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江濤 孫貴峰 鄭現濤 王鵬 馬俊峰 程濤(.鄭州大學口腔醫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5; .鄭州市口腔醫院 河南 鄭州 450000; .鄭州頤和醫院 河南 鄭州 45008)
頜骨骨質的評估及對種植的影響
孔江濤1孫貴峰2鄭現濤1王鵬1馬俊峰1程濤3
(1.鄭州大學口腔醫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52; 2.鄭州市口腔醫院 河南 鄭州 450000; 3.鄭州頤和醫院 河南 鄭州 450018)
目的 評估影響頜骨骨質的因素,探討CBCT對骨質分類的影響。方法 ①選擇2004年4月至2015年12月鄭州市口腔醫院接受種植治療的患者,記錄患者年齡、性別、種植部位、骨質的分類以及失敗的相關因素。②選取Ⅰ類骨、Ⅱ/Ⅲ類及Ⅳ類骨患者各20名,測量CBCT下HU值,通過SPSS軟件采用χ2檢驗和Kruskal-Wallis檢驗對其病例資料進行分析。結果 930例患者共植入種植體1 319顆,Ⅰ類骨質52顆,Ⅱ/Ⅲ類骨質1 015顆,Ⅳ類骨質252顆;Ⅰ類骨質在20~40歲的女性患者中比例較高,下后牙區多見,失敗率相對較高。Ⅱ/Ⅲ類最常見,Ⅳ類骨上頜多見,Ⅰ類骨、Ⅱ/Ⅲ類及Ⅳ類骨之間的HU值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患者的年齡、性別對骨質有一定的影響,不同種植部位骨質組成不同;CBCT下HU值可作為骨質分類的參考,Ⅰ類及Ⅳ類骨質較Ⅱ/Ⅲ類骨質失敗率高。
頜骨骨質;種植體;影響因素;失敗率
種植義齒因其具有不損傷鄰牙、外表美觀、感覺舒適等優點而廣泛應用于牙列缺損和牙列缺失患者,種植牙是否能行使良好的咬合功能依賴于骨結合的優劣,而骨結合又依賴于種植區頜骨的骨質與量,因此牙種植術前對頜骨質量的臨床評價非常必要[1]。本文選取2004年4月至2015年12月鄭州市口腔醫院收治的930例種植牙修復患者共1 319枚種植體的臨床病例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利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其相關信息進行統計學分析,旨在研究骨質與年齡、性別、缺牙部位的關系,探討CBCT測量下的HU值對骨質分類的影響以及不同骨質對種植成功率的影響,以期為牙種植手術術前設計提供臨床參考。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04年4月至2015年12月鄭州市口腔醫院種植科進行種植治療的患者病例資料共計930例,共植入種植體1 319顆,平均年齡40.4歲,其中男422例,女508例,40~60歲年齡患者較多。選取標準:無影響種植的全身性疾病,無骨質疏松癥,無影響骨代謝的系統性疾病。
1.2 實驗分組 所有手術均由同一醫生完成,根據密質骨和松質骨的含量比例及松質骨疏密程度,結合術中種植區預備時鉆頭受到的阻力由同一醫生將牙槽骨分成4類,Ⅱ類骨質和Ⅲ類骨質因常常無法界定,因此臨床將其分為一類,共為:Ⅰ類骨質52顆,Ⅱ/Ⅲ類骨質1 015顆,Ⅳ類骨質252顆。分析各類骨質與性別、年齡、缺牙部位的關系,探討骨質的不同對種植成功率的影響。
1.3 CBCT下HU的測量 隨機選取Ⅰ類骨、Ⅱ/Ⅲ類骨和Ⅳ類骨種植區各20個,共植入60顆種植體,全部有術前的CBCT,運用eXamVision軟件選擇缺牙區中點的橫斷面CT掃描圖像,測量每個種植區域根尖部、中部、頸部,取三者平均值為骨HU值,CBCT 圖像的數據測量工作均由同一人完成,記錄不同骨質的HU值。

2.1 種植修復患者年齡與骨質 在種植患者中以40~60歲的患者多見;Ⅰ類骨患者多見于20~40歲。運用χ2檢驗分析骨類型與年齡的關系,發現不同年齡段骨類型分布不同(P<0.05)。見表1。

表1 種植患者缺牙區的骨質與年齡(n)
2.2 種植患者骨質與性別 在種植患者中,女性患者多見;女性及男性患者都是以Ⅱ/Ⅲ類骨為主;Ⅰ類骨及Ⅳ類骨患者多見于女性,運用χ2檢驗分析骨類型與性別的關系發現,性別對骨質有影響(P<0.05)。見表2。

表2 種植患者缺牙區的骨質與性別的關系(n)
2.3 種植患者骨質與缺牙部位 在所有種植患者中,下后牙區多見,總體來說上牙區種植數目較下牙區多見,下前牙區種植數目較少。χ2檢驗發現,不同植入部位的骨質分類不同(P<0.05)。見表3。
2.4 種植患者不同骨質的HU值 通過CBCT測量60個種植部位不同骨質的HU值后發現,Ⅰ類骨HU值最高,使用Kruskal-Wallis檢驗發現3組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3 種植患者缺牙區的骨質與缺牙部位的關系(n)

表4 種植患者不同骨質與HU的關系
2.5 種植失敗 930例患者中有10例患者共13枚種植體脫落,失敗率占0.99%。其中Ⅰ類骨質患者中失敗3例共3枚種植體脫落,失敗率為5.77%;Ⅱ和Ⅲ類骨質患者失敗5例共7枚種植體脫落,失敗率為0.69%;Ⅳ類骨質患者失敗2例共3枚種植體脫落,失敗率為1.19%。不考慮其他因素,Ⅰ類骨質患者失敗率較高。
種植手術前,一般常規運用CBCT判斷骨量是否充足,觀察種植術區的局部解剖標志如上頜竇及下頜神經管,來選擇種植體及設計手術方式,但常忽略種植區的頜骨密度。研究表明頜骨密度與種植體植入扭矩高度相關,頜骨密度偏低,種植扭矩過小,會嚴重影響種植體的初期穩定性,造成種植體失敗[2]。另外頜骨密度較高時,種植制備植體窩時產熱過高,可能導致骨細胞壞死,增加種植體失敗的風險。因此,種植術前應正確評估頜骨的密度,從而提高種植的成功率。
柴娟等[3]研究發現,男女性別在骨質分類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年齡段分組比較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以30~39歲的CBCT骨密度灰度值最大。而本研究發現骨質分類與性別及年齡都有統計學意義(P<0.05)。Ⅰ類骨在20~40歲患者中多見,與上述學者研究結果相似。另外本研究也發現骨密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Ⅰ類骨在各年齡段的比例隨著年齡的增加逐漸降低,而Ⅳ類骨在60~80歲年齡組所占比例較高。這提示隨著年齡的增加,骨密度逐漸較低,因此臨床種植術前判斷骨質時應考慮到年齡的因素。探究性別對骨質分類影響時發現,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楊倞等[4]發現一致,然而本研究發現女性患者Ⅰ類骨所占比例較男性患者高,可能與其他因素影響有關。因此臨床種植術前判斷骨質時也不能忽略年齡的因素。
統計資料時發現Ⅰ類骨下后牙區多見,但在下前牙區中比例較高,而上后牙區的Ⅳ類骨比例相對較高,提示下前牙區的骨密度較高,上后牙區的骨密度較低,這與多項研究一致[5]。骨質與缺牙部位關系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術前骨質判斷時缺牙的部位也是應該考慮的。
研究發現運用CT測量相對灰度值對判斷骨分類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6]。本文運用CBCT測量不同骨質的HU值發現,3組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CT的相對骨密度灰度值可以客觀評估種植前的骨質情況。但是有研究發現由于CBCT 測量圖像的CT 值并不穩定,CBCT 用來評估骨密度并不準確[7],因此HU值只能作為骨質分類的參考,對于CBCT測量頜骨骨密度的可靠性和準確性存在爭議[8]。本研究發現Ⅰ類骨的失敗率較高,可能原因為種植制備植體窩時產熱過高,而冷卻不夠,導致骨細胞壞死,骨結合失敗,提示在Ⅰ類骨備洞過程時應注意冷卻。
因此,在口腔種植手術前可通過缺牙區頜骨的CBCT測量值以及年齡、性別、種植部位等間接評估牙槽骨骨密度,從而根據不同的骨質密度選擇相應的處理措施如Ⅳ類骨選擇骨擠壓手術,Ⅰ類骨備洞過程時注意冷卻等,進而提高種植體的成功率。
[1] 姜晗彬,鄭闈穎,李鵬.螺旋CT在種植牙術前下頜骨評估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13):97-98.
[2] 董正杰,程竑,王德芳,等.術區錐形束CT 頜骨密度與種植體植入扭矩的相關性研究[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34(6):894-897.
[3] 柴娟,常曉峰,徐平,等.形態學曲面斷層下領指數PMl分析口腔種植區下頜骨骨密度[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15,46(9):924-927.
[4] 楊倞,林凱申.種植體初期穩定性與骨質相關性的研究進展[J].廣東牙病防治,2014,22(5):272-274.
[5] 馬文杰.CT值對骨密度與種植體穩定性的預測[D].南京:南京大學,2013.
[6] 柴娟,常曉峰.螺旋CT骨密度測定對種植前牙槽骨骨質的評價[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11,32(4):504-507.
[7] Timock A M,Cook V,McDonald T,et al.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of buccal bone height and thickness measurements from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imaging[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2011,140(5):734-744.
[8] 賈小玥,謝志堅.椎束CT測量頜骨密度及評估種植體初期穩定性的可行性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3.
Evaluation of bone of the jaw and the influence on the implant
Kong Jiangtao1, Sun Guifeng2, Zheng Xiantao1, Wang Peng1, Ma Junfeng1, Cheng Tao3
(1.SchoolofStomatologyof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450052,China; 2.ZhengzhouDentalHospital,Zhengzhou450000,China; 3.ZhengzhouYiheHospital,Zhengzhou450018,China)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bone of the jaw and the effect of CBCT on bone classification. Methods ①Patients who had been implanted in the Zhengzhou Dental Hospital were involved from April of 2004 to December of 2015. Patients’ age, gender, implant site, classification of bone, and related factors of failure were recorded. ②Patients with type Ⅰ(20 cases), Ⅱ/Ⅲ (20 cases) and Ⅳ (20 cases) bone were selected, the HU value of CBCT was measured and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SPSS software. Results 1 319 implants had been implanted in 930 patients. There were 52 cases of typeⅠbone, 1 015 cases of type Ⅱ/Ⅲ bone and 252 cases of type Ⅳ bone. TypeⅠbone had a high proportion in the 20 to 40 years old female patients under the posterior region, and the failure rate was relatively high. Type Ⅱ/Ⅲ was the most common type of bone while type Ⅳ bone was more common in maxillary.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HU between type Ⅰ, Ⅱ/Ⅲ and Ⅳ bone (P<0.05). Conclusion The age and gender of the patients have a effect on the bone, different implant sites have a different composition of bone. HU value of CBCT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bone classification, type Ⅰ and Ⅳ bone have a high failure rate than type Ⅱ/Ⅲ bone.
jaw bone;implant;influencing factor;failure rate
鄭州市2014年度科技發展計劃(20140473)。
R 783.4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6.004
2017-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