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 燁
國外如何保護個人征信
文/肖 燁

美國是當今世界上征信業最發達的國家,在美國保護個人信用權益的成文法律中,最重要的就是《公平信用報告法》,該法從信用報告使用目的、信用報告機構和用戶的義務、消費者的權利及法律責任等方面做了詳細規定。為了保護消費者的信用權益,該法規定提供信用報告的用途僅限于信貸、保險、雇傭、獲得政府許可證、涉及同消費者進行商業交易的其他合法商業需要等5種情況。同時法律賦予消費者對個人信用信息的知情權、接觸權、更正權、維護權和保密權。對違反規定的行為,聯邦貿易委員會有權宣布其為不正當或欺騙性行為,責令停止侵權。
歐洲征信業發展較早,歐洲各國征信市場發展程度和發展模式有所不同,但由于《歐共體個人數據保護協定》和《歐盟個人數據保護指令》的出臺,又使歐洲各國的征信立法在立法模式和立法基本原則上具有相似性。歐盟先后出臺了《有關個人數據自動化處理的個人保護協定》《保護隱私及跨國交流個人資料準則》《歐盟個人資料保護指令》等相關文件法規,歐盟國家的立法價值取向十分明確,更加關注對個人隱私的保護。
英國與征信有關的法律主要是 1998年《數據保護法》和1974年《消費信用法》,1998年修訂后的《數據保護法》引入了歐盟《數據保護指令》的要求,對涉及個人的信息處理進行了新的規定。規定只有為特定和合法的目的,才能持有個人數據;必須采取安全措施,以防止個人數據未經許可而被擴散、更改、透露或銷毀;對于遺失、毀壞有關數據,或者未經許可而透露有關數據的,數據主體有權請求賠償。通過一系列法律規制,平衡了征信部門、服務機構以及個人的權利與義務,確保了征信信息的客觀性和準確性。
亞洲各國的征信市場發展水平差異較大,政治、文化和法律環境各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征信法律體系。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以日本、新加坡為代表的分散立法模式;另一類是以韓國、印度、泰國為代表的專門立法模式。
日本的征信立法主要針對個人數據保護。對于政府部門,日本分別出臺了《與政府機關保有的計算機所處理的個人信息保護有關的法律》和《信息公開法》;對于非政府部門,日本出臺了《個人信息保護法》。《個人信息保護法》以個人信息的正當處理為核心,還規定獲取個人信息后,除事先已經公開其使用目的外,必須盡快通知本人或公開其使用目的;必須努力保持個人數據準確且及時更新,必須采取必要且恰當的措施,防止所處理的個人數據遺漏、缺失或毀損。同時引入了政府認定的民間個人信息保護團體,利用民間團體的力量為個人信息保護提供進一步的保障。
韓國的征信立法,一方面制定了嚴格保護信用信息的法律制度,如1995年頒布的《信用信息使用及保護法》,對征信業進行了全面具體而明確的規范。另一方面,又區分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的不同情況,鼓勵信用信息的公開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