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鑫淼
[摘 要] 事關人們收益的個人所得稅征繳問題,一直是熱點議題之一。文章對大陸分類所得稅制與臺灣綜合所得稅制進行比較,就兩地所得稅的發展歷史、稅制模式、征繳方式、稅率設計以及費用扣除標準等方面具體分析,發現目前大陸稅制存在稅制不公平、征繳方式不健全、稅率設計缺乏彈性、費用扣除標準不夠人性化等問題。借鑒臺灣稅制改革的經驗,提出大陸稅制改革建議,建立適合本地特色的分類綜合所得稅制、完善稅率征繳方式、設計更具彈性的稅率以及完善的費用扣除標準,從而不斷完善大陸個人所得稅制 。
[關鍵詞] 個人所得稅;大陸;臺灣;分類所得稅;綜合所得稅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5. 049
[中圖分類號] F810.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7)15- 0107- 04
0 前 言
事關居民個人收入以及國家稅收的個人所得稅改革是兩會的熱點議題之一。財政部長樓繼偉也多次在公開場合發表關于個人所得稅由分類所得稅向綜合所得超額累進改革的意見。目前,大陸正緊鑼密鼓的進行個稅改革方案的制訂,臺灣的綜合所得稅制不失為一個較好的參考方案。現就大陸的分類所得稅以及臺灣的綜合所得稅進行比較,以期從中吸取經驗,完善大陸個人所得稅制。
1 大陸與臺灣個人所得稅制發展歷程比較
1.1 大陸個人所得稅發展歷程
1980年頒布的《個人所得稅法》是現行個稅的雛形。該法律規定境內的外籍人士,就11類所得采用比例稅率與累進稅率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扣繳。2011年改革中調整了工資所得稅稅率結構,將超額累進稅率的第一級稅率下調,并將工資薪金的超額累進稅率級數調整,取消兩檔稅率。費用扣除標準歷經幾次調整,由最初800元上升至現在3 500元。隨著經濟發展,大陸的個稅一直不斷調整變化。新的個稅改革方案即將出臺。 1.2 臺灣綜合所得稅的發展歷程
臺灣在1955年為應對農業社會蛻變為工業社會,將分類綜合所得稅改為個人綜合所得稅,以就源扣繳、自動報繳與調查核定三方面作業,構建完整的稅制基礎。1997年為減輕稅務稽征程序,實行兩稅合一。2009年為減輕低收入稅負,特將最低三檔稅率各調低一個百分點。
2 大陸與臺灣個人所得稅制比較
2.1 稅制模式
縱觀全局,個稅的稅制模式大體分為三類,依次為分類所得稅,綜合所得稅和分類綜合所得稅。
2.1.1 大陸分類所得稅制
大陸目前采用分類所得稅制度,該稅制是以個人收入所得為基本對象,按所得性質適用比較稅率或較低的累進稅率,不合并計算。此種模式在個人取得收入時進行扣繳,稽征程序簡便,扣繳方式便捷。且此種稅制對于普通勞動收入所得的征課程度較輕,對于財產所得相對較重。但是此種稅制不符合量能原則,無法較好通過納稅實現調節社會貧富差距,實現社會公平原則。
2.1.2 臺灣綜合所得稅制
臺灣目前采用綜合所得稅制。此種稅制是指在一定金額下的所得,按不同性質適用差別稅率(即分類所得稅制);超過一定金額,合并適用累進稅率(即綜合所得稅率)。其現行稅法規定,個人就“中華民國”的十大類來源所得需先綜合計算所得總額,再依法減除免稅額與扣除額得出綜合所得凈額,最后依照累進稅率課征。
2.2 征繳方式
2.2.1 大陸分類征繳方式
大陸分類所得稅納稅義務人實行源泉扣繳和自行申報兩種方式相結合。居民納稅人工資薪金所得等以單位作為代扣代繳義務人進行扣繳并直接上繳國庫,稅務機關進行同步記錄。年薪超過12萬的工作人員應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所得稅法》規定,依法到稅務機關自行申報。但現實情況中,納稅義務人自行申報納稅的比例較小,通過中國國民年平均收入水平以及自行申報納稅額占稅收總額的比例來看,人們自行申報的納稅意識薄弱,還需進一步加強。大陸還曾出現轟動一時的毛阿敏、韋唯等明星偷稅漏稅事件,可見樹立正確納稅觀是稅務稽查機關的工作方向。大陸地區納稅范圍采用屬人加屬地原則,納稅義務人包括居民和不同居住時間的非居民,不同居住時間的非居民在收入來源扣繳上略有區別。
2.2.2 臺灣綜合征繳方式
臺灣地區綜合所得稅采用屬地原則,對“中華民國”的來源所得課稅。但值得注意是,根據《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系條例》第24條規定,臺灣地區人民有大陸地區來源所得者,應并同臺灣地區來源所得課征所得稅,但其在大陸地區已繳納稅額,準自應納稅額中抵扣。依據《香港澳門關系條例》第28條規定,臺灣地區人民有香港澳門來源所得者,免征所得稅。臺灣地區個稅繳納以家庭為單位自行申報,境外人士取得自臺灣境內的所得采取源泉扣繳方式。
2.2.3 兩地征繳方式異同
大陸采用以個人為單位進行就源扣繳,臺灣地區采用以家庭為單位按年自行申報,自核自繳。臺灣個人所得稅主要申報方式為網絡申報、郵寄申報和電話申報。而大陸年收入超過12萬元的個人所得稅申報方式主要到稅務局業務窗口辦理申報。通過網絡申報的方式也是大陸稅收工資改革的一個參考方向。實現按年申報,也能減少稅務稽征時間和成本,這點值得大陸借鑒。
2.3 稅率設計
2.3.1 大陸個人所得稅稅率
(1)工資、薪金所得,適用3%~45%的超額累進稅率。
(2)個體工商戶,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承租經營所得,適用5%~35%的5級超額累進稅率。
2.3.2 臺灣綜合所得稅稅率
臺灣綜合所得稅課稅構架為:
綜合所得總額-免稅額-扣除額=綜合所得凈額
綜合所得凈額×稅率-累進差額=結算申報應納稅額endprint
2.3.3 兩地稅負異同
現在以一個人的收入來源為工資薪金的人員為例,按收入的高中低等水平就兩地稅負進行簡單比較,見表1。
由表1列示內容可以看出,臺灣地區稅制設計對低收入群體而言稅負過大。但是大陸地區對于以薪資為收入來源的高收入群體而言,稅負過大。以200 000元為代表的畸高收入群體稅收占收入的比重竟高達37.45%,這對于高收入群體而言,是對工作熱情的打壓。
2.4 費用減免標準及退稅制度
2.4.1 大陸費用減免標準
由國家、省級政府發放的科教文衛和技術體育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獎金,轉業費復員費,國家政府發放的津貼救濟金安置費和保險賠款等一律免征個人所得稅。關于減除的規定,工資薪金所得免征額為3 500元,此外在加計1 500元費用扣除額。個體工商戶業主等費用扣除標準為42 000元/年或3 500元/月,投資者工資不在扣除之列。
2.4.2 臺灣費用減免標準
(1)納稅義務人本人及其家人免稅額基準為85 000元新臺幣/人(2012年標準),免稅額之基準,依所得水準及具體情況以及基本生活變動情形,每3年評估一次。
(2)扣除額(影響納稅義務人納稅能力之必要支出) 包含標準扣除額、列舉扣除額度和特別扣除額(納稅義務人可就列舉扣除額或標準扣除額兩者擇一減除外,并可減除特別扣除額)。
2.4.3 兩地費用扣除標準異同
根據上述列示的內容可以發現,大陸費用扣除簡單明了,臺灣地區費用扣除因家庭具體生活開支不同進行不同比例額度的扣除。臺灣在對醫藥生育以及教育學費等日常生活中必要開支進行扣除列示,體現了稅法應對經濟環境波動時的調節作用,夠人性化。值得注意是,大陸稅法中個人捐贈并沒與涉及。大陸本著對該類個人行為進行鼓勵倡導的原則,在設計稅法時應予以考慮。
3 大陸個人所得稅制度存在問題
前一章內容就兩地稅制進行比較,發現大陸稅制還有一些待完善之處。
3.1 分類稅制難以體現公平原則
大陸個人所得稅征繳程序簡便,不需要對納稅義務人有過高要求,直接在源頭進行扣繳。但是個人所得稅無法根據經濟浮動或者偶然出現的特殊境況進行調整。現實生活中,還會出現一些畸高收入者依據法律的空缺進行稅收收入微調,以達到偷稅節稅的目的。這就出現高收入高知識高避稅的三高問題。這對于普通納稅的群體而言,是不公平的。
3.2 稅收征繳方式不夠健全
目前大陸采取代扣代繳和就源扣繳的方式對于目前國情而言是不適合的,普通的工資薪金收入人群所課稅目簡單直接明了,征繳過程透明公開。所以,以工資薪金為主的群體很少有偷稅漏稅的現象。然而高收入群體因其收入來源復雜,收入金額不明了,更有部分收入是隱性收入造成偷稅漏稅嚴重。稅法規定超12萬元/年的義務人需自行申報,這部分群體收入對稅務稽查機關而言無法較為準確的核實,容易出現偷稅漏稅現象。建立健全稅收征繳方式刻不容緩。
3.3 稅率設計缺乏彈性
通過稅率表可以看出,工作月薪金收入超過80 000元的群體,稅率高達45%。如此之高的所得稅率對于積極奮斗的工作人員來說,確實是一種消極性的影響。過高的邊際稅率抑制人們工作積極性,不利于社會經濟發展。課稅項目不同及稅率不一樣為節稅避稅帶來空間。
3.4 費用扣除標準不夠人性化
因納稅義務人的生活背景不同,收入需求也不近相同。而費用扣除標準并沒有考慮到納稅義務人的特殊需求,而是適用統一標準,此舉不夠人性化。日常生活中,僅男女性別差異這一點就會對收入需求有巨大差異。
4 完善大陸個人所得稅制建議
4.1 建立適合本地特色的分類綜合所得稅制
目前財政部已經著手設計符合中國特設社會主義國情的分類綜合所得稅制度。在應稅收入核算時,筆者認為應將稅目進行調整。原本的11級稅目造成稅收計征程序復雜。如果將收入分為三類,即普通性收入,優勢性收入以及偶然性收入進行稅收計征會更方便。減少申報程序以及稅收復雜性。普通型收入即大眾群體為維持日常生活所賺取的工資薪金收入;優勢性收入是指小部分群體所占用的社會優質資源而從中獲益的收入。偶然性收入是介于兩者之間,且不經常發生的收入,該部分收入可根據具體生活案例進行稅率制定。如此一來,即可在收入來源上達到調節社會公平的目的。
4.2 完善稅收征繳方式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迅速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日益增長。互聯網成為家庭發展的主要工具。據不完全統計,平均每個家庭均可配備一臺電腦。中國義務教育的發展,使得受教育人數越來越多,受教育水平越來越高。中國16億人口中,30歲以下接受普通高等義務教育的人口高達96%。因此人們對于互聯網的使用更加得心應手。所以,建立以家庭為單位的互聯網稅務自行申報業務的基礎條件相較完備。政府目前主要工作是加快建設全網互聯信息共享建設。以家庭為單位的互聯網稅務自行申報方式的實施將指日可待。
4.3 設計更具彈性的稅率
目前現行的稅率中,邊際稅率過高,影響工作的積極性和熱情。建立符合需求的稅率是不可避免的。如上所述,將收入分為普通性收入,優勢性收入以及偶然性收入。普通型收入可以將免征額提高,設立3級差額累進稅率,但是避免邊際稅率過高。優勢性收入應該設立較多級距的稅率。邊際稅率可以相對高一些,高稅收可以調節社會公平。過高的邊際稅率也不會影響納稅義務人積極性和熱情。偶然性收入,可以依據銷售人的優勢性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以及房屋來源等作為具體參考信息,量能課稅。因此,對于偶然性收入,制定稅收計量標準或許較為困難,但并無不可能。
4.4 建立完善的費用扣除標準
眾所周知,中國各地域,各城市之間有差距。因此,在完善費用扣除標準的時候應該考慮這些問題。同樣是年輕人,在北上廣等一線大城市的基礎花費有可能是特困地區的2~3倍,因此在基礎生活扣除標準上應根據生活地區城市的差異區別對待;其次,各地區人均收入水平也不盡相同,所以在免征額上工資薪金免征額的扣除上也應區別對待。依據現有城市劃分標準,建立新的城市稅收標準是有必要的。此外,費用扣除標準可依據人民收入水平,生活消費水平等每幾年進行微調,更有利于家庭應對經濟發展中的波動。
5 結 語
總之,大陸個稅的目的是調節社會公平,增加財政稅收,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由于現在經濟運營情況比建設初期更為復雜,導致分類稅制在實施期間存在一些問題,更甚者竟有人利用稅法空缺,進行偷稅漏稅等行為。這樣一來,不僅沒有實現設立個人所得稅本身的目的,反而助長歪風邪氣滋生。因此,應加大個稅體制改革力度,從現實國情出發,從具體細節出發,使個稅不斷健全完善。讓個人所得稅在一條康莊大道上前行,為社會公平健康發展貢獻力量。
主要參考文獻
[1]楊斌.中國稅改論辯[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
[2]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稅法[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3]李清文.大陸個人所得稅與臺灣綜合所得稅的比較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05.
[4]潘明星,張大偉.海峽兩岸個人所得稅制比較研究[J].當代財經,2008 (1).
[5]黃玉英.大陸與香港、臺灣地區個人所得稅比較及分析[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7 (6).
[6]財政部稅政司.我國個人所得稅基本情況[EB/OL].http://www.mof.gov.cn/zhuantihuigu/zhongguocaizhengjibenqingkuang/gerensuodeshuizi/200906/t20090619_169579.html,2009-06-18.
[7]財政部稅政司.2009 年稅收收入增長的結構性分析[EB/OL].http://szs.mof.gov.cn/zhengwuxinxi/gongzuodongtai/201002/t20100211_270
552.html,2010-02-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