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摘 要] 保障性住房是一項重大的民生工程,政府必須承擔保障房的建設責任。然而,在實踐過程中,保障房政策的制定方與執(zhí)行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存在利益沖突,進而產生博弈。通過構建兩者的混合策略博弈模型,結果表明,擴大地方政府享有的效用比例、增大懲罰系數(shù)和減小監(jiān)督成本是模型得解的關鍵,也是推動保障房建設的關鍵。
[關鍵詞] 保障性住房;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博弈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7. 099
[中圖分類號] D6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7)17- 0206- 04
0 引 言
保障性住房(以下簡稱保障房)是國家專為住房困難的中低收入人群提供的一類住房, 其實質是政府通過轉移支付實現(xiàn)社會收入的再分配,從而縮小貧富差距,維持社會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1]。針對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在保障房建設中的行為研究,譚羚雁等采用案例分析法,并引入政策網(wǎng)絡理論,發(fā)現(xiàn)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關系是影響保障房政策執(zhí)行及其結果的重要因素。目前,通過構建博弈模型來找到促使地方政府推動保障房建設方法的文獻較少。本文從分析中央和地方政府在保障房建設中各自追求的利益目標出發(fā),構建混合策略博弈模型以找到促使地方政府積極推進保障房建設的方法,以期為推動保障房建設提供有益參考。
1 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利益目標
中央政府以改善民生,推動社會和諧發(fā)展為目標。首先,實施保障房政策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改革開放近40年來,我國居民的整體居住水準有了顯著提高,但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仍然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所謂安居才能樂業(yè),民生問題涉及生活的各個方面,而住房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求。其次,實施保障房政策是調控房地產市場的重要工具。在我國,40個產業(yè)中有39個產業(yè)與房地產業(yè)有關聯(lián),由此可見,房地產業(yè)在國民經濟中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產業(yè)。因此,中央政府對保障房建設持積極態(tài)度。
地方政府以追求當?shù)亟洕焖侔l(fā)展和提高政績?yōu)槟繕耍ǔ⑹找媾c成本的比率作為自身的行為準則。在當前的政策體制下,地方政府缺乏執(zhí)行保障房政策的積極性。究其原因,一是保障房建設缺乏穩(wěn)定的資金來源。地方政府承擔著保障房建設的重任,包括土地的供給、拆遷和大部分建設資金的籌集,中央政府只給予少量補助,因而使地方政府在財政支出上陷入困境。二是保障房建設抑制當?shù)胤康禺a的投資需求。三是保障房建設削減地方的財政收入。因此,地方政府對保障房建設持消極態(tài)度。
2 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博弈模型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得出,就保障房建設對地方政府追求的利益而言是相對不利的,因此地方政府對保障房建設持消極態(tài)度;就中央政府而言,保障房建設對于改善民生,推動社會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是十分有利的,因此中央政府對保障房建設持積極態(tài)度。所以,在保障房建設中,二者之間因目標不一致而產生利益博弈。本文通過構建博弈模型分析二者之間的關系,以找到解決方法,進而推動我國保障房的建設。
2.1 假設條件
(1)地方政府以增加地方財政收入為目標,而中央政府以改善民生、提高社會福利為目標。
(2)中央政府的行為:監(jiān)督與否;地方政府的行為:積極或怠惰推進保障房建設。
(3)中央政府在監(jiān)督過程中能及時有效地發(fā)現(xiàn)地方政府的怠惰行為。
2.2 模型建立
變量解釋:
(1)G為中央政府關于保障房建設的政策。
(2)β為地方政府積極建設保障房所帶來的總效用系數(shù),則地方政府積極建設時的總效用為βG。
(3)μ為地方政府怠惰推進保障房建設時所得額外效用系數(shù),額外效用如地方政府怠惰推進保障房建設而積極發(fā)展商品房時,所獲得的土地出讓金、稅金等。
(4)θ為中央政府在保障房建設中享有的效用比例,則地方政府為(1-θ),θ∈[0,1]。
(5)λ為地方政府怠惰保障房建設的程度值,則地方政府因怠惰保障房建設獲得的效用為μλG,λ∈[0,1]。
(6)ε為地方政府怠惰推進保障房建設時,中央的效用損失與地方的怠惰程度值的相關系數(shù),ελG記為中央政府的效用損失。
(7)為中央政府在監(jiān)督過程中發(fā)現(xiàn)地方政府沒有積極推進保障房建設而給予地方政府所得額外效用的懲罰系數(shù)。
(8)為中央政府對保障房建設過程進行監(jiān)督的成本。
根據(jù)以上假設條件,二者之間的博弈效用矩陣見表1。
2.3 模型求解
根據(jù)以上構建的模型,從地方政府一方來看,若中央政府對其進行監(jiān)督,則其最佳選擇為積極建設保障房;如果中央政府不對其進行監(jiān)督,則其最佳選擇為怠惰建設保障房,地方政府會依據(jù)中央政府監(jiān)督與否選擇最佳策略。從中央政府一方來看,若地方政府積極建設保障房,則其最佳選擇是不對地方政府進行監(jiān)督;若地方政府怠惰建設保障房,則其最佳選擇是對地方政府進行監(jiān)督。由此可見,上述模型沒有唯一的均衡解,因此需要求解其混合策略納什均衡。均衡解與地方政府選擇積極建設保障房的概率(P)以及中央政府選擇監(jiān)督地方政府概率(Q)有關,本文將求解最佳的概率和均衡時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各自的效用。
2.3.1 求解最佳的P
假設地方政府積極建設保障房概率(P)已經給定,中央政府進行監(jiān)督與否的效用分別為C1、C2,則:
當中央政府進行監(jiān)督與否的效用無差異時,就得到博弈均衡時地方政府積極建設保障房的最佳概率。即當C1=C2時,求解最佳的P,通過計算可以得到最佳概率P:
2.3.2 求解最佳的Q
假設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進行監(jiān)督的概率(Q)已經給定,地方政府積極和怠惰建設保障房的效用分別為L1、L2,則:endprint
地方政府積極與怠惰建設保障房的效用無差異時,就得到博弈均衡時中央政府進行監(jiān)督的最佳概率。即當L1=L2時,求解最佳的Q,通過計算可以得到最優(yōu)概率Q:
3 完善保障房建設的建議
根據(jù)對以上博弈模型的分析結果并結合我國的現(xiàn)實情況,對完善保障房建設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中央政府讓利于地方政府。若中央政府率先出臺相關的支持地方政府推進保障房建設的實利政策,不僅能讓社會各界看到中央政府推進保障房建設發(fā)展的決心,而且會減少地方政府推進保障房建設的阻力。
第二,完善住房保障政策的相關法律體系。目前,雖然中央政府已經頒布了多項政策來推進保障房建設的實施,但由于這些政策都尚未形成完善的法律體系,地方政府難免會有所怠慢。因此,中央政府應當盡快完善保障房政策的相關法律體系,以法律的強制性規(guī)范我國的住房保障政策。
第三,優(yōu)化現(xiàn)行的政績考核體制。我國的政績考核體制是地方政府對保障房建設持消極態(tài)度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將能否改善民生作為衡量政府績效的指標,地方政府對建設保障房的態(tài)度會大有改觀。一定程度上,我國政績考核體制的缺陷推動了地方政府的變通政策的行為,使執(zhí)行保障房政策的理想與現(xiàn)實背道而馳。所以,中央政府應當優(yōu)化現(xiàn)行的政績考核體制,考慮如何將民生問題納入體系之中,以激勵地方政府積極參與民生工程的建設。
4 結 語
保障房建設是關系民生問題的重大工程,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應當以人為本,借鑒國外成熟的經驗,協(xié)同推進保障房建設,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
主要參考文獻
[1]譚禹.委托—代理視角的保障性住房政策地方執(zhí)行阻滯分析[J].城市發(fā)展研究,2014,21(12):31-37.
[2]譚羚雁,婁成武.保障性住房政策過程的中央與地方政府關系——政策網(wǎng)絡理論的分析與應用[J].公共管理學報,2012,19(1):52 -63.
[3]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4]陳慧穎,白清春.淺談“保障性住房”建設[J].遼寧建材,2010(5):58-59.
[5]劉水杏.房地產業(yè)與相關產業(yè)關聯(lián)度的國際比較 [J].財貿經濟,2004(4):81-87.
[6]董帥,包紅霏,李勇.美國的保障性住房制度及其借鑒[J].遼寧經濟,2012 (12):46-47.
[7]梅建明,熊珊.保障房建設中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行為選擇——基于混合策略博弈視角[J].行政事業(yè)資產與財務,2013 (13):41-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