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明
【摘要】目的 對糖尿病性腦梗塞患者的臨床診治及預后探討進行分析研究,以供參考。方法 選擇于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32例糖尿病性腦梗塞患者(研究組)以及32例非糖尿病性腦梗塞患者(對照組)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對兩組患者的臨床診斷、臨床表現等進行觀察,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情況進行研究。結果 研究組患者的臨床診斷主要依靠CT檢查、臨床癥狀以及血糖值的檢測等,其中研究組患者臨床癥狀的發生幾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且治療效果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糖尿病性腦梗塞患者的病情較非糖尿病性腦梗塞患者相比更為難控制,預后效果較差,在對糖尿病性腦梗塞患者治療的過程中,應加強對患者的血糖治療,盡量減少患者的病情
惡化幾率。
【關鍵詞】糖尿病性腦梗塞;預后;臨床診斷;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587.1;R74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09..02
隨著近幾年我國人口老齡化現象的逐漸加重,糖尿病、腦梗塞等老年人群中常見的疾病發病人數也在逐漸上升,且隨著醫學研究的深入,其研究結果中表明糖尿病,是腦梗塞患者發病的一個獨立因素,且糖尿病性腦梗塞患者的病情治療較難,且患者的病情發展較快,對患者的傷害也較大一些[1]。正是基于這種情況,本文主要是對糖尿病性腦梗塞患者的臨床診治及預后探討進行分析研究,以供參考。研究報告如下。
1 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32例糖尿病性腦梗塞患者(研究組)以及32例非糖尿病性腦梗塞患者(對照組)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研究組患者的年齡在49~76歲之間,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2例,體重32.21~79.42 kg,平均(40.23±2.41)kg。對照組患者的年齡在50~79歲之間,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0例,體重39.7~78.79 kg,平均(41.24±1.16)kg。兩組患者在年齡、教育背景等一般資料方面均無顯著性的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且所有患者均屬于自愿入組,并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
1.2 實驗方法
對兩組患者進行常規的腦梗塞治療,包括對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藥物進行血管擴張,并對患者進行降顱壓治療等,本次研究中主要使用低分子肝素進行皮下注射,血脂較高的患者使用阿洛伐他汀鈣口服治療[2],同時對研究組患者進行降血糖治療,包括口服降糖藥等,根據患者的血糖變化情況,對患者的用藥情況進行調整[3]。在治療期間對患者的治療情況以及生命體征等進行密切監測。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以及臨床治療效果進行觀察記錄,并對研究數據進行整理分析。
1.4 數據處理
本次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 15.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以及治療效果為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卡方檢驗比較。為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3 結 論
糖尿病性腦梗塞患者在接受治療時,不僅病情發展加快,治療較難,時長病情反復,且血糖值也較難控制,血糖較高的患者腦水腫程度也較為嚴重,且由于胰島素的抵抗,使腦梗死損害范圍逐漸加重,且糖尿病性腦梗塞患者得治療預后效果也差于非糖尿病性腦梗塞患者[4]。
綜合研究結果,糖尿病性腦梗塞患者的病情較非糖尿病性腦梗塞患者相比更為難控制,預后效果較差,在對糖尿病性腦梗塞患者治療的過程中,應加強對患者的血糖治療,盡量減少患者的病情惡化幾率。
參考文獻
[1] 張 濤.糖尿病性腦梗塞患者的臨床診治及預后探討[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3,04(12):107-108.
[2] 王樹禮,李 波.糖尿病性腦梗死患者血糖水平與預后的臨床關系分析[J].泰山醫學院學報,2009,08(10):630-631.
[3] 湯 兵,周國慶,趙文新,任蘇虹,李 華,段立輝,李 敏,孫 芳.80歲以上高齡患者急性腦梗塞的臨床特點分析[J].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06,05(12):332-334,365.
[4] 劉建輝,冀鳳云,王 婷,房樹志.糖尿病性腦梗塞100例臨床特點分析[J].臨床薈萃,2016,14(20):641-642.
本文編輯:王 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