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向兵
“大國工匠”中“大”的內涵及價值
文/劉向兵

“大國工匠”首先是工匠,來自具備工匠精神的群體。綜合來看,工匠具備高超技藝和精湛技能,對產品品質持之以恒地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與極致,以嚴謹、負責、專注、細致、敬業等作為終生的職業操守和價值追求。同時,“大國工匠”又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工匠,他們是工匠群體中的特殊成員,這種特殊體現在“大”字上:大國夢、大時代;大情懷、大擔當;大創新、大創造。
“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明確了實現由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型的時間表。因此,“大國工匠”首先是與大國有關,與大國崛起、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偉大時代緊密相連,與工業、農業、科技、文化、醫療、國防、軍工等領域的重大項目、攻關工程緊密相連。山西省十大技術創新能手、山西省勞動模范、全國技術能手、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長治清華機械廠數控銑工韓利萍,20多年鉆研機床操作、工藝編程、刀具工裝技能,將自己加工的關鍵零件相繼用在長征系列火箭發射平臺上,穩穩地將“神舟”系列飛船、北斗衛星、“天舟貨運飛船”送上太空。北方重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特種機械廠“鏜工大王”戎鵬強,負責對火炮身管內膛進行精鏜,保證火炮直線度、確保火炮打擊精度,他的“超長小口徑管體深孔鉆鏜”操作法破解了高壓釜出口偏難題,填補了國內空白。中車集團大連機車車輛廠的高級技師毛正石,30年潛心鉆研、苦苦求索,攻克了鑄造戰線上一道道技術難關,成為了精雕國際標準的鑄造大師、行業技術權威,為國家爭了光。還有理發師聶鳳,通過6年的刻苦訓練,2015年在世界技能大賽上作為中國的唯一代表,一舉奪得美發行業冠軍,實現中國美發行業零的突破。可見,大國崛起、民族復興是“大國工匠”涌現的時代背景、時代呼喚,“大國工匠”是矢志報國、勞動托起中國夢的時代先鋒。
“大國工匠”們行業不同,專業不同,崗位不同,但有著鮮明的共同之處,就是艱苦奮斗、淡泊名利、心有理想、身懷絕技,以其工匠精神、家國情懷、聰明才智、敬業勤勉和無私奉獻,在本行業和領域擔大任、干大事、成大器、立大功。“中華技能大獎”“全國技術能手”等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三院33所首席技師鞏鵬,用1萬多個日日夜夜的堅守,追逐自己的航天強國之夢,用高超的手工技藝,解決了九三閱兵六型導彈制造中的關鍵技術問題;故宮博物院書畫修復師單嘉玖在工作的38年里,通過“望聞問切”,讓珍貴的古代書畫作品的生命得以延續,經她手修復的古畫有近200件,耗時最長的需要一年,最短也要3個月。還有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剪壇十把金剪刀”獲獎者、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高少萍“剪紙外交”的故事——2015年10月,在我國與不丹國關于邊境談判的最后一站漳州站,當地舉辦了一場文化藝術盛宴,高少萍手握剪刀,飛龍走鳳,載歌載舞,3分鐘時間剪出3米長的絲綢剪紙作品“吉祥如意圖”,送給使團團長,使其真切認識到中國人心靈美、文化美、藝術美,使隨后的最后一場談判很快就邊界具體問題達成了更多共識。可見,“大國工匠”不僅是技藝精湛、專注敬業的人,而且也是富有深厚情懷和使命擔當的人。
如果只是循規蹈矩、堅守規矩、傳承技藝,足以成為一名好工匠,但“大國工匠”們往往又能在堅守中創新,在傳承中創造。株洲冶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鋅電解廠電解精煉工柳祥國,在22年的工作生涯中一次次攻克鋅電解工序技術難關,為企業降低能耗、提高效益、節約資源做出了突出貢獻,他總結提煉的30多項創新成果,為企業總計創效 1.2億元,從而榮獲2016年“中華技能大獎”——技能人才領域最高的政府獎項,獲獎者被譽為“工人院士”。
另一位“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北重集團液壓機械廠技術工人、中國兵器集團首席技師鄭貴有攻克了3.6萬噸黑色金屬垂直擠壓機的主油缸維修時機械加工的技術難題,以他名字命名的“鄭貴有超大口徑重載液壓缸缸體加工法”被編入《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創新競賽成果薈萃》。全國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者、原勝利油田東辛采油廠采油高級技師代旭升,在“原油不落地、污水不外排、廢氣不上天、熱能不擴散”等核心技術上矢志鉆研,先后完成獲獎革新成果68項,其中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37項(自主完成15項),省部級成果6項(自主完成4項),累計創經濟效益約1億元;特別可貴的是,代旭升還創辦了“工人技術創新協會”,帶領大家一起創新。可見,勇于創新、勇攀高峰是“大國工匠”的又一價值追求和精神印記。
因此,從技術層面看,“大國工匠”可謂千千萬萬工匠中的專家、院士,工匠中的技能先鋒、創新群體,是從“中國制造”發展到“中國創造”“中國智造”的技術引領者,是大國崛起、民族復興偉大使命的重要擔當者;從精神層面看,“大國工匠”可謂千千萬萬工匠中的勞模、英雄,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傳承者、弘揚者,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集中體現者。他們不僅是工匠群體學習的榜樣,也應是全社會褒揚、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