanders Ⅳ型跟骨關節內骨折術后功能恢復。
【關鍵詞】 跟骨關節內骨折;Sanders Ⅳ型;跟骨萬向鎖定板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1.039
近年來隨著各種意外事件的發生, 跟骨骨折的發生率也逐漸增高。跟骨骨折中關節內骨折約占80%[1]。跟骨后關節面為四部分及以上骨折、移位為Sanders Ⅳ型跟骨關節內骨折, 關節損傷嚴重, 治療不當可導致關節粘連、僵硬, 是跟骨骨折中手術難度大、預后效果差, 是臨床治療難點。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月~2016年1月本院60例Sanders Ⅳ型跟骨關節內骨折患者, 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30例。觀察組中男22例, 女8例, 年齡19~52歲, 平均年齡(32.5±6.5)歲, 患者均為單側受傷(左側19例, 右側11例), 受傷原因:墜落傷14例, 車禍傷13例, 摔傷3例, 受傷至手術時間1~15 d, 平均(6.7±5.2)d。
對照組中男19例, 女11例, 年齡19~50歲, 平均年齡(31.7±
6.1)歲, 患者均為單側受傷(左側21例, 右側9例), 受傷原因:墜落傷17例, 車禍傷12例, 摔傷1例, 受傷至手術時間1~14 d, 平均(6.2±5.6)d。所有患者術前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觀察組采用跟骨萬向鎖定板治療術。術前完善X線及CT影像學資料, 明確骨折軟、硬組織損傷情況;確保患者生命體征平穩, 軟組織腫脹消退、無壞死;視情況確定手術時機。所有患者均采用蛛網膜下腔麻醉, 取側臥位, 患肢在上, 充氣式止血帶驅血, 常規消毒鋪巾。于自跟腱與腓骨長短肌之間做一延長“L”形切口, 經足背與足底相交處, 于第5跖骨底部后方1 cm終止。逐層切開皮膚, 深度至跟骨, 銳性分離時注意包括皮神經、小隱靜脈分支及時結扎。依次顯露腓骨長短肌、跟骨外側壁、跟骰關節、距下關節。掀開皮瓣, 清理骨折斷端, 解除嵌頓, 于根骨結節外側橫向鉆入4.0 mm斯氏針1枚, 通過向后下方牽引根骨復位至內側載距突骨折快, 糾正畸形, 再用1枚2.0 mm克氏針臨時固定跟骨結節與距突, 使用多枚1.5 mm克氏針臨時固定中間關節面骨塊、復位, 用“C”臂X線機透視確定復位成果后, 將整個后關節面骨塊用2~3枚可吸收棒固定, 將塑性好的萬向跟骨鎖定板置入足底, 固定結節部和后關節面螺釘, 拔除臨時固定針。沖洗傷口, 視情況留置負壓引流裝置, 逐層縫合。術后常規抗感染治療、傷口護理, 制動3周, 進行早期足趾關節功能鍛煉, 3周后拆線, 術后3個月復查骨折愈合。對照組采用解剖型鋼板內固定治療術, 跟骨接骨板于跟骨外側固定, 其余均同觀察組。
1. 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術前、末次隨訪復查時B?hlers角、跟骨寬度及跟骨丘部高度。觀察兩組患者末次隨訪AOFAS踝-后足評分。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AS8.3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觀察組術前B?hlers角(13.2±10.2)°、跟骨寬度(41.5±
2.2)mm、跟骨丘部高度(40.9±4.2)mm;末次隨訪B?hlers角(35.8±4.7)°、跟骨寬度(51.6±1.2)mm、跟骨丘部高度(47.2±1.5)mm。對照組術前B?hlers角(11.7±9.8)°、跟骨寬度(41.8±2.5)mm、跟骨丘部高度(41.2±4.5)mm;末次隨訪B?hlers角(30.6±5.1)°、跟骨寬度(51.2±1.0)mm、跟骨丘部高度(45.0±1.7)mm。兩組患者術前B?hlers角、跟骨寬度及跟骨丘部高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足踝解剖均有改善, 術后觀察組患者B?hlers角、跟骨丘部高度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但兩組跟骨寬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 2 觀察組末次隨訪AOFAS踝-后足評分為(89.6±7.4)分, 高于對照組的(82.2±8.1)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跟骨是人體最大的跗骨, 承擔人體負重的50%。跟骨解剖位置的恢復對患者踝與后足功能有重要意義。內固定術采用鋼板和螺釘等器械將骨塊固定在一起, 促進骨折愈合。傳統鋼板依靠鋼板與骨板之間的摩擦力穩定骨折, 但對關節面移位控制較差[2]。鎖定鋼板可通過鎖定螺紋, 內置支架組合穩定, 支撐關節面, 此外, 螺紋釘尾部不外漏, 降低了對局部軟組織的張力[3], 保障軟組織的血液供應及恢復。鎖定鋼板雖然解決了關節面移位問題, 但于跟骨外側附著使得螺釘較為集中, 不利于骨愈合, 且鋼板塑形時容易改變螺釘孔方向[4]。萬向鎖定鋼板可使應力分布更均勻, 在脛骨下段骨折、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治療中已經取得良好效果[5-8]。跟骨骨折中, 萬向鎖定板螺釘分布于結節部和后關節面, 應力均勻, 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復鍛煉[9, 10]。endprint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術前B?hlers角、跟骨寬度及跟骨丘部高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足踝解剖均有改善, 術后觀察組患者B?hlers角、跟骨丘部高度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但兩組跟骨寬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末次隨訪AOFAS踝-后足評分為(89.6±7.4)分, 高于對照組的(82.2±8.1)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跟骨萬向鎖定板更符合足踝的解剖特征, 可提高Sanders Ⅳ型跟骨關節內骨折術后功能恢復, 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張番, 鄭淑媛. 微創鎖定板內固定和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跟骨關節內骨折效果分析. 中國醫學創新, 2014(11):49-51.
[2] 葉生余. 跟骨關節內骨折選擇不同類型鋼板內固定治療臨床研究. 醫學研究雜志, 2015, 44(8):171-173.
[3] 張建林, 孫俊英, 葉崢, 等. 鎖定鋼板與傳統鋼板治療跟骨關節內骨折的臨床療效比較. 疑難病雜志, 2014(6):634-636.
[4] 許同龍, 顧文奇, 李壇珠, 等. 跟骨萬向鎖定板治療SandersⅣ型跟骨關節內骨折. 中華骨科雜志, 2016, 36(21):1341-1347.
[5] 李鐵軍, 孫玉花, 田愛平, 等. 解剖型帶鎖髓內釘與萬向鎖定板固定治療脛骨下段骨折的療效分析. 山西醫藥雜志, 2016, 45(22):2666-2667.
[6] 王覓格, 李炳楠, 陳躍忠, 等. 掌側入路切開復位萬向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 中華創傷骨科雜志, 2015, 17(1):87-89.
[7] 游長江, 趙云青, 胡學斌, 等. 跟骨解剖型鋼板內固定治療跟骨關節內骨折的應用分析. 中國臨床實用醫學, 2010, 4(5):85-86.
[8] 申琳, 辛景義, 闞世廉. 解剖鋼板治療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的療效分析. 天津醫科大學學報, 2011, 17(3):404-406.
[9] 嚴力軍, 廉凱. 解剖型鋼板內固定治療移位的跟骨關節內骨折 中華解剖與臨床雜志, 2010, 15(2):126-128.
[10] 阮良峰, 陳源, 馬儉凡, 等. 解剖型鈦板內固定治療跟骨關節內骨折臨床分析. 中國醫藥導報, 2011, 8(22):41-43.
[收稿日期:2017-04-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