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憲雙
深入貫徹“五個要發展”理念精準推動林區全面振興
■ 曹憲雙

習近平總書記針對黑龍江發表的重要講話,緊扣振興發展主題,提出了“向資源開發和精深加工要發展,向優勢產業和產品延伸升級要發展,向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要發展,向引進外來戰略投資要發展,向選好用好各方面人才要發展”。這“五個要發展”的經濟振興理念,是對我省經濟發展的精準把脈,為黑龍江振興指明了方向和路徑,講話站位高遠、思想深刻、內涵豐富,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振興黑龍江、振興林區經濟發展的根本遵循和現實選擇。當前,大興安嶺林區正處在轉型發展的特殊時期,只有全面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的“五個要發展”理念,才能走出一條林區全面振興的新路子。
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深刻影響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方向。大興安嶺地區行政區劃總面積8.3萬平方公里,區內森林資源、濕地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都極為豐富,但受過去 “一木獨大”的影響,非木資源開發和精深加工尚處于起步階段,其中已探明儲量的14種礦產資源只有煤炭得到規模開采,食用菌、山野菜等特色產品轉化率僅15%左右。因此,應綜合考慮林區資源稟賦、市場需求、產業導向等因素,加快發展接續產業,進一步夯實林區轉型的產業基礎。一是積極發展林下經濟。重點發展木耳、靈芝等食用菌栽培,森林豬、森林雞等林下養殖,扎實推進北藥種植,深度開發野生藍莓等林下資源。扶持超越、依莓等企業做大做強,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不斷提高林下資源精深加工比重,增強市場競爭力。建立健全質量標準體系,加快培育新型林業經營主體,創新發展模式和經營機制,實現林業經濟產業化和規模化發展。二是突出打造綠色礦業。堅持礦產資源開發一點、保護一面、帶動全局,繼續推進地質勘查三年專項行動,深度開發利用礦產資源,做大做強綠色礦業。重點加快岔路口鉬多金屬礦和飛虎山多金屬礦項目建設,爭取早日試生產,真正把資源優勢轉化成產業優勢、經濟優勢。依托大興安嶺量大、質優和品種獨特的礦泉水資源,以及獨特的地質環境和生態優勢,盡快促成農夫山泉礦泉水項目落地投產和嶗山礦泉水落地,以兩家知名礦泉水企業的入駐投產,帶動和引領全區“水經濟”整體升級。三是深度開發旅游資源。實施全域旅游發展戰略,重點打好“北”字牌,積極開發找北探源、森林康養、濕地觀光、冰雪體驗等多元化旅游產品,加快推進北極村、北紅村、洛古河村、石林地質公園等景區景點建設,借助北極村品牌影響力,逐步形成輻射全區的旅游發展格局。
滿足市場需求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最終目的。近年來,大興安嶺林區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立足資源優勢和產業發展基礎,重點培育生態旅游、森林生態食品、生物醫藥、水經濟和綠色礦業、文化、森林碳匯等六大主導產業,2016年,六大產業實現增加值33.5億元,增長18.5%,拉動GDP增長3.9個百分點,產業轉型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因此,必須立足現有產業基礎,科學審視區情林情,辯證看待形勢機遇,按照強區、富民兩條主線,精準發力,讓優勢更優。一是延伸產業鏈。生態旅游業作為富民產業,旅游產品的延伸升級應進一步整合串聯域內外獨具特色的旅游資源,從而放大全域整體優勢,探索推動與內蒙古聯動、沿黑龍江景區聯動,開發省際旅游資源、旅游線路、旅游項目。礦業產業和生物醫藥產業作為強區產業,產品延伸升級就要做長產業鏈條,其中礦業產業鏈應以上游勘探做大、中游采選做強、下游冶煉做精為原則,最大限度地讓礦產資源利用最大化;生物醫藥產業鏈應加大林格貝、北奇神現有龍頭企業扶持力度,推進藍莓花青素、水飛薊素、蕁麻提取物等系列產品精深加工,同時圍繞藥材基地建設、終端產品研發,吸引大藥廠來大興安嶺投資建廠。二是提升價值鏈。結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適應居民健康、食品安全等方面需求,堅持走高端、做有機,提升產品附加值,真正把好資源做成好產品、賣上好價錢。重點培育綠色有機生態食品,積極推進農業“三減”,擴大有機食品種植面積,努力培育一批叫得響、信得過的綠色食品。切實加強品牌建設,做好地理標志農產品、綠色有機農產品登記和認證,盡快建立大興安嶺綠色食品可追溯質量監管體系,通過電商、網絡等媒體廣泛宣傳,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三是拓寬增收鏈。圍繞創新發展六大產業,突出抓好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建設,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整合現有基礎設施、旅游景點、加工企業等生產經營要素,統籌規劃六大產業,將文化、旅游、健康養老、綠色食品等產業結合起來,使產業獲得更多增值收入。
越是欠發達地區,越需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當前,大興安嶺正處于發展動能轉換的關鍵期,科技創新在轉型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更為重要。但從整體看,大興安嶺科技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僅為0.15%左右,遠低于國家和省平均水平,產品深度研發不夠,有相當一部分產品處于中低端水平,同質化現象嚴重,市場競爭力不強。因此,必須加快推動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發展,向高新技術成果要效益。一是強化機制保障。建立持續投入機制,將科技創新經費納入年度財政預算,積極搭建銀企對接平臺,逐步提高全區科技經費投入的總體水平。完善評價機制,建立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為科研人員潛心研究、安心創業創造良好條件。創新保障激勵機制,把科技成果的收益權賦予科技成果完成單位和個人,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二是強化合作交流。加強與國內先進地區的創新合作,加快承接技術轉移轉化,借助外力突破技術瓶頸。對接技術和資本市場,落實好與省科技廳的廳地共商協議,與省科學院、中醫藥大學等高校簽訂技術合作協議,推動科技型企業與科研院所深入對接。深入開展技術創新,推動科研成果引進、轉化、應用與推廣,為產業、企業整體創新升級提供科技支撐。三是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建立研發中心、工程實驗室、院士工作站和科學家工作室等科技平臺,著力研發一批擁有市場主導權、代表大興安嶺形象的產品。依托林格貝集團院士工作站,圍繞醫藥中間體的主要原料深度開發、寒溫帶道地藥材種質種苗科技繁育基地和規范化生產科技示范基地建設,開展協同創新,提高企業競爭力,不斷推動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發展。
引進戰略投資者是大興安嶺加快轉型發展的必由之路。自2014年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以來,大興安嶺全力構建生態主導型產業體系,六大產業呈現出了強勁的發展勢頭,但各產業發展現仍處于起步階段,產業鏈延伸不夠、產品附加值不高,還沒有起到足夠的支撐作用。因此,必須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五大發展理念”的戰略高度、從產業轉型的現實角度出發進行招商引資,牢固樹立發展靠產業、產業靠項目、項目靠招商的理念,實現借船出海、借力發展。一是實施精準招商。引進戰略投資已不再是優惠政策的單純比拼,關鍵要靠優質資源與專業推介的完美結合,應做實做細前期工作,摸清資源底數,做好市場分析,說透比較優勢,用精準數字“留商”。圍繞相關產業鏈,精心篩選一批資源底數清、效益分析準、有吸引力的優質項目,做好做足包裝推介等基礎性工作,提高招商項目的“對接率”。二是堅持招大引強。從注重外資數量向注重外資質量轉變,重點面向國內行業領軍企業和央企,引入規模大、帶動力強的加工納稅型項目,借助其在資金、技術、管理、營銷渠道等方面的雄厚實力,破解產業項目數量不足、質量不優等問題。三是提升項目營銷能力。積極組織參加省內外各類重大招商引資活動,主動與參會參展企業進行溝通聯系,大力宣傳推介大興安嶺優勢項目。圍繞“互聯網+”,整合大興安嶺投資潛力、優勢產業、各行業部門優惠政策等信息,并及時發布,切實增強招商引資項目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四是營造良好投資環境。不斷改進服務方式,強化服務意識,將服務貫穿于項目引進、建設、發展全過程,扎實推行“一站式”“一條龍”“全托式”服務。著力營造公平、公正的法制環境,切實維護好投資者和納稅人的合法權益,從嚴查處執法部門不嚴格執法、不按規章辦事,對企業亂收費、高收費、亂罰款、亂攤派、亂檢查等現象。積極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堅決防止政策多變、政出多頭、因人行政、條塊不一等現象,依法取締市場壟斷、地方保護等不正當競爭行為,嚴厲打擊詐騙、制售假冒偽劣商品、欺行霸市等違法行為。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人才則是這個因素的最活躍部分。大興安嶺在創新發展“六大產業”過程中,各產業、各領域人才明顯不足,2011年以來,已流失各類人才583人,錄取的1.4萬名高校學生,畢業回到大興安嶺的僅2818人,且多為專科畢業生,產業發展、教育醫療等專業型人才嚴重短缺,成為影響林區加快轉型發展的主要瓶頸。因此,必須補齊人才短板,避免陷入沒有產業就沒有人才,沒有人才就沒有產業的怪圈。一是創新引才方式。結合產業項目建設實際,圍繞重點項目、重大課題和重大工程,用足用好引才聚才政策,用六大產業發展的巨大潛力和美好前景,吸引、感召、集聚一批專業技能人才、領軍人才和拔尖人才。牢固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把柔性引才作為高端人才進入的重要渠道和平臺,通過項目合作、組建專家智囊團、聘請經濟顧問、校企合作、有償咨詢服務、擔任業務顧問等方式,使更多的人才為我所用。二是注重自主培養。加強與東北林業大學、國家林業局管理干部學院等高校、院所的培養合作,有計劃地開展產業帶頭人培訓工作。健全完善產學研協同育人模式,在職業學院、技師學院增設滿足六大產業發展需要的緊缺專業,努力培養產業發展急需的實用型人才。三是完善評價體系。扎實推進人才分類評價,注重憑能力、實際和貢獻評價人才,克服唯學歷、唯職稱、唯論文等傾向。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積極推進職稱評聘分開,突出用人單位在職稱評審中的主導作用。鼓勵科研人員、高校教師去企業兼職兼薪,讓人才既成為財富的創造者、又成為財富的擁有者,充分釋放人才創新創業活力。
發展不能守株待兔,更不能固步自封,要在市場環境下、全面競爭中求發展。全體黨員領導干部須進一步發揮“關鍵少數”的關鍵作用,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和對黑龍江兩次重要講話精神為引領,把解放思想作為全面振興突破口,揚長避短、揚長克短、揚長補短,向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聚焦發力,打好發展組合拳,奮力開創林區振興發展新局面。
(作者系大興安嶺地委委員、行署副專員)
責任編輯/劉淑濱liushubin@fendouzazhi.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