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家庭的支出項目里,子女教育一定是最不計成本的一項。當然,它也像無底洞一樣,吞噬著都市中產靠加班熬夜聚攏的財富。此前,一篇名為《月薪3萬,也撐不起孩子一個暑假》的文章刷屏,山東泰安9歲小學生一天連趕9個培訓班的新聞也被熱傳。對此有記者采訪了多名上海家長,其中一名面臨小升初的孩子,其暑假月均上課的花銷竟達到了4000~5000元,這讓家有二寶、月入3萬的母親自覺“能力有限”。
燒錢式教育的煩惱,并非是中產階層獨有,只不過這個群體擁有話語權,能夠用文辭進行刷屏式的公共表達。即便是生活在底層的父母們也會掙扎著創造條件為孩子購買校外教育資本,“能力有限”的活法,是中下層群體的共有痛點。由此可見,教育競爭在中國是一件何等慘烈的事情。
家長們把孩子送進名目繁多的暑期班,排除盲目跟風的因素外,其初心無非是希望孩子能在強化書本知識的同時陶冶情操、開拓視野,進而達到全方位發展的目的。這個目標越明確,燒錢式教育的諷刺意味就越強——傳統的學校教育除了應試能力外,再無任何有效的附加值,以至于家長們迫切需要通過在課外不斷砸錢的方式來購買那些應試教育所不具備的東西。
燒錢的方式越多,孩子的負擔就越重,教育事業也會顯得愈發浮腫。在傳統的校園教育之外,已發育出一整套完善的產業鏈,包含補習,奧數,英語,游泳,美術,樂器,體育等各類科目。中國的校園教育除了教會孩子做題外,似乎什么都沒有了,如果希望孩子掌握特長,就必須要在校外追加投入。
這一點被清清楚楚地寫在了課程表上——盡管三好學生的獎狀上都寫著“德智體”全面發展,但在中國的校園里,體育音樂美術之類的老師基本處于邊緣化的地位。他們寥寥無幾的排課,輕易地就能被語數外老師占據。高考這根指揮棒,決定了課程的權重,以及學生們時間投入的序列表。作為應試教育的“贅肉”,體育音樂美術等科目被大刀闊斧地砍掉,不是什么意外的事。
但隨著發達國家先進教育理念的引入,人們對孩子情操、修養的培養越來越重視。與此同時,隨著國人的收入增長,中產階層逐漸崛起,具備校外教育支付能力的父母日益增多。于是,在高考應試教育體制無法更改的局面下,他們選擇下重金在報班產業鏈上尋得一席之地來提升孩子的綜合素質,讓孩子與同屬“有閑”階層的富家子弟結為補習班校友,從而站在鄙視鏈的更高端,或者在未來的相親角里“賣”得更好的價錢。
教育競爭的慘烈掙扎,發生在傳統教育體制功能單一、狹隘化的背景下。家長的報班支出越繁重,越反襯出教育體制的失能。“分數碾壓一切”的價值觀導致校園育人功能的退化,學生的課外興趣早就被扼殺在了萌芽狀態。更悲催的是,忙碌的家長根本沒有時間言傳身教,只能把孩子扔進培訓班,讓孩子在培訓班之間來回輾轉,哪怕孩子們并不感興趣。
所以,“月薪3萬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或“月入3萬母親嘆能力有限”的問題核心是應試教育漏洞所造成的惡性循環,這樣的惡性循環就像是一個永遠也填不滿的無底洞一樣。而這一問題對學生所造成的傷害和“污染”,則需要龐大的資金來修復。中層的抱怨、底層的無力,都同樣說明了在枷鎖一般的應試教育面前,并沒有多少幸存者能免受傷害。
(來源:光明網,原標題《應試教育的無底洞里,月薪3萬也是窮人》)
鏈接:《月薪三萬,還是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節選)
一位在企業當高管的媽媽,月薪三萬出頭,房貸車子管理費家庭伙食醫療等大頭支出老公搞定,她只需管好自己和孩子的日常花銷即可。女兒在廣州某外語學院附屬名校讀五年級,本來衣食無憂,最近卻連新衣服都不敢出手,原因是孩子放暑假了。
這位高管媽媽算了一筆賬,一個暑假在孩子身上的花費便有三四萬:
一趟美國游學,10天20000元;暑假在家需要請阿姨照顧,5000元;7月份鋼琴考級,每周需要上兩節鋼琴課,200元一節,一共2000元;老是在家不好,需要鍛煉,又報了個游泳班2000元;臨近開學,英語、奧數、作文3科培訓班6000元;不算不知道,林林總總加起來竟有35000元之多!endprint