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鋒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永續發展的精神基石和豐厚滋養。傳承和發展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喜愛傳統文化、并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成長的養分和前行的動力,是各類學校的重要使命。
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新的文化現象層出不窮、世界范圍內的文化加速融合的今天,如何讓中華傳統文化走進學生的視野、烙在學生的心田、沁入學生的日常起居和學習生活,是需要研究的大課題。一個人對傳統文化的體認程度會影響到他一生的發展,一個國家的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態度和認知會影響到一個國家的發展高度和遠度。實踐表明,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態度取決于幼年和青年時期的受教育程度,一個人在中小學時期接觸的傳統文化教育越豐富、科學,其對傳統文化的喜愛和關注就越持久牢固。所以,中小學時期的傳統文化教育顯得極為重要,必須精編教材、細研教法、慎配師資,有設計、有步驟、有配合地開展。
當然,傳統文化教育還要注意解決好三個問題。一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中華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中既蘊含著諸多值得傳承的核心理念思想,也包含著豐富的中華傳統美德和人文道德精神,這些是傳統文化教育最該聚焦、最該凸顯的核心內容,絕不可忽視或刻意弱化。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有表現力很強的諸如書法、繪畫、舞蹈、音樂、武術、戲曲等形式,很受學生喜愛,在學校中開展這些教育活動很有必要,但切不可認為這些就是傳統文化的全部或主體。二是巧借社會資源。由于種種原因,目前僅僅依托學校自身的資源和力量來開展傳統文化教育,顯然有力不從心之感,也很不現實;縱使傳統文化教育開展得很不錯的學校,也是選擇性開展,不能全部涵蓋。我國傳統文化資源豐富,基礎雄厚,學校要善于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等方式,運用好這些資源。三是營造良好環境。芝蘭之室久難聞香,鮑魚之肆久難辨臭。很難想象一個建筑、裝飾、風物、標識等校園環境全部現代化、西方化的校園,能培育出學生尊崇傳統文化的習慣和愛好來;很難想象一切都用西方的標準來衡量的校園,能培育出學生從內心深處推重傳統文化的品質和價值取向來。所以,要有意識地在建筑標識、校園活動、評價指標等方面,合理、巧妙地融入傳統文化的要素。
傳統文化教育是一項投入大、見效緩的持久戰役,需要久久為功,需要耐心和定力,切不可心浮氣躁、拔苗助長;傳統文化教育是一項上下聯動、左右協同的系統工程,需要小學、中學、大學同時發力,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同頻共振。
編輯 _ 付江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