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喆
摘要:紀錄片本身能夠記錄歷史,它發展到今天也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應以史為鑒,從內容選擇、技術更新、平臺運營、盈利模式、市場運作等不同方面,用歷史的眼光來探究中國紀錄片未來的發展之路。
關鍵詞:紀錄片 發展趨勢
紀錄片是以真實為原則,從社會和自然中獲取基本素材,表現作者對事物認知的非虛構活動影像。從縱向維度來看,中國紀錄片的發展經歷了政治化紀錄片時期、人文化紀錄片時期、平民化紀錄片時期、社會化紀錄片時期和政治化產業紀錄片時期等不同的發展階段,每個時期的紀錄片特點都與當時的社會環境密切聯系,能夠反映出當時的政治氣候和社會思潮;技術的進步適時地給中國紀錄片帶來了記錄方式、制作方式的更新,成為推動紀錄片發展的重要因素;而對外交流也讓中國紀錄片人接收到國外先進的紀錄片理念和創作方式,成為紀錄片發展的外在動力。
從目前來看,隨著社會的變遷和技術的更新,中國紀錄片無論在內容上、技術上還是運營、盈利方式上,都出現了一些新的發展勢頭。對中國紀錄片的研究,人們可以透過紀錄片發展的歷史軌跡,結合目前的時代背景、社會環境、紀錄片發展的新變化,探究中國紀錄片未來的發展趨勢。
在內容上趨向于關注社會現實,承擔社會責任
紀錄片的內容細分日益明顯,既注重對宏觀內容的把控,同時關注微觀社會現實。從目前來看,中國紀錄片的題材以人文歷史題材居多,承擔著對主流文化的宣傳功能,如《故宮》《圓明園》《大國崛起》《五大道》等紀錄片都是以重大題材為主,有全球的視野又有歷史的眼光,不論是題材的選擇、拍攝的視角還是傳播的價值都能夠體現出一種宏觀、全局意識。
近幾年,中國紀錄片在內容選擇上同時注重對微觀社會問題的記錄,關注受眾關心的社會問題,承擔起紀錄片所承載的社會責任,體現對社會現實的關照。既有《舌尖上的中國》這樣貼近生活、關注百姓衣食住行的紀錄片,也有對與人們生存發展密切相關的問題進行記錄與反思的紀錄片,如《人間世》直擊社會中日益尖銳的醫患問題。這些對社會問題的記錄和反思恰恰切中了人們的痛點,同時反映出作為紀錄片創作者對現狀的反思和他們通過媒體所承擔起的社會責任。
在未來中國紀錄片的發展過程中,紀錄片的內容選擇會越來越多樣化,既有對歷史的關注、也有對現實的反映;既有自然風光、也有社會人文。特別是隨著時代發展不同的社會問題的暴露,會有更多的紀錄片關注現實問題,引起大眾對自身、對社會的反思,通過媒體所帶來的輿論的力量促使這些問題的解決。
技術的變革將促使紀錄片呈現出新的表現方式
技術的發展強烈地影響著紀錄片的發展,這種影響不僅僅局限于紀錄片的外在表現形式,還影響著紀錄片內在題材的選擇、創作觀念和語言風格以及對真實的度的把握上。
20世紀50年代法國出現的真實電影和60年代美國出現的真實電影,他們能夠用一種全新的語言去觀察和記錄,都得益于技術的發展所起到的支撐性作用。同樣,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電視紀錄片的拍攝開始采用電子新聞采集系統(ENG技術),它改變了紀錄片一直以來以膠片作為記錄介質的歷史,它作為一種聲畫同步的電視攝錄技術,使紀錄片有了屬于自己的語言。比如,在紀錄片《雕塑家劉煥章》里首次采用了聲畫對位的結構方式。隨后非線性編輯技術的出現,航拍、水下攝影、微距攝影等先進拍攝技術的更新,動畫、電腦特技、三維和CG技術、3D技術等技術也應用于紀錄片創作中,使紀錄片在鏡頭展現、敘事方式、語言風格等方面帶來多樣化的改變。
對于將數字技術應用于紀錄片創作過程中,在學術界有一種擔憂:數字影像會威脅紀錄片本身的真實性。數字技術被應用于紀錄片拍攝的過程中,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人的視覺范圍,而它對紀錄片的真實性所造成的影響主要在于制作者對于技術和影像的使用上,而不在于技術本身。在未來,新出現的虛擬現實技術(VR)和增強現實技術(AR)可能也會應用于紀錄片制作的過程中,改變紀錄片的呈現方式和與受眾的互動方式。隨著科技的進步,不斷出現新的拍攝、制作技術,并且被應用于紀錄片之中,已然成為一種趨勢。但是在新技術的應用過程中,紀錄片創作者始終要對新技術保持警惕,在保持紀錄片的真實性方面要有尺度的把握。
多平臺運營,高質量獨家資源成為競爭的制高點
以往中國紀錄片主要依托電視作為主要的運營平臺、傳播渠道,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受眾需求的變化,中國紀錄片的運營平臺日趨多元化,朝著多媒體方向發展。
就傳統的電視平臺來說,截至2015年,中國紀錄片專業上星頻道發展到四家,分別是央視紀錄頻道、北京紀實頻道、上海紀實頻道和湖南金鷹紀實頻道。就互聯網來說,一方面,鳳凰、騰訊、優酷、愛奇藝等主流視頻網站紛紛開設出紀錄片頻道,提供多樣化的紀錄片視頻資源。另一方面,“一條”這樣的自媒體平臺崛起,紀實類短片在其平臺上迅速傳播。
另外,紀錄電影能夠在院線上映,使影院也成為中國紀錄片的有效傳播和運營平臺。據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CDRC)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共有34部紀錄電影通過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審核,14部紀錄電影進入院線。相較于每年上映的電影總量,紀錄電影的數量少之又少,但是從近些年紀錄電影的上映數量來看,總體呈現出上升趨勢。
紀錄片傳播平臺的多元化依賴于技術的大眾化和受眾使用習慣的變化。從目前的發展狀況預測,在未來中國紀錄片的運營上,多平臺運營、跨合平臺作成為一種發展趨勢,電視臺的主體地位會受到動搖,而互聯網和移動媒體會逐漸發展成為紀錄片主要的運營平臺,隨著技術的發展可能會出現新形式的平臺。紀錄片的質量和獨家資源依舊是各平臺之間競爭的制高點,隨著競爭的日趨激烈,不同平臺之間有機會利用自身優勢實現跨平臺合作。隨著優質紀錄電影數量的增多,受眾接受程度增加和觀看習慣的培養,紀錄電影也會成為中國紀錄片中值得關注的一種類型。
盈利模式趨于跨界融合endprint
《2015年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顯示:紀錄片營銷邁入4.0時代,硬廣收入下滑,跨界整合營銷成為趨勢。以往紀錄片以國家投入,電視臺播出為主,紀錄片的主要盈利主要依靠廣告收入。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紀錄片市場化程度的提升,從投資主體到傳播主體已經開始發生深刻的變化,一些民營公司、社會資本等成為紀錄片的投資方,這也預示著紀錄片逐漸進入商業化運作之中,其盈利模式也將在探索中不斷完善。從目前情況來看,紀錄片的盈利渠道除了傳統的廣告之外,一些視頻網站有了通過引近國外高質量紀錄片、購買獨家版權,通過向會員收費的模式盈利;也有一些自媒體以自身短紀錄視頻資源為商品,積累的用戶資源為標準,通過吸納社會風險投資盈利;還有一些高質量的紀錄電影,通過票房來實現盈利,如《我們誕生在中國》獲得了6600多萬元的票房。
從整體來看,在中國紀錄片行業目前的現實狀況是:紀錄片的需求不足,但數量過剩;其盈利模式處于探索階段,從前期投入、紀錄片制作到后期宣傳發行、市場化經營尚未形成一種成熟的模式。
但是從現在紀錄片在盈利模式上的探索可以看出,在未來隨著人們對紀錄片接受程度的提升,精品紀錄片既可以在電視臺、互聯網上播出獲得收益,又能夠進入院線賺取票房,還能夠通過版權的開發、品牌衍生品的發行獲得收益。而這種不同平臺的跨界融合不但可以完善紀錄片的產業鏈,同時也可以實現對紀錄片的深度開發和利潤的最大化。
政策、市場雙向驅動,更加趨向于市場化運作
中國紀錄片的發展受到市場和政策雙向影響,但是兩種因素對比來看,目前中國紀錄片受到國家政策的影響相對較大,電視臺的投入體量占中國紀錄片制作總量的61%,它作為紀錄片最重要的傳播渠道占72%的市場份額。比如《我在故宮修文物》由故宮博物院全力支持,在故宮90周年院慶攝制完成,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人間世》由上海電視臺和上海衛計委聯合拍攝。官方投資、傳播的現實狀況,以及這些在社會中反響良好、制作精良的紀錄片背后的官方背景,恰恰反映出政策依舊是目前紀錄片發展重要的作用力。
但是,就未來發展來看,市場因素在紀錄片制作播放中所占的比重也日益提升,成為未來紀錄片發展甚至走向產業化的一個趨勢。近幾年在國外出現了一些票房很好的紀錄電影,比如,韓國紀錄電影《親愛的,不要跨過那條江》的票房從2014年輝煌到2015年。在中國也逐漸出現了一些能夠進入院線的紀錄電影,比如,《喜馬拉雅的天梯》《我們誕生在中國》都是完全由市場投資的紀錄電影。另外,一些官方背景的紀錄片也越來越受到市場的影響,比如,《舌尖上的中國》持續拍攝了第二季、第三季,《我在故宮修文物》更是在2016年推出了同名紀錄電影。
所以,無論是否擁有官方背景,中國紀錄片的發展都越來越受到市場的深刻影響,紀錄片也開始進行著市場化運作的有效嘗試,同時也預示著中國紀錄片未來發展會與市場這一因素有著日益深刻的聯系。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