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劍波
當前,國家正在深入實施“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珠江—西江經濟帶等重大戰略,這對加快水運發展來說,將是十分難得的黃金機遇。那么,新形勢下,水運如何貫徹落實好“五大發展”新理念,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打造綠色交通體系,讓水運這一傳統的交通運輸重新煥發出新的活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歷史性課題。
回首過去,貴州水運交通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歷史上,貴州是“三不沿”(不沿江、不沿海、不沿邊)的內陸省份,但今天,貴州的交通改變了貴州的區位,貴州的交通改變了貴州的歷史,通過高速公路、高速鐵路、高等級航道以及民航把貴州“三不沿”變成了“三近”:近江、近海、近邊,徹底打破了貴州望海興嘆的困境,水運在改變貴州區位的過程中,同樣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貴州水運處于長江、珠江兩大黃金水系的結合部,北面通過赤水河、烏江、清水江進入長江達上海入東海,南面通過南盤江、北盤江、紅水河、都柳江進入珠江,可達廣州、港澳出南海。可謂“左右逢源”,具有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
但是,貴州水運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水電閘壩嚴重斷航,水運的長途運輸功能喪失殆盡;水電建設業主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航運與之協調難度大;上下游省區由于規劃標準不一致、建設時間不一致,造成通道難以形成。面對這些困難,貴州水運人用攻堅的勇氣、會戰的態勢、決勝的信心加快發展,全力破解水運交通瓶頸制約。
一是提出一個新理念。2012年,在修編的《貴州水運發展規劃(2012—2030)》中,明確提出了“以航為主,航電結合,綜合利用,循環發展”的理念。其中,“以航為主”理念的提出,這在我國是第一家,到現在還是全國唯一的省份給予水運如此重要的定位,可謂是點睛之筆。這既是我們水運的吶喊,更是沿江人民群眾的強烈呼喚,我們希望這一理念能成為星火燎原之勢,并讓水運發展得到正本清源。
二是破除兩種思想。一方面,要破除水運可有可無的思想。長期以來,普遍認為貴州省屬于山區內陸省份,水運被放在了一個不被重視的境地,但是隨著綜合交通發展需要,極大地迸發了貴州水運發展的潛力,我省在航運+旅游、航運+物流、航運+民生、航運+扶貧等方面不斷探索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許多新業態。今天的貴州水運已經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水運交通不是可有可無,而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交通方式之一。另一方面,要破除貴州水運不能做大做強的思想。經分析,我省2020年總物流量達到12億噸,其中省際運量占50%,將達到6億噸。根據分流預測,鐵路運能可分流1.5億噸,公路運能按24條出省通道平均1500萬噸分流量測算,可分流3.6億噸,其余0.9億噸需要水運來承擔。按照水運發展“以航為主”的新理念,我省5條出省航道將實施提等升級、改建擴能,其運輸能力將達到5000萬噸(相當于3條鐵路的能力),周轉量將超過500億噸公里,這項指標是我省公路周轉量的65%,與鐵路周轉量相當,這說明貴州水運做大做強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三是出臺系列新政策。出臺了《貴州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水運發展的意見》,設立水運發展專項資金,明確省財政每年安排3億元的預算資金用于水運建設,各市(州)政府對區域內水運項目按照總投資30%配套資金,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在水運公益性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和杠桿帶動作用;在水運建設用地指標、岸線綜合開發、稅收減免等方面給予優惠支持;同時,省政府將水運納入考核、督辦范疇;極大地釋放了水運發展的政策紅利。
四是實施三年會戰。從2014年1月1日起,用3年時間,在全國率先實施水運建設三年會戰,以達到通航道、優港口、增運力、興產業、補短板的目的,通過大思維、大統籌來實現貴州水運的大發展。通過水運建設三年會戰的實施,在國家部委大力支持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下,會戰成果豐碩,創下了多個歷史之最。
——投資增速最快。會戰啟動以來,我省水運建設固定投資持續增長,截止2016年底,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5.27億元,是會戰前貴州省水運投資總和37.25億元的2倍,位居全國14個非水網省(市)第一,是貴州歷史上水運投資增速最快的時期。
——建成項目最多。三年會戰,共規劃項目35個,實現了涉及水運項目的全覆蓋。建成項目13個,相當于“十五”期的13倍、“十一五”期的4.3倍。一些標志性工程開創了貴州水運建設發展的多項第一:建成烏江沙沱、思林水電站西部山區內河第一批500噸級升船機;建成都柳江從江、大融兩個航電樞紐工程第一臺機組并網發電,實現貴州航電一體化開發建設零的突破;建成西部第一個翻壩運輸系統工程—烏江構皮灘翻壩運輸系統工程,破解了烏江閘壩礙航的困境;建成貴州第一條旅游航道工程——湄江旅游航運建設工程,作出了“航運+旅游”產業的新探索,為貴州全域旅游、井噴式旅游提供更多選擇;建成全國第一個內河航運博物館—貴州航運博物館(習水土城),實現航運文化的新提升。
——航道里程增長。建成烏江(烏江渡~龔灘)四級高等級航道431公里、南北盤江紅水河四級高等級航道 364公里、清水江(錦屏—白市)四級高等級航道56公里,使我省四級高等級航道達851公里,位居全國14個非水網省第一,改寫了貴州無高等級航道的歷史。其中,烏江在斷航13年后,實現了復航,在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中,被列為2016年貴州省建成的“一批標志性重大基礎設施工程”之一。
——港口泊位增多。三年會戰,港口500噸級泊位新增40個,全省港口泊位數達490個。目前,珠江水系紅水河貞豐白層港4個500-1000噸級、冊亨巖架港1000噸級滾裝泊位、望謨蔗香、羅甸羅妥港1000噸級貨運泊位等,還在加緊籌劃建設中。

——貼近民生最近。全省實施20個重點通航庫區便民水運工程,整治庫區航道800公里,新建城鄉便民碼頭120座,新建鄉鎮渡口600道(含“渡改橋”69座),鄉鎮渡口達2466道,極大地改善了沿江、庫區周邊人民群眾安全便捷出行條件,提升了水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
——帶動產業最強。長江水系烏江建成思南縣邵家橋200萬噸石材工業園區,甕安建成磷復合肥化工基地,遵義正在推進漩塘港鋼繩等制造業工業園區建設,貴陽擬建開陽港磷化工業園區;珠江水系北盤江建成貞豐縣白層造船工業園區,正在打造羅甸循環經濟港口和望謨蔗香港經濟開發試驗區。一條航道的暢通,正在形成一條條名副其實的經濟帶。
——安全形勢最好。加大對全省水上交通安全基礎設施及應急搜救管理設施的投入,創造了水上交通形勢持續穩定新局面。截止2016年底,全省連續7年未發生水上交通安全事故,實現事故起數、死亡人數“雙零”的目標,刷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貴州水上交通安全的最好成績。
面對現實,貴州水運交通處于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當前,貴州水運交通快速發展在全國發出了“好聲音”,創造了新的“貴州自信”。但交通建設永遠在路上,需要我們在新一輪發展中審時度勢,倍加努力,抓住新機遇,迎接新挑戰,創造新業績,推動新發展。
從發展潛力看,貴州水運大有可為。
一是有厚重的歷史文化。貴州航運歷史悠久,從遠古人類刳木成舟到先秦時期的舟楫出行,再到近代的“川鹽入黔”和貴州第一輛汽車通過都柳江水運啟岸以及70前的紅軍長征“四渡赤水”,從乾隆十年(1745年)至新中國成立之初(1955年)長達200余年的時間里,僅赤水河鹽運航道就經歷了四次大規模炸礁清淤、疏通整治,彰顯了貴州航運滄桑巨變的發展足跡,鑄就了紅軍長征途中可歌可泣的英雄壯舉。貴州航運博物館系統地展示了貴州航運發展變遷和航運文化。四渡赤水紀念館形象生動地再現了遵義會議后,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率領中央紅軍四次飛渡赤水河,成功擺脫敵人40萬重兵的圍追堵截,實現“出奇制勝”偉大戰略轉折的歷史畫面。
二是有獨特的區位優勢。貴州位于西南與華中、華南的重要結合部,與川、渝、湘、滇、桂等省(市、區)接壤,是西南通往華南沿海地區的重要通道,也是湘、鄂等省通往東南亞陸路的必由之路,具有近海、近江、近邊的相對優勢。往西連接東盟及印孟緬經濟走廊帶,向東連接長三角、長株潭經濟圈,向南通達珠三角經濟圈及北部灣出海口,向北融入成渝經濟圈,連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在我國區域發展戰略中具有南來北往、承東啟西的重要地位。獨特的區位優勢,造就了貴州水運有效融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珠江—西江經濟帶。
三是有良好的發展基礎。目前,全省長度在50公里以上的河流共有93條,總長度11270公里,其中,烏江、清水江、紅水河三條航道列入國家內河高等級航道布局規劃。至2016年底,全省航道里程4000公里,具有發展水運的基礎。
四是有現實的發展需求。貴州水運建設連接37個產業園區、230個小城鎮、42個旅游景區、46個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29個城市綜合體,可直接利用水運的縣有86個,輻射人口3000多萬人。同時,貴州主要通航河流貫穿我省黔中經濟區、黔北經濟協作區、畢水興能源資源富集區,對實現沿江電力、煤炭、冶金、有色、化工、裝備制造等產業的發展有重要意義。特別是水運運價低、運能大等比較優勢,在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成本中有極大作用;水運的暢通,改善了分布在通航河流沿江兩岸和庫區周邊貧困人口安全便捷出行條件,為推進當地人民群眾黔貨出山提供了有效選擇。
從政策機遇看,貴州水運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一是放眼全國,各種機遇相互疊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十三五”是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發展、服務水平提高和轉型發展的黃金時期。國家深入實施“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珠江—西江經濟帶等戰略,為貴州打通“北上長江、南下珠江”出省水運通道提供了戰略機遇。國務院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長江等內河水運發展的意見》和《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為貴州大力發展水運交通,補齊水運短板提供了政策支持。去年交通運輸部出臺了《關于推進珠江水運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今年又印發了《珠江水運發展規劃綱要》,《珠江水運科學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年)》。今年6月中旬,楊傳堂書記在合力推進珠江黃金水道建設座談會上要求,準確把握新形勢,主動搶抓珠江水運發展新機遇,努力把珠江打造成為我國第二條黃金水道。這些都為我省水運發展創造了歷史機遇。
二是縱觀省內,發展合力正在形成。今年4月16日,在我省召開的第十二次黨會代會上,作出了“打通北上長江、南下珠江的高等級水運通道,促進多式聯運、互聯互通”的戰略部署,這是貴州省委、省政府向全省人民又一次發出了水運發展的動員令。在資金扶持上,我省3000億元的扶貧基金中,1200億元專項用于交通基礎設施項目,水運發展將得到更大的資金保障。在發展創新上,正在推動《貴州省通航設施建設和管理辦法》的出臺,擬對航道基礎設施建設設定收費機制、引入社會資本,采取BOT+PPP等模式建設,來解決發展資金不足的問題。
展望未來,貴州水運交通發展正揚帆遠航
今天的貴州,進入了高速交通時代、開啟了大數據時代、迎來了大眾旅游時代、正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加快水運發展時不我待,我們將認真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積極踐行和弘揚絲路精神、長征精神,搶抓“黃金”時期,堅持綠色發展,打通黃金水道,補齊發展短板,更好地融入“一帶一路”,奮力走好新時期貴州水運交通發展長征路。總的思路是:圍繞“一條主線”,堅持“三個立足”,突出“五大重點”,加快我省“南下珠江、北進長江”兩條國家規劃的高等級航道建設,力爭到2020年全省內河航道里程超過4500公里,水運貨物量達5000萬噸以上。
“一條主線”:全面提升水運服務全省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三個立足”:一是立足貴州跳出貴州,加強與沿江省市區合作,推進水運發展。二是立足實際適度超前,堅持科學謀劃,最大限度發揮水運能力。三是立足統籌發展,圍繞“大生態、大扶貧、大數據”三大戰略行動,加強水、陸、空運輸銜接,著力構建綜合立體交通運輸體系;統籌水利水電發展,充分挖掘水運潛力,將水運能力發揮到最大化。
“五大重點”:一是堅持規劃引領。按照“總體規劃、分步實施、重點突破、有序推進”要求,完善水運規劃,爭取國家更大支持。二是主攻航道建設。加快我省北入長江的烏江和南下珠江的南北盤江、紅水河,兩條水運出省主通道的提等升級擴能工作,著力國家規劃的高等級航道建設。三是突破閘壩礙航。強化協調,全力攻堅,搶救性建設紅水河龍灘水電站1000噸級通航設施,突破制約我省水運發展的最大障礙。四是著力產業支撐。利用水運運能優勢,積極構建沿江經濟產業帶,帶動流域經濟社會發展。五是創新機制保障。制定加強水運發展的政策措施,強化聯動協調機制,拓寬投融資渠道,形成政府引導實施、部門通力協作、社會積極參與的水運發展新格局。
在具體工作中,大力實施水運出省通道暢通工程、礙航船閘突破工程、現代港口物流樞紐工程、船舶運力結構優化工程、安全監管與救助一體化建設工程、人才隊伍素質提升工程等六大工程,振興貴州水運,打造貴州“南下珠江、北進長江”的黃金水道,順利完成莽莽高原與浩瀚大海的發展對話,為全省決勝脫貧攻堅、同步全面小康、奮力開創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貴州新未來提供堅實的水運交通運輸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