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云龍
念好棚室經濟致富經
文/馬云龍

劉麗萍是友誼農場第七管理區一站一名女職工。1997年她開始種植棚室蔬菜,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目前,她已從當年一個小棚菜種植戶發展成為一個擁有溫室2棟,冷棚22棟,年收入七八萬元的棚室經濟大戶。
她出生在一個貧苦的家庭里,從小就看到了父親為了養活這個家而付出的艱辛,同時她也學到了踏實苦干、堅韌不拔的精神。1997年,她結婚后,她和丈夫種植了兩坰地,又養了幾頭豬,到年底,實現了“雙虧”,這對她這個本不富裕的家,無疑是雪上加霜,這時,她看到幾家鄰居種植蔬菜大棚,小日子過的紅紅火火,她便拿定了主意,把點子打在了棚室蔬菜種植上,通過自己的奮斗,開辟家庭經濟增長點。她的想法得到了丈夫的一致贊同,1998年,她和丈夫借錢買回了兩棟大棚,并蓋起了一棟溫室大棚,在棚里栽上了黃瓜、柿子等蔬菜,到年底一算帳,純掙了8000多元。也就是從這一刻起,拉開了發展棚室蔬菜業的序幕,也使她正式走上了以蔬菜種植為主的致富之路。在以后的幾年里,她不斷擴大種植規模,2000年她貸款買了三棟大棚,2008年又買了五棟大棚,滾雪球一樣有了十棟大棚,年收入也由當初的7、8千元提高到了3、4萬元。這期間,可以說她歷盡了千辛萬苦,飽嘗了酸甜苦辣,即有失敗的悲傷,又有成功的喜悅,畢竟路是人走出來的,她成功了。2010年,她所住的小七隊由于整體拆遷,正趕上管理區為解決拆遷戶居住問題,在一站新建了蔬菜園區,她在園區購買了大棚,把家搬到了一站。如今,她共擁有暖棚 2棟,冷棚20棟,固定資產達6萬多元,初步形成了規模。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話一點不假,在開始種植的幾年時間中,她有著一段不為人知的辛酸史。由于技術上的生疏,結出的黃瓜,不是歪歪扭扭,就是有疤瘌癤子,品質不行,到市場上一擺,顧客們盡是搖頭,產品更是賣不上好價錢。為了解決這一難題,那幾年里她一直是學習、學習、再學習。一是加強科學文化知識學習。近年來,她后購買了《棚室蔬菜栽培技術》《初春棚室蔬菜苗期管理》、等書籍、光盤,自費訂閱了《科技報》等報刊雜志,增長了知識,提高了技術。并托從外地買回來一些本地買不到的棚室蔬菜種植、管理等方面的書籍、光盤,邊看、邊學、邊實踐。二是參加農場、管理區的有關培訓,學習棚室蔬菜種植、管理新技術。學習中,用理論聯系實際,把掌握的技術實用到育苗、移栽、防治病蟲害等、溫濕度管理等各個環節,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三是經常到其他棚室種植大戶家了解生產情況,交流生產經驗,當場請教學習。在和其他種植戶交流過程中,她結合自己在種植純在的問題,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摸索,形成了一套科學的種植方法。
她通過自己多年來的艱辛努力,依靠種植種植棚室蔬菜走上了致富路。但她認為,自己富了不算富,只有幫助管理區更多的職工群眾富裕了那才是真正的富裕。于是,她把自己多年來通過學習實踐掌握的棚室蔬菜種植管理技術當做示范帶動大家共同富裕的資本,無償的幫助其他人。管理區職工王唯波包種了2棟蔬菜大棚,他在蔬菜種植和管理方面沒有經驗,就主動來到她家求助,她把多年總結的經驗和技術手把手地交他,把種植蔬菜各個階段、各個方面的知識向他傳授,并在各個關鍵環節,親自到他家大棚里給他詳細的講解、示范。在她的幫助和指導下,王唯波家一年僅大棚一項就純收入 1.6萬元,實現了脫貧致富。鄰近王唯波家的種植戶趙海順種植棚室蔬菜的年頭少,頭幾年經常因為防治病蟲害不到位而造成作物減產,了解這一情況后,當她在檢查自己大棚作物的同時也會到他們棚內檢查一次,發現成蟲與蟲卵及時通知他們,進行預防。減免了蟲害造成的損失,幾年來,趙海順等幾家種植戶無一家因病蟲害造成減產影響收入的。
這幾年劉麗萍在黨的政策指引下,在全家人的共同努力下,提前過上了小康生活,今后,她決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影響帶動更多職工群眾富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