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晶
【摘要】 目的 探討綜合護理干預對老年冠心病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影響。方法 9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各49例。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綜合護理干預, 對比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焦慮、抑郁情況和護理滿意度。結果 干預, 兩組患者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兩組患者SAS、SDS評分均低于干預前, 且研究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滿意度為97.96%, 對照組滿意度為85.71%, 研究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老年冠心病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 能夠有效改善其焦慮、抑郁情緒, 促進其康復, 提升護理滿意度, 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 綜合護理;冠心病;抑郁;焦慮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3.094
冠心病是較為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 在冠心病患者治療過程中除了合理用藥外, 還要做好相關護理工作, 通過有效的護理可緩解患者心理壓力, 并控制其焦慮及抑郁情緒, 有利于患者康復[1]。基于此, 本院對2016年1月~2017年1月間收治的4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采取了綜合護理干預, 取得了一定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間收治的9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為臨床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2]:入選患者均符合WHO冠心病相關診斷標準, 年齡≥60歲, 患者及其家屬對本研究已經知情, 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2]:存在嚴重心律失常者;存在嚴重意識障礙或精神障礙者;存在其他器性質病變或惡性腫瘤者。將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各49例。研究組中男27例, 女22例, 年齡61~77歲, 平均年齡(68.4±5.1)歲, 病程2~13年, 平均病程(6.7±2.4)年。對照組中男25例, 女24例, 年齡60~78歲, 平均年齡(67.1±4.9)歲, 病程1~11年, 平均病程(6.4±2.1)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 包括病情觀察、飲食指導、休息指導及對癥治療護理等。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綜合護理干預, 具體如下:①認知干預。患者入院后, 護理人員要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 并耐心傾聽患者訴說關于各類癥狀的感受。對于患者存在的問題進行細心講解, 使其能夠科學地認識自身病情。再向患者介紹冠心病特征、病因、病理時盡可能采取通俗易懂的言語, 讓患者能夠更好地了解冠心病及相關注意事項。②心理護理。部分患者由于性格原因, 再加上年齡偏大, 且對自身病情了解不夠, 容易出現負面情緒及心理波動, 進而導致焦慮、抑郁。在冠心病患者護理過程中, 護理人員要密切觀察患者言行舉止, 從而掌握患者的心理變化。通過勸導、鼓勵、支持、解釋、暗示等方法來緩解患者心理壓力。在護理實施過程中, 要給予患者充分尊重, 要相信患者主訴的痛苦, 并進行開導, 以此來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③運動指導。患者康復期間可鼓勵并指導患者進行緩和運動, 如散步、太極等。通過規律性的運動改善患者心肌收縮能力及血流微循環, 并擴張冠狀動脈, 促進患者恢復。同時, 要注意控制患者運動量, 當患者存在出汗、呼吸次數增多, 并感到輕度勞累時, 就需要停止運動, 適當休息, 避免運動過度。④用藥護理。由責任護士監督患者用藥, 促使其按醫囑用藥。患者用藥期間, 以通俗的言語向其闡述藥物作用機制及不良反應等, 并讓患者意識到規律用藥的重要性。一旦發現其用藥不合理, 要及時提醒并糾正。同時, 要對患者家屬進行用藥指導, 讓患者家屬也能夠監督患者合理用藥, 以保證治療成效性 [3]。⑤出院護理。患者出院后, 定期對其進行電話隨訪, 并建立個人檔案, 持續觀察患者病情控制情況, 并囑咐患者定期復查, 根據患者實際狀況給予建議, 讓患者能夠維持良好的身心狀態。
1. 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①采取SAS、SDS對患者干預前后抑郁、焦慮情況進行評價, 分數愈高, 說明抑郁、焦慮愈嚴重[4]。②采取本院自制調查問卷對患者滿意度情況進行調查, 調查問卷共10項內容, 每項各10分, 統計項目總分。問卷評分>85分為十分滿意, 問卷評分為60~85分為較為滿意, 問卷評分<60分為不滿意。滿意度=(十分滿意+較為滿意)/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AS、SDS評分比較 干預前, 兩組患者SAS、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兩組患者SAS、SDS評分均低于干預前, 且研究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滿意度情況比較 研究組十分滿意29例, 較為滿意19例, 不滿意1例, 滿意度為97.96%;對照組十分滿意20例, 較為滿意22例, 不滿意7例, 滿意度為85.71%。研究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冠心病發病周期較長, 患者長期受病情影響, 其心理壓力會愈來愈大, 逐漸會產生焦慮、抑郁等情緒。相關研究表明, 約40%的住院冠心病患者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抑郁及焦慮情緒, 特別是老年冠心病患者較為顯著[5, 6]。抑郁及焦慮情緒會促進患者機體交感神經興奮, 并刺激腎上腺素、腎上腺皮質基礎分泌 [7]。受此影響, 冠心病患者會出現心率加快, 容易引起心律失常[8]。與此同時, 腎上腺素的釋放會促進血管收縮, 導致血壓升高, 使得心肌耗氧量提升, 可能會誘發心肌梗死, 會加重患者病情[9]。通過綜合護理干預, 能夠讓老年冠心病患者對自身病情具備更合理的認知。良好的認知水平有利于患者保持積極的態度配合治療, 可進一步提升整體治療效果。同時, 綜合護理干預過程中, 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能夠有效緩解患者心理壓力;運動指導能夠促進患者心功能恢復;用藥護理能夠讓患者按醫囑用藥, 提升藥物治療成效;出院護理可實現患者病情持續性觀察、指導, 有利于患者康復[10]。本研究結果顯示, 干預后, 兩組患者SAS、SDS評分均低于干預前, 且研究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對老年冠心病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 能夠有效改善其焦慮、抑郁情緒, 促進其康復, 提升護理滿意度, 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 常海燕. 綜合護理干預對老年冠心病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臨床效果研究. 熱帶病與寄生蟲學, 2015, 13(1):43-46.
[2] 徐文華. 老年冠心病患者應用綜合護理干預對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 大家健康(學術版), 2015, 9(15):189.
[3] 曹茜, 羅惜. 舒適護理模式對老年冠心病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影響分析. 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15, 3(36):118-119.
[4] 孫虹宇. 心理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焦慮和抑郁情緒的影響分析. 現代醫藥衛生, 2012, 28(19):2929-2930.
[5] 胡文亞. 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焦慮抑郁狀態及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 吉林醫學, 2012, 33(3):649.
[6] 陳巧玲, 陳彩風. 冠心病患者系統護理干預對焦慮抑郁狀態的影響分析. 遼寧醫學雜志, 2015(6):356-358.
[7] 孫素潔. 系統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焦慮抑郁狀態的影響. 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15, 3(14):158-159.
[8] 姚媛芝. 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影響. 心血管病防治知識, 2014(7):118-119.
[9] 吳玉玲, 葉惠堅. 系統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焦慮抑郁狀態的影響. 齊魯護理雜志, 2012, 18(18):79-80.
[10] 付秀珍. 系統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焦慮抑郁狀態的影響. 中國民康醫學, 2015, 27(22):109-110.
[收稿日期:2017-04-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