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霞(漯河市第六人民醫院 手術室 河南 漯河 462000)
品管圈活動對手術室護士血源性職業暴露發生率的影響
李慧霞
(漯河市第六人民醫院 手術室 河南 漯河 462000)
目的 探討品管圈活動對手術室護士血源性職業暴露發生率的影響。方法 將手術室2015年10—12月參與手術的護士856人次為品管圈前組(A組)。2016年3—5月實施品管圈活動后參與手術的護士923人次為品管圈改進組(B組)。比較兩組護士血源性職業暴露的發生率。結果 品管圈活動實施后,B組手術室血源性職業暴露發生率明顯低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手術室開展品管圈活動,可降低手術室護士血源性職業暴露的發生率,提高手術室護士血源性職業暴露防護水平。
品管圈;手術室;血源性職業暴露
手術室是醫院血源性職業暴露的高發科室,手術室護士經常接觸到刀片、剪刀、縫針等銳器及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容易造成職業暴露甚至感染,成為發生銳器損傷及感染經血液傳播疾病的高危職業群體[1]。手術室護士血源性職業暴露發生率近年來一直居高不下。針對這一現狀,2016年3月漯河市第六人民醫院手術室與院感科共同組建“手護圈”品管圈(QCC)小組,開展QCC活動,觀察QCC活動對手術室護士血源性職業暴露發生率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2015年10—12月手術室護士有856人次參與手術,上報血源性職業暴露42例,標記為品管圈前組(A組)。開展QCC活動,總結發生暴露的原因進行改進,2016年3—5月實施品管圈活動后參與手術護士923人次,發生血源性職業暴露17例,標記為品管圈改進組(B組)。比較兩組職業暴露發生率。
1.2 QCC活動方法
1.2.1 創建QCC小組 QCC小組由手術室、院感科共8人組成,其中副主任護師2人,主管護師2人,護師3,護士1人。圈員投票選出“圈名”(手護圈)和“圈徽”、圈長,指定1名書記員,擔任每次活動的記錄工作。另邀請護理部主任任輔導員。擬計劃活動每周1次,每次40 min。但考慮到手術室工作性質特殊,圈員們活動時間不宜集中在一起,特建立了微信圈,每次會議主題提前在群里發布,方便圈員針對會議主題做好準備,正式開會時加快會議進度。如因手術確實不能參加現場會議的圈員,可通過微信參加,但每次現場會議只能1人缺席。這樣及保證全體圈員參與,又不會拖延活動計劃。
1.2.2 選定主題 每位圈員針對日常工作進行調查提出了各自的活動主題,從可行性、迫切性、圈員能力及醫院重視度4個方面評分,確定活動主題為“降低手術室護士血源性職業暴露發生率”。
1.2.3 現狀調查 圍繞主題,按照日常工作順序和邏輯關系繪制了血源性感染患者手術護理工作流程圖,梳理流程圖中各個環節可能存在的問題,選定查檢的項目。回顧性調查了手術室2015年10—12月上報的血源性職業暴露事件,分析各個環節出現的暴露例數,正確制作查檢表、柏拉圖。根據“80/20”原理,確定本次活動改善重點為器械使用中、處理醫療廢物時。
1.2.4 目標設定 目標值=現況值-改善值=現況值-(現況值×圈能力×改善重點)=4.90%-(4.90%×78.13%×76.19%)=1.98%
1.2.5 問題解析 針對改善重點,圈員們采用頭腦風暴法,從人、方法、環境、設備、材料5個因素分析,制作魚骨圖。采用5分制經過圈員打分確定暴露原因為自我防范意識淡漠;防護設備老化;工作流程不細化;違反操作規程;督查培訓不力。針對以上要因,圈員到工作現場調查驗證,收集數據再次制定查檢表、柏拉圖,依據“80/20”原理,最終確認問題的真因為自我防范意識淡漠;工作流程不細化;督查培訓不力。
1.2.6 對策擬定 針對職業暴露的真因圈員們集思廣益,擬定對策。對每一項對策從有效性、經濟性、可靠性等方面進行分析、評估,選定綜合評分靠前的4項對策。
1.2.6.1 加強職業安全培訓 組織科室人員學習職業暴露的危害,分析科室職業暴露的現狀,學習職業暴露的防范方法及暴露后處理流程。特別是對新入職護士重點培訓,保證受訓率和達標率達100%。培訓、考核均有記錄并本人簽名。組織科室人員每年體檢1次,乙肝抗體陰性者免費接種乙肝疫苗。規范手術安排,擇期手術患者傳染病結果未回拒排手術, 急診手術按感染手術對待。
1.2.6.2 制定防護流程 針對防護用品老化,適用不方便,配置新的防護用品如護目鏡、膠鞋、防護口罩、隔離衣、防水圍裙等,并指導正確使用。感染手術強制使用防護用品,并進行登記。簡化暴露上報流程,暴露后電話通知院感科,由院感科到科室填寫上報表,減輕護士工作量。
1.2.6.3 細化工作流程且規范技術操作 重新修訂工作流程,包括感染手術管理規范、感染手術應急預案及醫療垃圾處理流程。遵照《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垃圾管理辦法》,對醫療垃圾只進行分類收集、暫時存放,不再進行處理。規范各項技術操作,包括術中利器傳遞配合方法、刀片裝卸方法、單手回套針帽法、利器盒使用方法及醫療垃圾封口方法。
1.2.6.4 定期督查 院感科每月檢查科室培訓記錄、防護用品使用登記本。進行一對一訪談,抽查培訓知識掌握情況和暴露上報率。檢查結果進行公示。
1.3 觀察指標 比較QCC活動實施前后器械使用中、處理醫療廢物時、器械初步清洗時、回套針頭時、處理病理標本時及拔出氣管導管職業時職業暴露例數,計算職業暴漏發生率。職業暴露發生率=(職業暴露例數/參與手術護士人次)×100%。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兩組護士職業暴露發生率,定性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A組職業暴露發生率為4.9%(42/856),B組為1.84%(17/92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64,P<0.05)。目標達成率=[(改善后數據-改善前數據)/(目標設定值-改善前數據)]×100%=[(1.84-4.90)/(1.98-4.90)]×100%=104.79%。兩組護士各個環節職業暴露例數見表1。

表1 兩組護士各個環節職業暴露例數(n)
目前,手術室護士實施職業防護措施現狀不容樂觀[2]。提高手術室護士的自我防護意識,認知職業暴露的危害,規范工作流程,減少職業暴露是手術室工作的重點內容[3]。品管圈是指處于同一工作場所或相近、互補工作場所的人員,自發主動集合組成的一圈多人的團隊,團隊人員相互合作、集思廣益,根據之前制訂的活動程序,應用統計工具、品管手法等方法解決工作現場、管理、文化等方面的問題及課題[4]。將品管圈活動運用到手術室職業暴露防護中,能降低職業暴露的發生率,提高防護水平[5]。
手術室開展以“降低手術室護士血源性職業暴露發生率”為主題的品管圈,針對科室血源性職業暴露現狀,設定目標,解析要因,確定了自我防范意識淡漠、工作流程不細化、督查培訓不力等是造成職業暴露的真因,制定了改進計劃,同時動員手術醫生、麻醉醫師及后勤保障人員共同參與,解決了術中利器傳遞、防護用品供應及醫療垃圾處理等問題。結果顯示,實施QCC活動后職業暴露發生率由活動前的4.90%降到活動后的1.84%,達到了目標值,降低了手術室護士血源性職業暴露發生率,提高了防護水平。同時,QCC活動實施優勢之處還體現在對相關工作人員的影響。通過本次活動,QCC團隊的圈員個人能力、團隊精神、責任心、自信心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對QCC活動的開展摸索出了經驗,熟練掌握了活動流程,對以后繼續開展QCC活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 覃金玉.基層綜合性醫院手術室護士血源性職業暴露原因分析與防范[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2(3):450-452.
[2] 周陽,李映蘭,鄭悅平.手術室護士銳器傷及標準預防執行現狀的調查[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8,25(12A):23-25,47.
[3] 常寶,范馨月,胥靜.手術室護士對血液傳染疾病的防護現狀[J].醫學新知雜志,2015,25(1):65-66,68.
[4] 劉延錦,李青青.科室開展品管圈活動提高護理效果評估[J].中國實用醫刊,2015,42(4):124-126.
[5] 朱麗輝,張君紅,麥玲娟,等.品管圈活動提高新生兒疾病篩查血樣標本采集合格率[J].護理學報,2014,21(10):20-22.
R 472.3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6.111
2016-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