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恒華++伊紅旗
陶行知先生對大眾教育的倡導和實踐,為近代中國開辟了一條人民教育的新路線。他懷著強烈的人民意識和民主精神,把教育對象由過去的少數統治者及其子弟轉到勞動人民及其子弟上,以實現教育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方向和宗旨,成為新中國教育思想產生與發展的重要財富。正是在這種民主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新中國的基礎教育走上了民主教育的發展之路。作為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開辦的學校,北京市第二十中學飽含著民主教育情懷,踐行著行知先生的新教育理想。“讓教育為工農子弟服務,要為地區百姓建設一所好學校”就成為了二十中的辦學宗旨和發展目標。
一所為工農子弟接受教育而興辦的學校
1951年,剛剛成立的新中國百廢待興,為了讓北郊清河地區的工農子弟接受教育,黨和政府在清河創辦了第一所中學——“清河中學班”。現實的困難考驗著當時二十中人的信念和精神。學校沒有校舍,上課的教室是租用的一間釀酒作坊。教室內,課桌是大長木頭板兩頭釘上支架,座位是大長木板下面墊上幾塊磚。多數學生家離學校比較遠,每日往返十幾里地,部分學生吃住都在學校。教室利用率非常高,白天上課是教室,中午吃飯是食堂,晚上睡覺是宿舍,有時開大會也要擠在這個大屋子里,教室又成了禮堂。1952年校舍建成后,學校才有了操場。當時學校經費少,條件差,像修操場、安籃球架、挖跳坑、修跑道等工作是利用學生體育課和課外活動時間,在體育老師的指導下學生自己動手完成的的。當時晚上常停電,不少人堅持在月光下看書,仨一群倆一伙地復習功課。為了豐富業余文化生活,學校還組織了籃球隊、國樂隊、美術組、合唱隊、話劇組等,讓每一個學生盡可能地提高本領和素質。
多數教職工的家在城內,由于每次進出城還要到清河火車站乘坐火車,既麻煩又費時,所以平時教職工也多住在學校,周末才能回家。為了一個個渴望學習文化知識的孩子,教師們安心工作,勤勤懇懇,以勇擔當、講奉獻的精神實踐著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忠誠和教育情懷。
條件雖然艱苦,但大家的學習和工作熱情都十分高漲。第一屆高中畢業生80%左右考入大專院校,較大地超過了當時北京市高考錄取比例。對這樣一所底子薄、條件差、以勞苦大眾子弟為主要教育對象的學校來說,取得這樣的成績是非常不易的,這個成績的背后是教師的辛勤付出,更是勞動人民對民主教育的渴望與珍惜。
一所不畏艱難、勇爭一流的學校
隨著時間的推移,學校規模逐步擴大,辦學條件日益改善。1960年,學校在清河鎮北邊的小營增建了新校舍,雄偉的三層大樓使用的是當年建造人民大會堂的剩余材料,質量相當高。我們不難想象,當時國家正在經歷三年自然災害,人民生活十分艱苦,用如此物力建設一所普通學校,是國家對農村教育的高度重視,也是“再窮不能窮教育”的最好例證。此時,二十中學作為當地的“最高學府”,承擔著社會主義建設和民主社會改造的重要歷史使命。因此,學校快速發展,無論是規模還是質量都成為所在地區的教育高地。
如果說建校初期的十五年里,學校對當地的教育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那么,接下來的文革十年可以說是歷經磨難和考驗的時期。學生、教師大量流失,辦學條件被嚴重破壞,學校發展一度陷入絕境。當時的學校領導帶領教師堅持教育的基本底線和原則,把握大局和方向,以對教育事業的忠誠和對學生的高度負責,使學校在這場大動蕩中艱難地走了過來。在這段時間里,二十中人走向社會,深入基層,加強勞動教育,培育勞動技能。學生們在“三夏”(即夏收、夏種、夏管)和“三秋”(即秋收、秋種、秋管)到農村參加勞動,平時經常到附近生產隊幫工。在生產隊的支持下,學校修建了四百米跑道的運動場。雖然設備簡陋,但場地寬敞,為開展體育運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學校還組織學生到附近東北旺苗圃參加義務勞動,形成互聯互幫機制。苗圃也支援了學校大量樹苗,廣植楊柳,校園現存的那些高大的楊樹就是當年東北旺苗圃送的。當時的干部教師常常利用午休時間修剪樹木,澆水松土,細心呵護花木生長,這也成為了今天我們校園中最美的一抹綠色。每每看到這些,二十中的每一個人內心深處無限的敬意總會油然而生。雖然動蕩的時代嚴重沖擊了學校的教育秩序,但每一個二十中人“吞折齒,捧丹心,默向紅旗祭”,用一種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堅守著這片教育凈土。
1979年底,當時的海淀區教育局為了恢復文化大革命后普教系統學校的秩序,使之走上正軌,為學校派來了黨支部書記、校長馬成營同志。馬校長對全校師生鄭重承諾,在自己的任期內,一定要把學校建設成為一所優質學校。馬校長提出“德育為首、辦有特色、全面發展、爭創一流”的辦學思想,堅持德育為首,重視校風建設,重視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把它作為校風建設的核心,充分利用教育資源,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升華學生的思想,建設高標準的校風。重視養成教育,把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實處,探索出了“三原則”“四字方針”“五育人”的教育方法,即在德育工作要堅持激勵的原則、身教的原則、參與的原則,“勤、嚴、細、恒”的四字方針以及目標育人、規范育人、活動育人、管理育人、環境育人的教育方法。馬校長抓住辦學的基本要素,不斷改善辦學條件。首先是建設一支精神面貌好、敬業精神強、年齡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其次是創建良好的校舍和校園環境;第三是創建高標準的教學條件。二十中確立了立全面發展、辦有特色的辦學目標。特色意識是一種爭先意識,是學校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的制高點。學校把校風特色、體育特色、外語教育特色作為辦學目標,培育辦學的制高點。馬成營校長提出的辦學目標和辦學理念凝聚了人心,更極大地激勵了教職員工的干勁和信心,徹底改變了學校的面貌。
學校師生的辦學熱情也影響和感動著周邊單位,他們紛紛伸出援手,幫助學校改善辦學條件。為了給學校修葺圍墻,周邊的磚瓦廠免費送給學校磚頭瓦塊;駐區部隊首長帶領指戰員來學校義務勞動,來時自帶水和干糧,不愿給學校增加一點負擔。正是在這樣一種精神和干勁的鼓舞下,二十中快速崛起,辦學條件、教育質量大幅提升。學校也先后榮獲全國貫徹體育條例先進單位、全國校園環境建設先進校、科技藝術教育示范學校、首都德育先進集體等光榮稱號。
一所以培育“中國脊梁”為己任的學校
進入21世紀,二十中邁入了北京市示范高中的行列,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如何傳承和發展“民主教育”的使命和“爭創一流”的辦學精神,成為了學校創新發展的新課題。新世紀的二十中人認為,學校教育不僅要回應社會和國家的需要,也要尊重受教育者的個性和感受。學生只有對今天的學校生活充滿了熱情和興趣,才可能積極地面對未來、憧憬未來。學生是在今天真實的生活體驗中獲得了對未來生活的理解,從而學會學習,學會與人溝通合作,學會安排未來的生活。因此,學生今天的生活感受、生活狀態、生活環境決定了未來生活的動力、奮斗的目標。學校教育要讓每一個學生擁有一個五彩斑斕、健康充實的青春時代,在五彩繽紛的校園生活中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成長為綜合素質全面、個性凸顯、學有專長的人,成為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積極面對挑戰、勇于承擔歷史使命、敢于擔當社會和國家責任的未來棟梁,正所謂“揚五彩青春,做中國脊梁”。
“脊梁教育”是二十中對教育規律的深刻理解與認識,是對教育使命的一種擔當,是辦好一所優質學校的強烈愿望。“做中國脊梁”不僅是二十中育人的追求,更是二十中所堅守的“至誠至善、惟勤惟正”價值觀的具體體現,是今天學校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指引著建校六十六年的學校向更高的教育理想奮進。
陶行知先生在闡述“新教育”時說:“怎樣才能造成新國家呢?固然要有好的領袖去引導平民,使他們富,使他們強,使他們和衷共濟;但是雖有好的領袖,而一般平民不曉得那個領袖是好的,那個領袖是不好的,也是枉然。所以現在所需要的,是一種新的國民教育,拿來引導他們,造就他們,使他們曉得怎樣做成一個共和國的國民,適合于現在的世界。”一個世紀過去了,盡管我們面臨的問題和環境已截然不同,但陶行知先生的新教育思想、民主教育思想對今天的教育改革與發展依然具有現實的意義。二十中作為新中國基礎教育的縮影,這種教育的信念與使命已經深深根植于學校文化基因之中,辦“為了人民”的教育,培養服務于建設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事業的優秀人才,已經成為我們不懈的追求。
編輯 _ 王雪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