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小可++林海++廖敏慧
[摘 要] 微信公眾平臺作為信息技術領域涌現的一個新生事物,為教育領域帶來了新的契機。針對現有教學中存在的教學課時少、企業導師難以融入教學、學生“手機控”、“低頭族”、學習興趣不高、師生課內外互動少、缺乏個性化學習與指導等問題。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個性化學習理論和移動學習理論等指導下,充分挖掘微信公眾平臺的教學功能,構建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O2O教學模式,探索高職移動學習路徑,旨在為高職領域信息化教學相關研究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 微信公眾平臺;移動學習;O2O教學;微信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5. 097
[中圖分類號] G4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7)15- 0221- 03
1 前 言
智能手機的普及,移動社交網絡的興起,這為教育信息化從“E-learning(數字學習)”到“M-learning(移動學習)”的轉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移動學習(Mobile learning)是指學習者在自己需要學習的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無線移動設備和無線通信網絡、國際互聯網以及多媒體技術獲取學習資源、與他人交流、進行學習的一種學習方式。如何將移動學習與傳統課堂學習融合,實現學習效果的最優化,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微信公眾平臺是騰訊公司于2012年8 月推出的一項微信訂閱服務,主要面向名人、政府、媒體、企業等機構推出的合作推廣業務。微信公眾平臺與微信既一脈相承又各有千秋。微信主要是通過手機客戶端進行點對點交流,而微信公眾平臺僅支持電腦端登錄,對消息進行管理與共享,從而實現一對多的交流與互動。大學生對微信的黏度高,安裝率高,其他APP會有被卸載的可能,故而微信成為移動學習的首選工具。
針對現有教學中存在的教學課時少、企業導師難以融入教學、學生“手機控”、“低頭族”、學習興趣不高、師生課內外互動少、缺乏個性化學習與指導等問題,微信公眾平臺的出現為這些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新的可能。本文提出基于微信公眾平臺與微信,開展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O2O移動學習新模式。所謂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是電子商務的術語,又稱離線商務模式,指線上營銷和購買帶動線下經營和消費。而在本文中,創造性構建將Online的移動網絡學習與Offline的課堂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如何將微信公眾平臺、微信有效地應用于移動學習領域,開展線上線下(O2O)聯動教學,這是本文重點解決的問題。
2 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O2O模式構建
筆者研究和剖析了多個移動學習的教學設計模型,根據ADDIE和ASSURE兩種教學設計模式,并借鑒連紅提出的移動學習教學設計模式和黃榮懷[4]提出的MLADM模型,構建了一個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O2O教學模式,如圖1所示。該模式由學習者特征分析和教學情境分析、移動學習資源的設計與開發、微信教學平臺的搭建、移動學習教學策略的設計、教學活動的實施和移動學習成果的評價六個環節組成。
2.1 學習者和教學情境分析
(1)分析是否需要整合微信公眾平臺和微信進行移動學習。
(2)分析學習者進行移動學習的硬件和軟件條件,比如智能手機或是平板電腦,學習者移動端微信的安裝情況,學習者對于微信的粘性和活躍度,學習環境的WiFi或是數據流量。
(3)分析學習者對基于微信教學平臺進行輔助學習的認知和接受態度,比如查看微信推送分享信息的頻率。
(4)分析影響移動學習的外部環境,比如網絡安全。
2.2 移動學習資源的設計與開發
(1)在新型移動學習模式中,要實現微信公眾平臺、微信與學校課堂學習環境的融合,首先需要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對現有E-learning的學習資源從結構和內容方面進行解析與歸類。從中分揀出適合進行移動學習的學習資源模塊,重點將實踐性強的應用型知識進行重新設計并整合轉換至微信公眾平臺。
(2)根據學生對移動學習內容的媒體形式,師生、生生互動、學生的單次學習活動時長等,設計和開發移動學習資源。
(3)安排課程時間表,設計項目任務的預期學習成果,制定成果的考核標準和載體形式。
2.3 微信教學平臺搭建
(1)微信公眾號的注冊,訂閱號、服務號和企業號的選擇。微信公眾平臺提供了一系列的教學支持,可用于課前預習、課后學習、課程考核、課外訓練等環節,主要包括個人信息設置功能、社交功能、管理功能、數據統計功能等四個類別。
(2)微信群的建立和維護。
(3)微信朋友圈、微社區的互動管理。
2.4 移動學習教學策略的設計
微信公眾平臺支持下的O2O移動學習模式主要以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和個性化學習理論為基礎,采用自主學習、合作/協作學習、發現學習和自我調節學習教學策略。
(1)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強調“既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突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即要“主導—主體相結合”。微信公眾平臺為教師提供了組織學習、發布信息的真實情境,為學生提供了1對1或1對多的問題解答、推送個性化課程等服務,不但保證了教學內容的質量,也加強了學生與教師的溝通交流,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個性化學習理論。該理論強調“學習過程應針對學生個性特點和發展潛能而采取恰當的方法、手段、內容、起點、進程、評價方式等”。可根據學生的留言,1對1回復和交流,也可根據學生學習水平進行分組,推送符合其學習水平的學習內容;學生可利用微信群、微信朋友圈、微社區將課程內容進行分享,與同學、學校教師、企業指導老師形成學習共同體,共求進步。endprint
2.5 教學活動的實施
微信公眾平臺支持下的教學活動通過與傳統課堂教學相結合,形成時間、空間、主體、任務分配等多個維度的契合,包括課前預習、課堂教學、課后復習的契合,課內理論講授與課外實踐訓練的契合,課程平時考核與課程試卷測驗的契合等。
課前主要是知識技能的傳遞。學校教師和企業導師根據教學目標要求和教學進度安排,利用微信公眾平臺推送完成項目任務的相關學習資料,組建學習小組,促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獲取相應的基礎技能,為課中學習的有效開展奠定基礎。
學生在課前學習完成后填寫“學習成果評價表”,通過此表考核學生課前學習成效,督促學生課前學習的同時,讓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
課中是知識技能的內化過程,是課前的延伸和升華。主要以教師的講授與學生實操為主,通過針對性的進行知識精講,面對面的進行答疑解惑和實訓任務的深入指導,到預期學習目標。
課后是知識技能的鞏固和拓展環節。教師可以將微信教學平臺作為師生互動的“第二課堂”,教師不但可以上傳課程學習內容,還可以上傳一些有利于學生視野拓展、素質提升的圖文、視頻等,尤其是企業導師,不定時的給學生傳達一些市場需求、學科動態等,進一步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這樣可以促進師生間交流,幫助教師更好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更好的提升培養學生的質量。
學生課前自主學習和課后作業完成階段,利用微信公眾平臺自動回復功能智能的解決常見問題,如若不能,可通過微信私聊、微信群聊、微信朋友圈、微社區向學校教師、企業導師或是其他學習者尋求幫助,實現了師生、生生學習互動。
2.6 移動學習成果的評價
移動學習成果的評價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學習過程評價。主要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小組協作能力、微信公眾平臺和微信群的活動表現,如提問次數、查詢頻率、自我評價、閱讀效果等的量化統計分析。
(2)課程考核評價。課程考核評價是通過紙質試卷與上機操作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評價,紙質試卷主要考查學生對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五個層次進行評價,上機操作主要是指每個任務單完成情況進行評價。
(3)活動組織評價。課程結束后,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的形式,了解學生對該課程的興趣與滿意度,收集教學反饋,進行教學反思。
3 結 語
本文構建的O2O教學模式,將微信公眾平臺、微信朋友圈、微信群聊、私聊、微社區等應用到課堂,一定程度解決了手機入侵課堂的問題,上課聚精會神聽課的多了,參與課堂與課下討論的多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了,該模式的應用對教師而言是教學設計和教法實踐的有益嘗試,對學生而言則是新的學習模式的體驗,在教育教學改革中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主要參考文獻
[1]孫耀庭.移動學習和移動服務的實踐與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08(8):68-70.
[2]徐梅丹,蘭國帥,張一春,等.構建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混合學習模式[J].中國遠程教育,2015(4):36-42.
[3]連紅.移動學習中教學設計模式的研究[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08(1):65-67.
[4]黃榮懷,王曉晨,李玉順.面向移動學習的學習活動設計框架[J].遠程教育雜志,2009(1):3-7.
[5]唐小蘭,劉英菊.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在無機及分析化學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大學化學,2016,31(7):34-38.
[6]李廣,姜英杰.個性化學習的理論建構與特征分析[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版,2005(3):152-15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