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雷
臺上, 長夜漫漫,無心睡眠。炎炎夏日,更是讓人輾轉反側。忽發奇想,不知古人是如何度夏的?那時候沒有電扇沒有空調,沒有啤酒沒有冰激凌,但你可以對月懷遠,細看流螢。如果你穿越回到明末清初,有幸遇見一個叫董小宛的女人,你將會度過一個獨一無二的旖旎之夏。
董小宛,名白,又字青蓮,南京人。年少淪落風塵,與柳如是、李香君等同為“秦淮八艷”。能詩善畫,尤擅撫琴。
長夜漫漫,你可以和她一起賞月,“姬最愛月,每以身隨升沉為去住”,夏天在花園納涼時,一張小案幾,她也要多次移來移去,以使四面皆能照射到月光。半夜回屋,仍然要推開窗戶,讓月光照在枕席上。月光去了,還要卷起帷幔依窗而望。儼然拜月教中人。在董小宛眼中,“月之氣靜,碧海青天,霜縞冰凈,較赤日紅塵,迥隔仙凡”,那些在月色未明之前就酣然入夢的人是感受不到“桂華露影”的妙處的。于如水月光之中,“人如月矣,月復似人”,物我兩忘,此樂何極。
你可以和董小宛一起品茶,選那種蟬翼般透亮輕薄的界片茶,置于小鼎內,文火細煙中,小宛一邊往里注入清泉活水,一邊用口輕輕地吹著微火,待到水沸,水紋由蟹目漸如魚鱗時,“花前月下,靜試對嘗,碧沉香泛,真如木蘭沾露,瑤草臨波,備極盧陸之致。”從來佳茗似佳人,佳茗與佳人,本就珠聯璧合,此情此景,更是讓人無限神往。
你還可以和她一起品香。靜坐香閣,細品名香。選擇沉香中質地堅硬細膩有橫紋的“橫隔沉”,紋飾如小笠大菌的“蓬萊香”,用小火隔著砂瓦慢慢焚燒,不見煙霧,只聞清香。如風過伽楠,露浸薔薇,又如熱磨琥珀,酒入牛角酒斛之味。“久蒸衾枕間,和以肌香,甜艷非常,夢魂俱適。”神仙居所也讓不過如此吧。
最難得的是女神不僅超凡脫俗,還懂得人間煙火。和小宛在一起,是吃貨的福分。
董小宛曾用芝麻、炒面、飴糖、松子、桃仁和麻油為原料制作了一種酥糖,外黃內酥,甜而不膩,人們稱為“董糖”,當年便是一絕。
董小宛最拿手的跑油肉,色澤似虎皮,質地酥爛,醇香味美,人稱“董肉”,史可法曾這樣評價:“肥而不膩,咸中滲甜,酒味馨香,虎皮縱橫”,謂之“天下一絕”。
作為一個文藝廚娘,董小宛寫的菜譜都跟詩一樣: “雨韭盤烹蛤,霜葵釜割鱔。生憎黃鲞賤,溺后白蝦鮮。”赴董美女的宴,沒有文化你都不知道上的菜到底是啥。比如“翠菊依依醉寥廓”,其實是“菊花脆鱔”,“春水一江鬧秦淮”則是“雞火魚鲞”。
這都算不得稀奇,小伙伴們還在遺憾古代沒有冰激凌嗎? 董小宛有法子,她將桃與西瓜取汁,用小火煎至七八分,加上糖煉制成膏,“桃膏如大紅琥珀,瓜膏可比金絲內糖”,每至酷暑,董小宛便會親自站在爐前煉制兩膏,并分濃淡為數種。冒辟疆的好友梅磊在《為辟疆盟兄悼姬人董少君紀飲》云:“薔薇露釀醍醐味,桃李膏成琥珀光”,說的就是這種“冰激凌”。那種顏色與味道,現代所有的哈根達斯都弱爆了。
董小宛還擅做各色花露,采摘初綻的花蕊,將花汁滲融到香露中,制出的花露馥郁芬芳,異香撲鼻,尤以秋海棠露為最。海棠本無香,唯獨小宛做的露凝香發,鮮美異常。每于酒后以白瓷杯盛出玫瑰、丹桂、甘菊等各色花露,五色浮動,奇香四溢,“解醒消渴,金莖仙掌,難與爭衡也。”
董小宛一生,是一個傳奇。可惜紅顏彈指老,剎那芳華,這樣蘭心蕙質的女子卻也逃不了紅顏薄命的宿命。由于過度操勞,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正月初二,小宛飄然仙逝,年僅28歲。
有朋友說,金庸小說中最愛黃蓉,想想也是,“玉笛誰家聽落梅”“二十四橋明月夜”這樣的美味佳肴不要說吃,就是聽一聽也會齒頰生香啊。以前以為這樣的女人只是傳說,現在知道了,世間真有這樣的女子,她的名字叫董小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