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長江(許昌市立醫院 神經內科 河南 許昌 461670)
動脈介入溶栓治療腦梗死的臨床效果觀察
郭長江
(許昌市立醫院 神經內科 河南 許昌 461670)
目的 探究動脈介入溶栓治療腦梗死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評價,為該治療方法的推廣提供臨床依據。方法 選取2016年許昌市立醫院收治的腦梗死患者10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觀察組給予常規治療+動脈介入溶栓治療,統計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神經功能評分(NIHSS評分)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治療前,兩組患者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NIHS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16.00%與對照組12.00%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動脈介入溶栓治療腦梗死患者,能改善其神經功能,效果優于常規治療,且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腦梗死;動脈介入溶栓;神經功能
腦梗死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發病率高,具有起病急、病情復雜多變等特點,及時有效的治療是降低患者致殘率及死亡率的關鍵。研究指出,目前臨床治療腦梗死的主要方法包括介入溶栓、藥物保守治療等,隨著醫學的發展,介入治療在臨床應用中優勢凸顯[1]。本研究選取許昌市立醫院收治的腦梗死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探究動脈介入溶栓治療腦梗死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評價,為該治療方法的推廣提供臨床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許昌市立醫院收治的腦梗死患者100例,其中男53例,女47例,年齡47~88歲、平均(68.45±2.43)歲,發病至就診間隔時間2~6 h、平均(3.16±0.67)h。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保守治療,即抗凝、擴容、絕對臥床休息、補液、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改善微循環等。觀察組給予常規治療+動脈介入溶栓治療,即治療前通過血管造影確定具體動脈位置,通過股動脈將導管送至主動脈弓閉塞位置,經導管將尿激酶(天津生物化學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2020492)注入靶區域,將50萬U尿激酶加入50 ml生理鹽水中稀釋,以1萬U/min速度注射,30 min內注射25萬U尿激酶,確認閉塞血管完全通暢則停止給藥,若血管仍未暢通則繼續給予尿激酶溶栓,根據患者情況選擇加用微導絲機械碎栓直至血管暢通,尿激酶總量不應超過120萬U,上述操作完成后需行相應檢查(CT、凝血常規、肝腎功能等)掌握機體狀態及治療效果。
1.3 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神經功能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采用NIHSS量表對其神經功能缺損評分,0~89分,分數越高則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重。

2.1 神經功能 治療前,兩組患者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7、90 d,兩組患者NIHS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相比,aP>0.05,bP<0.05;與治療前相比,cP<0.05。
2.2 不良反應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16.00%與對照組12.00%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腦梗死是一種臨床常見的腦血管危重疾病,患者發病后因腦部血管閉塞導致血液循環障礙,局部腦組織由于缺血缺氧發生壞死、軟化等[2]。因此,臨床治療腦梗死的主要原則是及早實現閉塞血管再通。以往臨床首選靜脈給藥途徑治療腦梗死,該方法需通過血液到達靶區域,起效較慢,效果不理想。
近年來,動脈介入溶栓治療是治療腦梗死的新型治療方法,具有起效快、作用顯著等特點。血小板于血管壁黏附后釋放二磷酸腺苷,經纖維蛋白介入后逐漸形成血栓[3]。尿激酶是臨床常用的溶栓藥物,給藥后可有效降解血栓中的纖維蛋白原、纖維蛋白等,從而達到疏通血管的目的。研究表明,腦梗死患者接受動脈介入溶栓治療將尿激酶直接送達梗死血管發揮藥效,靶區域藥物濃度高,治療效果顯著,優于靜脈給藥,但部分學者對其安全性提出異議[4]。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NIHSS評分比較,具有可比性;治療后兩組患者NIHS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16.00%與對照組12.00%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動脈介入溶栓治療腦梗死效果顯著,能改善患者神經功能,安全可靠。該結論與國內外相關研究結果一致[5]。
綜上所述,采用動脈介入溶栓治療腦梗死患者,能改善其神經功能,效果優于常規治療,且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潘德旺.腦梗死動脈介入溶栓與非介入治療的臨床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23):129.
[2] 韓玉慶,董力慶,趙理樂.靜脈溶栓聯合介入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J].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5,12(6):459-461.
[3] 朱峰,劉晨溪,姬中慶,等.介入溶栓術治療超早期急性閉塞性腦梗死對患者神經功能及生活質量恢復的影響[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5,8(31):31-33.
[4] 何國祥.腦梗死動脈介入溶栓與非介入治療對比分析[J].中外醫療,2013,32(2):65-66.
[5] Ma R H,Wang C X,Wang X W,et al.Awareness intervention for Beijing neurologists regarding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erebral infarction/transient ischemia Cross-sectional investigation[J].中國神經再生研究(英文版),2008,3(3):333-336.
R 743.3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6.053
2017-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