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華興
曙光期:如何從“烈士”到“先驅”
文/馬華興

曾經有首口水歌《瀟灑走一回》,里邊有一句歌詞是“我拿青春賭明天”,這句話可以用來描述選擇進入曙光期行業的人的典型心態。
如果真的賭對了,進入到曙光期的行業,無論是阿里巴巴還是華為,無論是微軟還是FACEBOOK(臉譜網),能在產業的曙光期就進入到這樣的企業,自然有機會獲得巨大的財富和成就。
但是這真的很像是賭博。賭博的普遍規律是輸多贏少。而進入到曙光行業,同樣并不會一帆風順。
在行業曙光期的企業,有點兒規模的中型企業寥寥可數,幾乎都是小企業,多數是創業團隊。在進入這類行業前,你似乎也很有一股子創業的熱情,會想到它未來的巨大發展,三年以后行業的市場爆發,企業成為佼佼者;五年以后企業上市,自己成為元老……卻很少看到這其中的問題和風險,一旦“樂觀”遇到了挫折,就會飽受攻擊而一蹶不振。
在這樣的行業里,你是做“烈士”,還是做“先驅”?
做烈士的路數,是進入—失敗—犧牲—退出。很多在大企業做得不錯的經理人,他們都有一個很美好的創業夢想,在感覺時機成熟的時候,迅速到最新的行業中投資創業。但是在中國這樣的環境下,經過兩三年的燒錢,多數人會開始嗅到了不妙的氣味,于是關門大吉;或者微利運作,慘淡經營。這還算好的,更慘的是拿到了投資,開始鋪開產品線,瘋狂招人,投資花光了,卻不產生利潤,反而造成了更多人的失業和更大的損失。
誰都想做“先驅”,“先驅”看上去不冒風險,眼光獨到,最后毫發無損卻收獲頗豐。但是,先驅也都是一錘子一錘子修煉出來的。
無論是“先驅”還是“烈士”,能夠投身這類新興行業的人全部出自對該行業的興趣。開發 《憤怒的小鳥》的ROVIO公司,當年做手機游戲起家,《憤怒的小鳥》是該公司研發的第五十二個游戲,在開發《憤怒的小鳥》之前,公司收入微薄,員工大量流失。也許就是這種持續投入的興趣和內心憤怒的情緒,逼迫他們最終創作了《憤怒的小鳥》,并放到了蘋果的平臺上,從此一飛沖天。試想,如果沒有持續不斷的對游戲開發的興趣支持他們,相信做到第十個游戲,就該到吃散伙飯的時候了。
本人認識戶外俱樂部“遠飛鳥”的一位創始人,他是中國最早做戶外運動的一批人,1996年經營戶外旅游完全可用“慘淡”來形容,公司租的是地下室。一次他跟我們聊天,說自己以前開臺球廳,生意也不錯,但是對戶外旅游有一種難以抵擋的熱愛,就索性把臺球廳出讓,全身心投入戶外旅游,而今其在中國戶外旅游中也是響當當的一號。特別有意思的是,那哥們兒在城市里屬于放到人堆里找不出來的人,相貌十分平凡,可一旦出了城鄉邊界,進了深山老林、戈壁大漠,就像身上有個開關一樣,兩眼放光,動力十足。對這樣的一群人,你總會有點兒莫名其妙的欽佩。
如果你是一名投資人,你投資的是你自己的能力和經驗,你會選擇什么時間進入你所鐘愛的行業?
投身這類行業的人,往往都對這個產業未來的發展高瞻遠矚,能看到這個產業未來的樣子:行業被更多的人認可,需求轉化為巨大的市場,產業前途一片光明。但是為何仍舊有九成企業成為烈士呢?一個最關鍵的原因就是它們的眼光太長遠。
他們一眼看到了頭,卻輕易忽視了新興產業的波動期。
幾乎任何一個產業的初始階段,都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當新概念、新產品、新產業進入公眾視野,各路傳媒都會大張旗鼓地宣傳,同時一堆創業公司由此建立,一堆投資公司開始關注,也吸引了一堆有“夢想”的人加入。遠的不說,就說近的云計算、物聯網、團購網這些產業,你是不是在各個傳媒中聽到了各種企業都在宣傳類似概念?但是當盛宴終結、繁華散盡、潮水退去,需求與市場的缺口就清晰地顯露出來。人們會發現,那些概念看上去很美,但宣傳出來的“幾千億市場”如同氣泡般破裂,整個市場會在短短一兩年迅速萎縮,大量企業關門,創業團隊散伙。其根本原因在于:看得太遠,就忽視了眼前的問題。
因此,在關注未來愿景的同時,在對這個產業有濃厚興趣的同時,也一定要關注下一步的發展。比如,一些很善于投資的人,他們會選擇慢一步,即在新行業炒作落幕,大量企業消失之后,投資到那些尚存的企業。因為那樣的企業,才是真正能成為新興產業翹楚的企業。
很多培訓都在講“清零”、空杯心態,將過去成就的內心放空,才能容納新的智慧。這被人當作“人生智慧”來口口相傳。
盡管我挺認同這種心態的。但是有的人就比較憨直,去了新的行業,換了新的企業,抱著清零和空杯的心態,結果順帶把過去的經歷、經驗和資源也給清掉了,這屬于典型的“倒了臟水的同時把孩子也給倒了”。因此,在進入時,我們可以問問自己:為什么人家會招我們去工作,是因為我們能給企業帶來價值,而為什么企業會認為我們能帶來價值,還不就是因為我們過去的經驗、資源和能力嗎?如果我們把什么都一并格式化,那我們跟一名全新員工沒有兩樣,我們所能帶來的價值也會“清零”。
有人會質疑:“我原來做IT行業的,現在進入到心理咨詢這個新興行業,過去的經驗哪里還有用啊?”但是你有沒有發現IT跟心理咨詢會有交集,在IT行業做這么多年,你是否比純做心理咨詢的人更了解“IT民工”的心理狀況?是否比他們更能體會“調試程序”的單調乏味和焦慮?是否比他們更清楚“項目經理”四處求爺爺告奶奶的挫折感?這就是你的經驗,當面對IT行業的來詢者,你會比別人更容易與之產生情感共鳴。所以,無論何種專業、行業,都能找到交集。
這點特別針對有多年工作經驗的經理人。他們在原來已經成長不錯的企業做到中層,甚至高層,因為興趣,轉到新興行業,往往依舊會將自己擺在“師長”“軍長”的位子,以戰略規劃、總體管理為自己的工作。殊不知,新興行業的企業往往都是初創企業,沒那么多部門和架構,根本就沒一個師的兵力供差遣。因此,更像是“排長”“連長”,帶著只有幾個人的隊伍沖鋒陷陣。此時,同樣不必“清零”,而是把自己過去初出茅廬、勇往直前的心態召回來,既負責管理,同時又做具體業務。當業務逐漸穩定,隊伍逐漸成規模之后,再實現更高層的管理。
做到以上這些,似乎就可以躋身先驅之列,能在某一行業的顛簸中存活下來,看到光明,成為翹楚。但是,依舊會有大量的烈士。很多經驗并不是說說寫寫就能做的,而是真的得自己參與,自己痛一次,自己“死”一次,自己做一次“烈士”。沒什么人能直接成為“先驅”,他們都是不知道做了多少次“烈士”,然后再復活,最終成為“先驅”的。我們看到的所有傳記多講的是成功的經驗,但現實告訴我們:
成功的經驗往往被扭曲過,失敗的教訓才是血淋淋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