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志成
【摘 要】新媒體時代,我們的新聞報道應該增強受眾意識,體現人文關懷,提升其趣味性,讓簡潔、直白的新聞,變得形象生動、多彩多姿起來,以適應、滿足受眾對新聞報道不斷變化著的多樣性需求。
【關鍵詞】電視新聞;多彩多姿;審美特質
新媒體時代的傳統媒體,特別是電視媒體的新聞報道,要擁有能夠適應時代發展、受眾需求的新聞理念,在了解并尊重受眾對新聞不斷變化著的需求的基礎上,針對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碎片化、審美娛樂化及大眾參與性等特征,努力讓新聞報道內容鮮活起來,內涵豐富起來,形式多樣起來,讓新聞更加“有血有肉”,更具有鮮明個性特征與情感魅力,讓新聞兼具信息傳播功能和文化審美功能,使電視媒體在新媒體時代能夠立于不敗之地。
首先,新聞報道應強化以人為本的意識,體現人文關懷,而非僅僅簡單的信息傳播與動態報道。新聞是對剛剛發生的事情的報道。但是不管什么事情,即便是龍卷風、地震、海嘯這類自然災害,也是因為它將會對我們人類產生巨大影響而備受關注,從而具有新聞性,成為新聞事件的。高爾基曾經說過:一切文學都是人學。如果從哲學層面上,我們也可以這么說,一切新聞也都是關于“人”的新聞。新聞報道的重心,不應該僅僅是新聞事件,而應該是新聞事件中的“人”,是整個事件中人之觀念,人之情感以及事件對人之影響等等;而且,新聞最終是要給人看的,做得再好,沒有人關注,其價值也是無從實現。因此,我們的新聞報道,更應該主動去關注人,貼近人,去尊重和關愛每一個人。因此,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既是新聞的受眾,理應也是我們新聞報道中的主角。新聞要把鏡頭對準他們,報道他們的喜怒哀樂。也只有真實記錄百姓生活的原生態,反映他們的人生追求與感悟,在報道中體現對個體生命價值的尊重、贊賞以及對人的靈魂的關懷、慰藉,我們的新聞才更能引起共鳴,讓廣大受眾自覺參與其中,成為我們新聞報道的得力傳播者,從而在新媒體時代取得較好的傳播效果。前幾年,《南京零距離》等大量民生新聞欄目迅速崛起,現在民生新聞欄目已成為了不少電視媒體的主打欄目之一,就是因為這類新聞將鏡頭對準街頭巷尾,報道內容雖是些家長里短,看似雞毛蒜皮的小事,但這些事都是我們今天或明天說不定就可能遇到的事,體現的是新聞媒體對百姓衣食住行等生存狀況的關注與關懷,契合新媒體時代人們的收視心理與傳播生態,令人倍感親切,深受觀眾喜愛。
其次,新聞報道要做到大眾化與個性化并舉,讓簡明、直白的新聞變得“五彩繽紛”起來。作為大眾傳媒,電視新聞報道固然要做到大眾化,通俗化,但這并不等于說我們的新聞報道可以千篇一律,可以淺白乏味,毫無意趣可言。新聞報道首先是要做到準確、簡明,這是最起碼的要求,但準確簡明并不排斥生動、形象。讓新聞報道無論是在內容還是形式風格方面,無論是整檔節目的編排,還是一條簡短的消息報道,都能夠做到稍具個性,讓新聞欄目、新聞頻道具有各自獨特的個性特征,而非天天是“大鍋飯”、“大眾菜”,都是一個味兒。讓每條新聞報道能盡量體現出記者的思想個性,凸顯欄目的內在品質,能夠讓觀眾看了以后總能記住些什么,感知出與眾不同的東西,這應是我們的自覺追求。比如,對于一些人物類,突發事件或故事性較強的新聞,我們可適當運用描寫、抒情、多頭敘述等手法,盡可能地去凸現新聞事實的張力,讓人看了以后能夠有所思,這樣的新聞肯定與眾不同。
第三,新聞報道要遵循審美原則,強化其審美特質與情感因素。通過收看新聞得到一種審美享受,增進品位,歡愉身心,這也是受眾內在的心理要求。因此,我們的新聞報道,不能僅僅滿足于履行簡單的告知義務,還應該強化新聞報道的審美功能,讓人們在看新聞獲取信息的同時,對人生、對社會有一些深層次的思索,從而能夠升華情感,凈化心靈,讓身心獲得一種愉悅的審美體驗。在美學中,美是指實踐對于人的“合規律性”與 “合目的性”活動及其成果的肯定。新聞報道追求“美”,正是求“真”的必然要求。因此,作為新聞工作者,不僅應積極捕捉和展示事實的新聞價值,還要積極捕捉和展示其審美價值,而進入互動式傳播的新媒體時代,后一點顯得尤為必要。
要強化新聞的審美特質,首先是不要忽略了新聞事實中的情感因素。固然,新聞報道應盡量避免因個人好惡等情感因素而發生偏差,造成新聞失實等,但文章不是無情物,新聞報道當然首先應該真實,尊重客觀事實,盡量客觀公正,但情感卻是不可避免的。在新聞報道中再現人類那永恒不變的美好情感,與受眾達到一種情感的交融、互動,這樣的新聞,最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讓受眾去獲得一種精神的感動與滿足。這種新聞傳播學中所謂的“情感效應”,可以進一步增強新聞報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從而提升新聞的品位和報道效果。比如一組“探訪麻風村”的系列報道,我們走進幾個麻風病患者的家中,通過捕捉主人公不同時間節點的幾個刻骨銘心的事例,全面反映這一特殊群體人生當中的種種艱難與悲歡離合,從人生、人性以及社會性角度,全面反映數十年來圍繞他們的人情冷暖,取得了震撼性的報道效果。
讓新聞報道更具審美特質的另一個做法,是強化新聞報道中的細節描寫。毋庸置疑,一個好的細節所承載的信息、情感因素,是其它語言、畫面所無法替代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報道中,那廢墟中書包、課本、鉛筆盒的特寫,現場人員臉上那瞬間的驚喜與悲痛表情的流露等等,短短幾秒鐘,無不給人以心靈震撼,產生強烈的審美效果。如果我們在新聞報道中能夠做到主題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細節化,注意抓住新聞事件中一個個生動感人的細節,讓細節來表現人物,讓人物來演繹故事,讓故事來解讀新聞現象,那些細節,那些人物,會令整個報道熠熠生輝,從而深深打動觀眾。比如對于車禍的報道,有些記者到了現場往往只盯住車禍中死了幾個人,損失有多大等這樣的一些“數字”,其實車禍中最應該關注的是“人”,是車禍中的肇事者及受害者:是男人,還是女人?是老人,還是小孩?是一個人還是群死群傷?是農民,還是學生?車禍發生的時間不同,地點不同,原因不同,表現形態、后果不同,車禍中人的行為、心態當然也不會相同,對于受眾而言,其感受,所受到的啟發也就不會相同。而在報道中,要表現出這些不同,就需要靠記者去現場抓住一個個細節,靠這些細節去凸顯車禍中不盡相同的悲劇性因素,讓觀眾在由一個個細節所表現的張力中心靈受到震撼,從而有所感嘆,有所感悟。這樣的報道,自然比簡單的死傷或財產損失的“數字”效果要好得多。
穆青先生曾經說過,“用散文的筆法來寫新聞”,借助于文學創作手法實話“巧”說,以便更好地凸顯新聞事件的張力,讓新聞報道更具感染力,更能夠引起讀者、觀眾的情感共鳴,滿足其審美需求。這樣的新聞報道,自然也值得受眾去期盼,去守望。
最后,就新聞風格品位而言,提升其娛樂性與趣味性,讓受眾在獲取信息的同時能夠有所樂,有所思,有所獲。全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快捷性與傳播渠道的多元化,使得人們始終處于各種信息的包圍之中。處于信息審美疲勞之中的受眾自然更青睞那些輕松一點,有點意思,能夠引起他們思考回味的東西。因此,稍具娛樂性與趣味性的新聞,更容易為大家所接受并喜歡。我們在進行日常新聞報道時,不要刻意去忽略新聞事件中的愉悅元素,盡量把新聞做得柔和一點,親切一點,幽默一點,感性一點,形象生動一點。當然,最高的境界,還是能夠讓新聞在較高層次上,去觸動人的心弦,讓受眾能夠在愉悅身心的同時,有所感悟,有所收獲,有所升華,這樣也算是把新聞真正做到受眾心里了。在做長達一個月的“南通地名趣談”節目時,我們注意不斷根據觀眾反饋來做出補充和調整,從區域文化角度,從歷史承繼角度,精選一些帶有趣味性的歷史故事,對地名做出解讀,比如如東的“豐利”,從宋朝先后三位宰相到過豐利說起,說明其“豐民眾利天下”的歷史內涵;說到“馬塘”,就從唐朝大將薛仁貴東征說起,再說到元朝的養馬制度,充分凸顯出馬塘在區域發展中的特殊歷史地位。整個報道盡量拒絕概念性的東西,充分利用電視語言,以形敷文,強化報道質感,讓觀眾易于接受,又能留下深刻印象;既具知識性,又有一定趣味性,還能為觀眾留下一些探究的話題空間,引發他們進一步聯想與探索。
(作者單位:南通廣播電視臺)
責編:姚少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