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凱(焦作市人民醫院 神經內科 河南 焦作 454150)
急性腦梗死與高敏C反應蛋白水平及頸動脈斑塊性質關系的研究
韓凱
(焦作市人民醫院 神經內科 河南 焦作 454150)
目的 探究急性腦梗死與高敏C反應蛋白水平及頸動脈斑塊性質的關系。方法 選取焦作市人民醫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70例作為研究組,選取同期健康體檢者70例作為參照組。比較兩組人群相關臨床指標檢查結果。結果 研究組患者高敏C反應蛋白水平和頸動脈斑塊發生率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及其中A、B和C 3個亞組患者中高回聲型、不規則型及潰瘍型斑塊所占比率最高,且發生率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急性腦梗死患者高敏C反應蛋白水平及頸動脈斑塊發生率均較高,兩項指標可用于急性腦梗死的輔助診斷并指導治療。
急性腦梗死;高敏C反應蛋白;頸動脈斑塊
急性腦梗死屬于臨床常見危急重癥疾病,發病較急,可能合并偏癱、失語等功能損傷,患者運動功能受到影響,肢體感覺異常,肌力較差,致殘率和致死率均較高。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我國急性腦梗死發病率逐年升高[1],不僅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而且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均帶來了沉重負擔。因此,尋找能夠反應患者病情的生物標志物對于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診斷至關重要,同時,還有利于為患者篩選最佳治療方案及評估治療效果和監測病情變化[2]。本研究通過對7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和同期70例健康體檢者測定血漿高敏C反應蛋白水平及頸動脈超聲檢查,探究急性腦梗死與高敏C反應蛋白水平及頸動脈斑塊性質的關系。
1.1 一般資料 選取焦作市人民醫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70例作為研究組,選取同期健康體檢者70例作為參照組。研究組中男40例,女性30例,年齡為50~77歲,平均(63.5±1.5)歲,以腦卒中評分量表為各指標參考標準,將研究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分為A(輕度缺損,評分<4分,35例)、B(中度缺損,評分4~15分,25例)、C(重度缺損,評分>15分,10例)3個亞組。參照組中男39例,女31例,年齡為52~77歲,平均(64.5±1.3)。兩組人群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入組人員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檢查方法 對所有入組人員建立健康檔案,并進行高敏C反應蛋白水平檢測和頸動脈斑塊超聲檢查。
1.2.1 高敏C反應蛋白 測定高敏C反應蛋白前禁食水12 h,晨起抽取空腹靜脈血,并應用全自動化分析儀(北京普朗新技術有限公司)進行檢測。
1.2.2 頸動脈斑塊 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上海聚慕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檢查有無頸動脈斑塊,如發現頸動脈斑塊,注意斑塊大小、位置等,并詳細記錄檢查結果。
1.3 診斷標準 患者頸總動脈和分叉處的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值分別>1 mm和1.2 mm即可診斷頸動脈斑塊[3]。

2.1 高敏C反應蛋白 研究組高敏C反應蛋白水平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高敏C反應蛋白水平低于B、C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高敏C反應蛋白比較
注:與參照組比較,aP<0.05;與B、C組比較,bP<0.05。
2.2 頸動脈斑塊 研究組頸動脈斑塊發生率高于參照組(1.43%比97.1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研究組及研究組中A、B、C 3個亞組分別比較,參照組頸動脈斑塊性質高回聲型、不規則型、潰瘍型人數占比均較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頸動脈斑塊發生情況比較(n,%)
注:與研究組及研究組中A、B、C組分別比較,cP<0.05。
急性腦梗死是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類型,指的是腦血供突然中斷后導致的腦組織壞死,多發于中老年群體,臨床主要表現為頭痛、耳鳴、暈眩、吞咽困難、口齒不清等,該病起病突然,常于睡眠或安靜休息時發病,急性腦梗死雖不及腦出血兇險,但患者多年老體弱、合并多種慢性病,因此預后較差。發病后對患者采取科學有效的檢查方法,應用合理的治療方案,能夠有效控制其病情發展,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時間[4-6]。
高敏C反應蛋白是血漿中的一種C反應蛋白。該蛋白由肝臟合成,是全身性炎癥反應急性期的一種非特異性標志物。一旦患者身體出現炎癥反應等異常情況,高敏C反應蛋白會第一時間出現不同程度變化,其中以心血管事件發生時表現最明顯,是心血管事件危險最強有力的預測因子之一。本研究通過測定健康體檢者和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漿高敏C反應蛋白水平,結果顯示,輕、中、重度神經功能缺損患者高敏C反應蛋白水平比健康體檢者分別高出(2.8±0.2)、(6.0±0.7)、(7.9±0.9)mg/L,與其他研究結果類似。
通過對兩組頸動脈行超聲檢查發現,在頸動脈斑塊性質方面,輕、中、重度神經功能缺損患者的高回聲型斑塊人數占比比健康體檢者分別高出44.28%、14.57%和8.57%,可見病情越重,高回聲型頸動脈斑塊發生率越高。研究組的3個亞組不規則型和潰瘍型斑塊發生率比參照組分別高出22.86%、52.00%、30.00%和22.86%、32.00%、60.00%,可見3個亞組不規則型和潰瘍型頸動脈斑塊發生率雖然均高于對照組,但發生率高低可能與病情嚴重程度無關,具體相關性尚需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急性腦梗死患者高敏C反應蛋白水平及頸動脈斑塊發生率均較高,兩項指標可用于急性腦梗死的輔助診斷并指導治療。
[1] 馬登飛.急性腦梗死與高敏C反應蛋白水平及頸動脈斑塊性質關系的臨床研究[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2,16(6):1073-1074.
[2] 馬金玉.急性腦梗死與高敏C反應蛋白水平及頸動脈斑塊性質關系的探討[J].當代醫學,2011,17(11):50-51.
[3] 李艷杰.急性腦梗死與高敏C-反應蛋白水平及頸動脈斑塊性質的關系研究[J].河南醫學研究,2016,25(9):1653-1654.
[4] 蔡煒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慢性心衰高齡患者的臨床護理[J].中國臨床護理,2012,4(1):25-25.
[5] 孫瓊.老年人肺性腦病的誘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當代護士,2012,8(4):87-88.
[6] 朱艷偉.32例肺性腦病的臨床觀察及護理[J].中國醫藥指南,2013,(4):351-352.
R 543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6.019
2016-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