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肖 陸曦 于喜明(天津工業大學,天津300387)
消費養老保險運作模式探析
張繼肖 陸曦 于喜明(天津工業大學,天津300387)
據統計, 2015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到2.22億,占總人口的16.15%。預計到2020年,老年人口達到2.48億,老齡化水平達到17.17%,其中8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3067萬人;2025年,六十歲以上人口將達到3億,成為超老年型國家。面對我國進入快速發展期的人口老齡化挑戰,“中國式養老”體系正在逐步建立的道路上,其中,消費養老是一種新型的養老模式,是有別于社保體系下“政府基本保障金”、“企業年金”和“商業保險”的第四種養老金獲取方式。消費養老保險是利用現代電子商務技術,讓消費者無需額外交付保險費用,只需在消費養老服務中心所提供的購物平臺上進行日常購物,由服務中心通過金融機構為消費者設立長期固定的養老金賬號,通過平臺上的商家按照契約要求對購物者的返利行為,將返利所得全部記入該賬號,并為消費者在與服務中心簽約的保險公司投保,待消費者達到養老年齡后便可得到一份屬于自己的養老保險。
消費養老保險業務基于網絡交易平臺,每筆交易發生后,都會產生訂單、支付、分賬、結算、運單、投保等一系列數據,每筆交易的各個環節緊密銜接,相互作用,任何一個環節都對項目的正常運行產生影響。因此,能否保證各個數據信息的準確、各個環節的銜接正常是消費養老保險項目在運行中面臨的重要問題。
為保證消費養老保險項目的正常運行,有必要根據對該項目的總體構想及其所涉的各行為主體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進而勾勒出消費養老保險的運作模式。
2.1 建立“機構+市場+服務”的消費養老全方位保障體系
建立消費與銷售的聯動機制,構建消費者信息數據庫,各商家企業通過服務平臺信息通道直接與數據庫連接,服務中心實時掌握新增消費(者)的動態,并將其實時納入擴面范圍;建立加盟商、服務中心、金融機構、保險公司的業務信息聯動機制。通過網絡平臺對價格、操作程序、協議規定、過程變更、新增業務等進行實時操作,保證商業鏈的平衡及信息對稱。由消費養老保險服務中心統一管理,建立監管、法制、勞動保障、民政等各方面的聯動管控機制,確保消費養老保險項目順利運行。
2.2 建立“消費信息資源數據庫”
建立以消費者參保消費養老的電子注冊信息為主線,將消費信息數據動態采集、挖掘、分類、統計分析,實施科學管理,形成一個由消費養老服務中心統一管理和控制的“天津市消費信息資源數據庫”,為消費養老購物平臺提供精準的電子記賬簿。利用消費者在服務中心登記的銀行卡,進行線上商業運行,同時布點設置消費刷卡終端機(POS機、線下),全面保證消費者的各種消費支出需求及消費積分、與金融機構建立積分兌現積累、與保險公司建立投保等需要。將交易數據傳輸給服務中心,以實現統一結算,保證資金的一致性和準確性。同時形成買賣誠信檔案,不論是消費者個人,還是企業、商家,在政府誠信體系中建立的信用值的高低都將直接影響到其從事各種商業活動所必需的信譽。
3.1 技術設計
3.1.1 技術目標。消費養老服務平臺將實現消費者通過指定網絡平臺購買商品后,金融管控中心根據合同約定,將讓利返款打入消費者養老金賬戶,在與服務中心簽約的保險公司為其投保并續保,同時將各行為主體應得收入劃入其賬戶。消費者可以通過此平臺檢索獲取自己的養老保險信息。
3.1.2 技術內容。基于ASP技術的商業動態管理開發環境,設計消費養老保險服務系統的基本處理流程、組織結構、模塊劃分、功能分配、接口要求、運行要求及誤差處理等內容。具體包括:
(1)確定參與交易的各行為主體及相互之間的邏輯關系,設計其基本處理流程。
(2)設計系統運行的組織結構。
(3)根據服務平臺為實現其目標所需具備的功能,對系統進行模塊劃分并進行功能分配。
(4)設計服務系統與金融機構、保險公司、加盟商及消費者之間的外部接口及運行要求;設計服務系統內部接口及運行要求;對系統出錯的可能性進行預測并設計相應的補救措施。
(5)根據消費養老保險運營結算服務平臺研發與運行的進展,實時調整平臺框架及運行方案。
3.2 項目所包含的行為主體及其邏輯關系
3.2.1 所包含的行為主體。消費養老保險項目平臺所包含的行為主體有消費者、加盟商(即商業網點,含商業企業、生產企業)、保險公司、金融機構、消費養老保險服務中心等幾個成員。
3.2.2 各行為主體之間的邏輯關系。
(1)各行為主體之間的基本業務關系。(見圖1)
①服務中心與保險公司:服務中心與保險公司簽約,由服務中心取得保險公司對推行消費養老保險產品的授權并為由消費者及加盟商提供平臺支持及數據管理。
②服務中心與金融機構:服務中心根據金融機構及保險公司制度規定,利用消費者在服務中心登記的銀行卡完成在消費養老購物平臺上的交易。
③服務中心與加盟商:服務中心與加盟商簽訂加盟協議,聯網加盟商(線上)或向其發放POS機(線下)、提供平臺支持。
④服務中心與消費者:消費者與服務中心簽約成為會員,在服務公司登記自己所使用的銀行卡,并獲得信息平臺支持。
(2)各行為主體之間的其他業務關系
①保險公司與金融機構:保險公司與金融機構簽約,由金融機構完成對銷售網點、保險公司及服務中心的款項劃歸工作,定期為消費者在保險公司投保或續保。
②金融機構、消費者與加盟商:消費者利用在服務中心登記的銀行卡在消費養老購物平臺上消費,由金融機構按約定比率劃入各方指定賬戶。
③保險公司與消費者;消費者以服務中心會員身份經服務中心成為保險公司保戶。
圖1 各行為主體之間的邏輯關系
消費養老服務中心管理系統(含線上、線下)讀入會員(消費者)銀行卡號(見圖2)。
圖2 讀入會員銀行卡號
消費養老服務中心管理系統將讀入的會員(消費者)卡號及銷售網點信息傳遞至金融機構。金融機構根據商業網點所傳信息調出該會員(消費者)信息資料及商業網點賬號(見圖3)。
圖3 將讀入的卡號及銷售網點信息傳遞至金融機構
中心管理系統將會員(消費者)消費后刷卡所付款項自動打入金融機構(見圖4)。
圖4 將刷卡所付款項打入金融機構
金融機構扣掉1%手續費后,將該款項按協議進行定時劃撥:按照約定比例(如90%)將款項劃歸商業網點賬號(日結);按照約定比例(如8%)將款項劃歸會員(消費者)所指定被保險人在銀行的養老金賬戶并定期劃入保險公司為其投保或續保(年結或月結);按照約定比例(如1%)將款項劃歸消費養老服務平臺賬戶(月結),同時將上述信息實時傳遞至消費養老服務中心(見圖5)。
圖5 金融機構進行定時劃撥
值得注意的是,一是設置于商業網點的POS機可以根據協議設置不同的返點,會員(消費者)無論消費什么類型的產品,在同一臺POS機上所產生的返點都是相同的。二是在消費過程中,可以由一個或多個會員(消費者)為同一個被保險人的賬戶積累保費。
保險公司為會員(消費者)投保、續保并將信息傳遞至服務中心。服務中心應于為被保險人投保或續保的約定時點前一個月向為該被保險人積累保費的會員(消費者)發出信息,告知該被保險人賬戶保費積累情況(見圖6)。
圖6 保險公司為會員(消費者)投保、續保
上述各運作過程整體表示如圖7所示。
圖7 消費養老保險的運作模式
以天津為例,在天津市惠民養老服務中心所設計的購物平臺上,消費者購物及積累過程只需六步:第一步會員登錄。會員號是受益人的手機號,并提供初始密碼;第二步查找商品。在搜索欄輸入想要查找的商品;第三步放入購物車。商品放入購物車后結算或者繼續購物;第四步提交訂單 填寫送貨地址和選擇配送方式后,提交訂單;第五步支付貨款。選擇你要付款的銀行卡賬戶;第六步收貨后評價。收貨后可以針對商品進行評價。至此,整個購物過程便完成了。
二十一世紀是我國保險業快速發展的世紀。多年來,眾多學者在理論與實踐上不斷探索,逐步建立了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統籌、企業補充和個人儲蓄“三支柱”模式的社會保障制度,在人口老齡化加劇,政府所面臨的社會養老負擔高峰來臨之際,加大個人儲蓄在“三支柱”中的比例和作用,是國家經濟發展到一定時期的必然趨勢,選擇多樣化的個人賬戶補充形式也是國民及早應對老年風險的一種明智選擇。
消費養老保險的推出做為一項能夠對養老金賬戶進行有益補充的新生事物,其發展趨勢已不容質疑。設計好消費養老保險運作模式對我們來說既是挑戰也是責任。消費養老保險制度能否做為“第四支柱”擎起社會養老保障的一片天地,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于一個完美的消費養老保險運作模式。在這一方面,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1]天津統計年鑒[Z].2016.
[2]鄭功成等.中國社會保障制度變遷與評估[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11.
[3]鄭功成.從企業保障到社會保障[M].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2009-9.
[4]勞動保障藍皮書:中國勞動保障發展報告(2016)[R].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6-10.
[5]國家統計局.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J].2011-4-28.
[6]周振.收入分配[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
[7]萬廣華.經濟發展與收入不均等:方法和證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2.
[8]王義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對外經貿,2009-5.
[9]顧錦林.我國養老金缺口原因及對策分析[J].改革與戰略,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